辽西低山丘陵地区抗旱造林主要技术
2016-03-28管海洪
辽西低山丘陵地区抗旱造林主要技术
1 蓄水保墒造林技术的应用
1.1土内蓄水保墒技术的应用。在造林过程中,采用土内蓄水保墒造林技术十分科学。主要是在造林环节中实施林地深翻、全部疏松的基础上,优化改良林地的土壤结构,大幅度提高造林地的保水持水功能。蓄水保墒造林技术应用内容为:在拟造林地进行整地或挖穴时,将准备好的作物绿肥、废弃锯屑、腐熟有机肥等施入树穴中,通过树穴内蓄水保墒和有机物质的填充来实现保水蓄水效果。经多点试验,结果表明:在辽西北低山丘陵地区,对拟造林的树穴内施入腐熟有机肥15 kg、锯屑5 kg、土壤改良剂1.0 kg,对于持久蓄水保墒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林地树穴内的土壤大于0.25 mm的团聚体含量提高明显,达到15%以上。不仅如此,春季干旱时期还可提高土壤含水量22.5%以上。
1.2地表覆盖保墒技术的应用。应用地表覆盖保墒技术,是一项在半干旱低山丘陵地区提高造林成活率的有效技术措施。林地的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情形下,对植树带采取必要的覆盖保墒技术,是有效控制林地土壤水分过度蒸发,保障新植林木有效水需求的关键性措施。在辽西北半干旱低山丘陵地区多年来的试验实践结果充分显示,采用地膜、农作物秸秆、林木落叶等覆盖都均有十分显现的效果。将用于覆盖的地膜铺于地表下2 cm处,不仅可以大大延长地膜的使用时间,春季还具有保水提温的效果;覆盖生物有机物需要求在5 cm厚度以上。实践证明,采取以上措施,土壤含水量比未采用覆盖技术措施的提高12%~25%。
2 高效集水 贮水技术的应用
在进行抗旱造林过程中,实施高效集水、贮水技术的主要技术环节是:在拟灌溉的林地上方适当位置修建集水场和贮水窖(池)。集水场的范畴和面积要根据当地的自然降雨量、林地径流系数、林木灌溉需水量来进行设计和建设;进行修建的集水面要采取硬化防渗处理,对于侵蚀度较低的,对原集水面进行铲平压实即可、对于侵蚀度较大的,要进行灰土夯实、混凝土打底、全方位铺设薄膜等防渗技术措施等。贮水窖(池)的修建位置,要选定在集水场的下侧位置、天然集水面的汇合集流处,在窖(池)的上端设置集水槽,集水槽与窖(池)间要设置一处沉沙沉泥池;贮水窖的立壁、窖底要采用水泥沙混抹面,并进行防渗处理;在辽西北半干旱低山丘陵地区,通常情况下,集水、贮水窑容积为20~30 m3为宜,贮水池容积以50~80 m3为宜,基本能保证周边林木的灌溉需求。
3 适地适树进行树种选择
适地适树进行树种选择,是人工造林是否成功的主要环节之一,也是匹配抗旱造林技术效益能否充分发挥的关键性环节之一。因此,首先要本着适地适树的原则,选择根系发达、根系再生能力强、蒸腾量比较小耐旱树种进行造林;对于地理环境条件极差的造林地,如坡度较大、风口阳坡、山间土薄、河滩沙地等低劣造林地块,首栽树种可重点考虑用耐旱的灌木进行先行造林,待造林地环境条件适当有所改善后,再配置以乔木进行栽植;在立地条件较为优化,或者已经采取了保墒蓄水、集水措施,造林园地的土壤水分得到改善的地块,就要适时栽植对水分需求相对较高、造林效益前景广阔的树种进行造林。目前,以水土保持为主要功能的适宜的抗旱树种主要是:刺槐、白榆、文冠果、樟子松、侧柏、枣、杏、荆条、沙棘等为主。
4 强化造林苗木选择 管理与保护
强化造林苗木选择、管理与保护,是植苗造林成功的关键性保证措施之一。苗木的选定原则是,首先应选择符合国家级一级苗木标准的苗木进行造林。第二,在苗木出圃时,应当尽量保持造林苗木体内水分平衡,最大限度的保持造林苗木的生理活性。在苗木出圃后造林前一定要保护好苗木,并对苗木进行严谨的的保湿保水技术处理。起苗前,浇1次透水十分关键,使待出圃的苗木体内具有充足的水分。起苗后,尽量缩短苗木搁置时间,最好是随起随栽,尽量克服和避免长途运输。运输时要注意苗木补充水分和采取保湿措施。苗木栽植前要用清水浸泡10~12 h,并严格修根,对于烂根、死根、病根、残根和过长的根系,要及时剪截处理;对于有的针叶苗,如油松、樟子松、侧柏等,还应蘸泥浆或使用保水物质。
5 推广截干造林技术
实践证明,截干造林技术是一项蓄水保墒造林技术的配套技术,对于进一步提高造林成活率,具有明显的效果。造林后进行截干处理,有利于减少植株的水分、养分消耗,提高造林成活率。适宜进行截干的树种有刺槐、银中杨、苹果、梨树、大枣、紫穗槐、荆条、石榴、柳树、侧柏等诸多造林树种。在造林过程中,要根据不同树种的不同特性,选择适宜本树种生长的截干高度。
122400辽宁省建平县林业局管海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