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PAD模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2016-03-28聂辉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年13期
关键词:内化测量教学模式

聂辉

(滁州学院 教育科学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PAD模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聂辉

(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安徽滁州239000)

与传统教学模式相比,PAD模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与效果,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及知识的吸收与内化,因此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认可,并将其运用到教学实践中来.本文拟从PAD模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中的可行性、教师及学生的角色转变、具体实施过程及教学评价与反思入手,探索PAD模式在具体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教育测量与评价;PAD模式;可行性;角色转变;实施过程

笔者任教的《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面向师范教育专业学生,该课程侧重学生对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的掌握,使其初步具备开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能力,树立科学、先进的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理念.该课程总体上偏理科性质,这给文科为主的教学对象带来一定程度的理解困难,因此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满足教学需求,急需寻找新的教学模式.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的兴起为该课程的教学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1 PAD模式简介

PAD课堂模式又称对分课堂模式,其中P代表讲授(Presentation)、A代表内化吸收(Assimilation)、D代表讨论(Discussion),代表教学上清晰分离的三个过程.它是由复旦大学心理系张学新教授在传统教学模式与讨论式教学模式相结合的基础上所提出.对分课堂的关键创新在于把讲授和讨论时间错开,让学生在课后有一周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行个性化的内化吸收.此外,在考核方法上,对分课堂强调过程性评价,并关注不同的学习需求,让学生能够根据其个人的学习目标确定对课程的投入.

2 PAD模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中实施的可行性

2.1传统教学模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授课中的局限性

《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侧重学生对基本概念、原理的理解以及测量工具的设计、使用和实际教育测量评价活动的开展,也牵涉到数据的收集、分析和整理,对学生分析、思考、组织和实践能力的要求颇高.如果仅仅使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由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跟随,就会造成学生不能主动参与知识构建、尝试问题解决,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的培养无法落到实处的被动局面,难以实现教学目标.因此,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已经成为制约学生有效学习该课程的瓶颈.而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堂讨论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提升学习积极性,方向是正确的.然而课堂大部分时间用于讨论,讲授过少,不能充分发挥教师价值,而且具体实施时,学生由于讨论所需知识内部联系较弱,也不适合学生的现实情况.

2.2PAD教学模式对传统教学模式的补充与发展

PAD课堂模式将传统教学模式与讨论式教学教学模式相结合,扬长避短,充分挖掘两者的优势,进行整合、调整与补充,将传统模式下的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课后学习两个分离的过程转变为教师讲授(Presentation)、学生内化吸收(Assimilation)和和小组讨论(Discussion)三个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阶段.首先,通过教师的讲授为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打下基础,理清思路,指明方向.这里所说的讲授并非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而是提纲挈领地梳理教学内容的脉络,指出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提供思考的方向和空间,同时,为引导学生有效思考,还要设置若干问题帮助学生有效开展课上、课下自学与思考,并鼓励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积极提出发现的问题,与小组成员交流.这就有效解决了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课程参与度较低,讨论开展不够深刻,仅为被动的知识接受者的困境.接着,学生要在课后一周的时间就教学内容从广度和深度上进行拓展和深化,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变得更为顺畅、牢固,将新知识内化吸收为整个知识体系的一部分,然后运用自身的知识框架进行有效思考,积极探索,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不能解决的问题,则带入第三个环节课堂讨论中,为组内讨论打下基础.这就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知识体系不够完善、思考不够深刻、讨论深度、广度不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不足等问题.

最后,学生要将在自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带到课堂上来,进行小组交流与讨论,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如果依然存在部分不能解决的问题,还可通过教师点评环节对学生进行指导.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够互通有无,通过自身的理解来帮助小组成员解决其不懂的问题,有效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这就能够解决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理,而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等困境,有利于学生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理解、掌握,内化所学知识,并提高其学以致用的能力.

此外,笔者在实施PAD课堂模式中发现,部分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参与度不高,依赖其它成员的思想过重.为有效引导学生全员参与讨论,督促学生自学、内化吸收和课堂讨论的有效开展,笔者特意在课堂讨论环节中增加小组汇报、交流的环节.事先不指定汇报人员,而是在汇报时随机从各小组抽取1-2人为汇报人,这种随机性就要求每一位学生必须在课下积极学习、思考,认真参与课堂讨论,同时也有利于不同组之间相互启发,有利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从而促进PAD模式功能的发挥,提高教学效果.

3 PAD模式下教师及学生角色转变

3.1教师讲授环节

教师讲授环节要求教师从传统教学模式下课堂的讲授者和掌控者转变为知识的梳理者和思路的引导者,换言之,就是要从课堂的掌控者转变为引导者,从完全的讲授者转变为有限的讲授者.教师应避免传统的满堂灌和填鸭式教学,而是应该带领学生梳理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重点、难点,为学生提供科学合理的思路和方法,通过设置问题来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指引,引导他们积极、主动思考.PAD模式下教师角色的转换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教师要提升自我知识储备能力,不断自我充电,才能搭建起合理的知识框架,然后帮助学生组建合理的知识框架.其次,教师应转变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拓宽思路与视野,这样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最后,教师应加强对教材和教学对象的研究,以便因材施教,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分类的引导.

教师讲授环节要求学生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课堂参与者.在传统教学模式的课堂讲授和学习环节,学生多忙于记笔记,死记硬背知识点,拼命跟随教师讲授的步伐,无暇思考.而在PAD模式下,学生变成课堂的参与者,跟随教师对知识点的梳理来了解所学内容的基本知识、原理和方法、重点及难点、理清思考的方向,为课后自学打下基础.这就要求学生不断自我调适,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积极的参与者和思考者,学会学习,学会思考,为内化吸收环节和小组讨论环节奠定基础.

3.2学生内化吸收环节

学生的内化吸收环节指的是学生在为期一周的课余时间按照教师在讲授环节的指导来开展自我学习、自我思考和知识发现的一个过程.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这一过程中不需要发挥作用.在这一阶段,教师角色则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督促者、观察者和评价者.教师需要通过电话、QQ、微信或网路学习平台及时跟进,了解学生学习的进度、存在的困难以及学习效果、及时给出帮助、评价、反馈和进一步的要求,帮助学生开展自我学习.

作为内化吸收环节的主体,学生则应承担知识的发掘者和探索者的角色.在为期一周的自我学习中,学生应开展深度阅读、广泛阅读,同时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自身的阅读和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困惑,同时强化思维能力和学以致用能力.

3.3小组讨论环节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应承担组织者和观察者的角色.首先要妥善组织各小组的座次编排,人员配备,确保讨论充分有效开展.然后要不断观察各小组的讨论情况,必要时参与进去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围绕所学内容开展讨论,防止跑题.最后,教师应对各小组交流汇报的情况加以评价,肯定成果,指出不足,并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升华.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一定的临场应变能力和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依然是学习的主体,承担着知识的交流者和问题的提出者以及解决者的多重角色.首先,学生需要与小组成员之间相互交流自己对基本概念、方法、原理的理解和体会.然后相互交流学习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互相帮助,解决问题,分享经验.最后,学生可以分享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组间交流、课堂汇报,扩大交流范围,提高学习效果.

4 PAD模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实施过程

4.1班级概况及教材简介

笔者于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将对分课堂模式应用于滁州学院教育科学学院2013级小学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测量与评价》课,该班共有35人(28女、7男),所有学生高中时期均为文科生,理科基础相对薄弱,且在之前的学习中未接触过该课程的相关内容,也不了解对分课堂的相关知识.班级女生较多,学风优良,善于记忆,但却不太善于深度思考与讨论.本课程教材采用黄光扬编著的《教育测量与评价》,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两大块: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教育测量与评价的具体应用,部分章节数学公式较多,对于学生的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笔者认为对分课堂模式更为适合该课程及授课对象,故采用该模式进行教学.

4.2PAD模式在《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实施流程

笔者所授《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每周上课两学时,每学时45分钟,实际上课十八周,共计36学时.因学生对PAD教学模式不了解,故第一周第一学时主要由教师介绍课程基本概况、对分课程模式及注意事项.并将全班同学自由搭档,分成六个小组,各组确定组长一名以及组名,组歌,组徽,口号.每个小组轮流值日,负责课堂交流汇报的拍照和学习简报的编制.总体来说,笔者以两个学时为一个基本单位,完成一个阶段的教学内容.第一周第二学时由教师引导,讲解、梳理第一章教学内容,指出重点与难点,并布置几个思考问题帮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后复习,思考与总结.第二周第一学时由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课堂汇报及教师点评与总结,并要求各小组将讨论汇报结果及时发给值日小组组长.值日小组将汇总后的讨论结果,编制成学习简报于下次上课前发给任课教师.第二周第二学时则由教师讲解第二章的内容,并按相同模式与时间安排完成后续教学内容.这样安排从表面上看来是打破了每周两个课时的连贯性,却恰恰是对分课堂模式的魅力之所在,运用每周的第二个学时讲解内容,提出问题,正是为了让学生在下周课程开始之前的一周时间内开展自学,实现知识的内化,为接下来的课堂讨论和交流汇报打下基础.为总结一个学期以来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教学的经验,查找不足,笔者在第十八周第二学时与学生交流,答疑解惑,学生普遍反映对分课堂模式提升了他们学习的兴趣,觉得这种授课模式很新颖,很大程度激发了他们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以及学以致用的能力,但是有时候还是存在惰性,难以开展真正意义上的自学和内化,还需要老师多加监督与指导,这些都值得笔者去进一步深思与探讨.

5 评价反思

如上所述,对分课堂模式有利于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端,帮助学生积极参与知识建构,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有效帮助学生参与课堂,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参与者,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将所学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但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可借鉴的经验不多,笔者在尝试过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困惑,如教学用时紧张、学生课下自学进度和程度难以监控、学生难以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深层次思考、课堂讨论的深度有待提高.同时笔者使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还在探索阶段,对该模式的基本原理、关键技术、在具体课程中的实施与应用方面还不够娴熟,需要不断学习,加强领会,不断实践,以期更好运用对分课堂模式来提高《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的教学效果.

〔1〕张学新.对分课堂:大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新探索[J].复旦教育论坛,2014(5).

〔2〕杨淑萍,王德伟,张丽杰.对分课堂教学模式及其师生角色分析[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

〔3〕吴钢.《教育测量与评价》课程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与实践[J].上海教育评估研究,2014(6).

G642

A

1673-260X(2016)07-0268-02

2016-04-09

滁州学院校级优质课程《教育测量与评价》的研究成果(2015yzkc21)

猜你喜欢

内化测量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激活中队活力,内化少先队员组织归属感
把握四个“三” 测量变简单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和计算
德鲁大叔内化营销胜过广告
滑动摩擦力的测量与计算
测量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