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惑及出路
2016-03-28从文奇
杨 建,从文奇
(1.安徽工业大学 冶金工程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 机械工程学院,安徽 马鞍山 243000)
论“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困惑及出路
杨建1,从文奇2
(1.安徽工业大学冶金工程学院;2.安徽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安徽马鞍山243000)
“互联网+”时代到来,让大学生顺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潮流,抓住创业机遇,具备创业能力,成为高校教育急需攻破的现实问题.本文分析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以及存在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对大学生实现创业梦,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有所助益.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互联网+”时代下,社会瞬息万变.前一秒也许你还是默默无闻的学生,后一秒你可能成为知名企业的研发人员.上一秒也许你还是身价上亿的总裁,下一秒也许你就身无分文.“互联网”走向多元化,带动经济增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甚至影响着整个社会进程.大学生最先嗅到了这股气息,成为创客群体中的中坚力量[1],在信息时代大显身手.
1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
1.1对学生来说,以创业带动就业
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充分了解社会,重新审视自己,转变择业观念.同时通过综合技能培训,发现自身优势,将静态就业转变为动态就业,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创业教育可以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升华,同时缓解社会的就业压力.
1.2对高校来说,提升综合实力
高校是培养青年创新创业人才的摇篮,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利于培养高质量的毕业生.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工作岗位面临极大挑战,就业岗位成为一个变数.如果高校为社会培养的人才不能顺利就业,将会制约高等教育的发展.为适应信息时代发展要求,高校要转变教育理念,由就业教育向创新创业教育转化,分层次地培养人才,不仅要产生理论家、思想家,更要培养出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创业家,使高校毕业生由单纯的求职者向岗位的创造者转变.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是与国际接轨的大势所趋,有利于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提升高校发展空间,促进其向创新型大学迈进.
1.3对国家来说,提高软实力
“互联网+”时代,一方面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大量新知识的产生和应用,催生了大批的新兴产业,提供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另一方面,前沿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也需要大批的创新人才.知识经济时代,不仅需要大批创新创业人才,更需要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体系提供持续动力.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有利于国家深化科教兴国战略,推进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发展提质增效.青年愿创业,社会才生机盎然,国家才朝气蓬勃.大力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充分发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潜能,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国际竞争力,是国家稳增长、保就业、促转型的重要举措.
2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
在“互联网+”时代,我国高校创业教育起步较晚,整体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许多高校在创业教育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仍然存在些许问题,制约着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
2.1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与学科教学和专业教育脱节.高校在进行创业教育时没有融入经济法、管理学、营销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造成创业教育孤立于学校教育[2],降低了创业教育的效果.其次,没有针对创业能力进行集训.高校缺乏对创业教育针对性的培训,多数学生不具备创业必备的知识、能力、技巧,同时对金融、财务、法律制度和规章、市场运作等理论知识不熟悉,对互联网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不了解,以致创业时不能有效发现和利用互联网领域的商机,创业的成功率可想而知.再次,忽略了创业意识培养.大学生对开展创业教育理解程度肤浅,简单认为开展创业目的是“赚钱”,创业形式就是做一些简单的生意,甚至将勤工助学等同创业.[3]大学生创新意识薄弱,缺乏敢于冒险的精神和坚忍不拔的毅力.
2.2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程度浅显
首先,缺乏完善的理论体系.部分高校在创业教育上“高热情低实践”,缺乏前瞻性、全局性和长远性战略性思维.《创业基础》虽然成为高校必修课,但是真正开设这门课程的学校很少,有的学校将其作为选修课,有的学校仅限于举办创业竞赛或创业讲座.这种创业教育内容零散,流于形式,没有形成长效机制,让学生难以掌握连贯的创业知识体系脉络.其次,创业教育内容简单.当前中国高校创业教育仍以课堂教育为主,授课教师教学手段和方法单一,且大多缺乏创业实践经验,仅仅教授入门级的知识,缺少跨学科、跨专业的横向联系.这种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只是掌握了浅显的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并没有得到提高.再次,创业教育趋于精英化.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实践平台包括“挑战杯”、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验室等,但是受资金和资源限制,能够真正参与的学生人数不多,受益面很窄,大多数学生没有接受系统教育的均等机会,实践不足成为大学生创业教育的硬伤.
2.3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
创新创业教育师资匮乏成为制约高校创业教育的“瓶颈”[4].首先,缺少专业课的教师.由于传统教育影响深远,导致创业教育人才相当匮乏.目前高校绝大部分教师没有受过系统的创业教育,属于“临危受命”、“半路出家”型,有的学校是由经济学、管理学等专业课教师兼职[4],有的高校由就业指导中心、学生发展中心、生涯规划老师或是团委老师教授创业教育课程.其次,专业教师缺乏实践经验.许多老师是学术专家出身,虽然在创业理论层面上有很高的造诣,但是缺乏创业实践经历,对企业的运作、发展、管理与经营以及商机的发现、把握等没有深刻体会[4],在教学过程中内容狭窄,功能单一,往往“纸上谈兵”,以政策宣讲和理论说教为主,鲜少涉及或深入讲解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及进行创业实务训练,无法在实践上有效指导学生.再次,校外成功企业家指导不到位.企业家虽然有成功创业的经验和丰富的企业管理能力,但是缺乏系统理论和教学经验,每年通过一二场讲座分享经验,或是在创业大赛上进行点评,如此零散的创业教育,对学生来说杯水车薪.而且创业者的经验以及教训有特定的环境要求,一方面限制大学生创新创业思维,缺乏创新精神,另一方面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单方面复制,将给学生创业带来致命危机.
3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出路
高校应顺应“互联网+”潮流,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势,结合大学生的思维行为特点,积极探索大学生创业教育新途径.
3.1构建创业教育模式,提升教师指导能力
首先,高校加强顶层设计,构建系统的创业教育模式.一方面转变教学理念.高校树立新的教育理念,建立“师导生创”模式,实现由传承创业知识向启发培养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方向转变.[1]同时构建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把创业教育课程与专业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公共基础课程有机结合起来,采取“文理工互补”多科融合方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创业打下坚实的知识基础.另一方面推广网络创业教育课程.高校应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课程,将电子商务、网络营销等知识制作成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接受创业教育.还可收集创业经典案例,制作成各种文件格式,方便学生使用手机、iphone等进行学习[5].其次,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一方面组织教师进修,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创业教育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和创造性.鼓励创业教育教师到企业顶岗挂职及兼职,开阔视野,提升创业指导能力.另一方也可以聘请各大企业有实践创业经验又有管理理论修养的成功人士做为高校师资的有力补充,定期在校指导.学生可以从其成功经验中得到激励和启发,从失败的教训中得到企业家精神和毅力的培养.
3.2宣传互联网创业典型,培养学生创业意识
首先,宣传典型.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网络教育优势,利用校园网、官方微博、BBS、校报、学校广播宣传创业故事,渗透创业文化,占领创新创业教育的网络阵地,利用网络强大的辐射性来影响大学生[6].同时邀请网络创业英雄如马云、李开复、张朝阳、李彦宏等到校专题讲座,开展互联网创业沙龙等,提高学校创业教育的知名度.此外,树立“身边的创业典型”[4],创建创业教育交流平台,使学生充分交流创业经验,分享创业心得,利用头脑风暴,产生创业灵感,引发大学生的创业共鸣,在校园中形成支持创业、尊重创业、创业光荣的舆论环境.其次,培养创业意识.全球化语境下大学生面临新旧两种价值观碰撞,一方面受中国传统择业观影响,期望毕业后找到一份“铁饭碗”型的工作,如公务员、医生、事业单位人员、国企人员等;另一方面,又想顺应时代潮流,开拓进取,在社会上搏得一席之地.高校应帮助大学生重新进行职业定位,树立多元化就业观,寻找崭新的社会立足点.同时唤醒大学生的创业热情,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思维,多角度思考,不局限于热门行业或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鼓励学生多关注一些新兴行业,如物流行业、服务行业、教育培训行业等,到二、三线城市进行创业,从小微企业创业入手,降低创业难度,提高创业成功率.[6]
3.3深化创业知识技能,提供创业实践平台
首先培养创业技能.随着网络时代到来,计算机的地位日益显著.在大学生中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提高大学生运用、操作网络的能力,能适应未来职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可以熟悉计算机发展趋势,在学习、生活中发现互联网创业机会,实现互联网创业.[4]此外,高校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时从注重产品设计研发向销售营销延伸,大力拓展专业内涵.其次,提供实践平台.各高校要结合自身实力,建立校、院两级创业实践基地或者搭建网上模拟仿真创业平台,鼓励学生申请课题,加入项目组,走进实验室,扩大学生实践机会.搭建创业大赛平台,如10元钱微型创业、程序设计竞赛、营销策划大赛等.对于学生比较新颖的点子或者项目提供学分奖励、资金支持和发展对接.探索校企合作、校地合作模式,积极吸引校外各类创业基金,并且提供大学生到互联网创业企业社会实践、专业实习、素质拓展的机会,让学生亲身感受企业运营的过程,体验商业风险等.
4 结语
“互联网+”时代到来,为当代大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创业机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刻不容缓.高校、政府、社会形成合力,引导与培养大学生创业意识,让具创新潜力与活力的高校大学生成为中国创业浪潮的排头兵,切实提升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及核心竞争力,促进高校持续发展,最终实现“创新梦,中国梦”[1]的目标.
〔1〕刘春玲.“互联网+”时代下高校大学生创业意识的培养[J].吉林建筑大学学报,2015(5):105-108.
〔2〕张嘉乐.“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2015(10):99-100.
〔3〕芮国星.信息时代高校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4.24-34、59-69.
〔4〕张倩,张铁君,曹海英.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5(1):80-81.
〔5〕李凯,杨右森.信息化背景下大学生创业教育新路径探索[J].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1):47-49.
〔6〕肖军,陈柳.大学生互联网创业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20):56-60.
G645
A
1673-260X(2016)07-0253-02
2016-03-18
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项目(2014FDYMSGZS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