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2016-03-28谢玉琴
谢玉琴
(昌吉学院,新疆 昌吉 831100)
体育教育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谢玉琴
(昌吉学院,新疆昌吉831100)
面对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创新越加成为人们解决问题和迎接挑战的有力手段.在教育领域内的创新更是必行之路,本文试图通过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相结合对体育教育领域内的教育创新途径的分析,阐述体育教育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体育教育;创新;大学生方法;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强美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1].当前我国取得大踏步前进的同时对人才的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培养德智体美各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成为教育中的重中之重,由此以往并不为人所重视的体育教育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线,但体育教育也不意味着默守陈规,而是要不断的推陈出新,发挥在其领域内的优势作用,促进我国人才全面发展的趋势,在人们对身体审美日益关注的当下,健身与健康成为新时期时髦的话题,体育教学作为影响学生身心的重要课程,尤其是在高校中如何对现有体育教学课程进行评估,实现体制或理念上的突破,则是社会各界与学者关心的焦点.所以怎样对体育教育进行创新,体育教育创新后对大学生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时值得我们的深思的.
1 体育教育创新的概念界定
体育是一种外在美与健康内在相结合的身体形塑艺术,它在形式上主要是身体上各种动作的组合,关注形式美和情感体验;同时,它又是一门按照身体成长规律、心理成长规律、社会适应规律、法则与法规程序促进的基本有序的身体科学[2].体育教育是身体行为为直接媒介,以外在审美和内在审判为主要内容与核心逻辑的教育形式[3].因此,体育教育创新必然要通过对体育教育观念、体育教育方法、体育教育内容以及体育教育过程等方面的创新,使受教育者学会能够以更好的吸收和接受体育教育中传达的内涵,才能达到从根本上进行一系列地创新.
体育教育由于其学科的独特性,使其不仅具有教育功能还具有审美功能,能够在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起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作用就使得体育教育比其他教育学科更能促进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发展,那么在体育教育基础上的创新,也是一个不断推进大学生审美教育发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有力手段.
2 体育教育创新的途径
2.1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的新思考
人的行动是由其思想支配和引导的,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必须置于首要位置,对观念的创新则源于现实体育教学与体育理念的引导.其中人类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地思维作为体育教育的核心关注,这一点是无可争议的.对于大学生体育教育与教学而言,这就涉及到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体育教育与教学时,要学会突破惯常思维,甚至使学生学会以标新立异的思想来思考与创新动作,以发展的眼光看待体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重视体育教育创新在大学生成才道路上的必要作用;教育者更应明确自身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作用,不断加强自身体育理论素质、教学能力等方面提高.另外在体育教育观念创新的过程中要树立体育教育创新的目标观念,遵循体育教育目标对人的行为的调节和激励机制,使体育教育目标成为体育教育创新中行为的指南.发挥体育教育目标观念的创新在体育教育中起到核心的作用,体育教育的观念、体育教育的课程和体育教育的内容都要围绕体育教育的目标展开,体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活动也要紧紧围绕着教育目标展开体育教育活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2.2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
康德指出:“一切的愉快,即使是通过那些唤醒审美诸观念所催起来,仍是动物性的,即肉体的感觉”.所以在体育教育创新的过程中,只有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体育教育的内容进行创新.从学生的身体出发,对体育教学内容进行一系列的审视,来达成体育教学内容符合学生本体需求,以社会需求作为基本衡量标准,对体育教学内容加以整合、融合或改造,使体育教育内容既促进体育教学接受者的需求,也使体育教学内容适合社会群体利益的需求.体育教育的内容创新主要是指对体育教育中的教材进行创新,体育教育中的表现内容具有表情性、非具象性和不具备语言符号功能等特征,可以给学生们留下充分而广阔的想象空间,人们把这一体育教学称为文化隐喻教学,以身体形态来构成对外界事物的空间相像.随着时代的发展,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结合古典体育和当代流行体育的特色,赋予体育教育以新的内容,使体育教育的内容不断的得以完善和发展,但应该注意的是: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不但要注重理论上的创新,更要注重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能否更好在实践中得到更好的实践,才是体育教育内容创新的最终目的.
2.3体育教育课程的创新
体育教育课程的创新是体育教育观念创新和体育教育内容创新的具体体现,只有体育教育课程的创新得以很好地实施,才能使整个体育教育创新得到很好地实施.在体育教育课程的创新中要改变以往以“灌输”为主要方式的上课方式,要注意教师和大学生之间的沟通,使大学生能够更好的接受体育,并且在生活中能够得到良好的实践,得到一种“内化”的形势.也可以利用寓教于乐、寓教与景等方式,以一种轻松愉快而不是死板的方式进行教育,不断创新体育教育方法,创新体育教育环境等提高体育教育创新的实效性.在体育教育创新的过程中,体育教育观念创新、体育教育内容创新、体育教育课程创新是体育教育创新必不可少的要素,三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支撑,在体育教育的创新中起到不同的作用.唯有形成协同创新的思想与思路,才能实现体育教育与教育创新的最大化,实现体育课程体系的创新,将体育教学创新与社会需求关联起来.
3 体育教育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3.1体育教育观念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在我国现阶段普通高校的体育教育中主要是以体育健身与体育素养形成为主要的方式,通过使学生对不同体育教学内容的接触,来促进学生对体育教学全貌的全方位认知,通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诸多体育名人、名家的榜样式的介绍,使大学生可以直接感受到不同体育家的感染力,如叶乔波、李宁、刘翔、李小双等体育人物,都展现了其观念中的坚强毅力与品质,使得体育教育的观念能够以潜移默化的形势进入到大学生的思想观念中,甚至内化为其自身内在的观念格局.所以体育教育观念的创新能够使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得到不断的洗礼,不断树立新的观念,以不同的角度看待体育教育的创新和发展,而不是默守陈规的看待体育教育的作用,能够自觉的融入到体育教育中,能够对传统的体育进行扬弃,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从而使整个教育创新与改革取得大踏步的前进.
3.2体育教育内容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因为体育教育是以受教育者的主观趣味作为最后标准的,正像黑格尔所说:“既不能定为规律,又不能容许争辩”,甚至“没有严密的规则”.在体育教育的过程中,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是为了使高校大学生了解体育教育创新发展的最新成果,更加了解体育教育的内容,但是体育教育的对象是具有一定的差异性的,所以体育教育的内容只有不断的进行创新才能更好的应对在体育教育过程中的差异性问题,在体育教育内容创新的同时也有利于引起大学生对体育教育内容的关注,引发大学生对体育教育的兴起和爱好.另外,体育教育内容的创新使教材结合生活实际提出了真实的有思考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体育的价值.体育教学人员在体育教育与教学过程中要有差异化意识,也通过差异化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差异化人格的生成,从而来满足社会差异化的现实需求.对于大多数教学人员来说,革新与拓展的前提是对大学生需求有所了解,对体育教学内容有所熟悉,这样,才能发挥大学生体育教学教育的主体内容来促使大学生身体活动上的创新,进而,达成大学生身体与心理的创新意识的融合.
3.3体育教育课程创新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
体育教育的课程创新是体育教育观念创新和体育内容创新在实践过程中的落脚点,在体育教育课程创新的过程中,让学生学会主动参与体育教学课程,使课堂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结合在一起,形成多元化身体活动地结合,通过对体育课程要素的调整,使对大多数学生而言在体育活动地,能够让学生更加真实的感受到体育教育创新的感染力,亲身实践不但有利于大学生精神层面的创新,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实践层面进行的创新,在自我实践的过程中也有利于及时的进行反馈,以便更好的实践,也有利于体育教育的再创新.在注重大学生自身的感悟和体验的同时,树立大学生的体育教学参与过程中主体地位,积极发挥体育教学人员的主导地位,进而,促进体育教学人员与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对体育教育教学形成一体化认识,有利于改变陈旧教育似的“灌输”模式,增强大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使体育教学创新在大学生身心成长过程中对其产生积极地影响,有利于大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与塑造,对于大学生成为全发面发展的人才起到不可忽视的影响.
4 结语
高校体育教育教学对于大学生来说,关乎其身心成长,是其后续工作学习的基石.体育教育中引入创新理念则有利于体育教育教学的革新,对体育课程本身和学生身心发展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新时期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要加强体育教育的整体性创新,来促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影响.
〔1〕孙义良,王兵,周贤江,唐宏贵,高治.新形势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创新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05):61-65.
〔2〕何淑敏.从文化需求的视角论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J].体育与科学,2011(06):49-52.
〔3〕李先国,李建国.城市体育文化创新探析[J].体育与科学,2007(04):15-19.
〔4〕张瑞林.体育产业管理协同创新[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10):1-5.
〔5〕布特.竞技体育制度创新的新制度经济学解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33):128+130.
G807.4
A
1673-260X(2016)07-0198-02
2016-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