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微课与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兼容问题

2016-03-28张乾坤任先大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基础理论微课文学

张乾坤 任先大



论微课与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兼容问题

张乾坤 任先大

(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湖南岳阳 414006)

微课与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兼容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但是该兼容研究目前很少被提及和探讨,微课在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中的应用也缺乏必要的理性自觉。在根本意义上,两者的结构特征决定了彼此兼容的条件、范围与限度,两者兼容已经确立并初步展开,但尚未真正完成,要实现充分的兼容需要提高认识、创新思维,并正确处理二者关系。

微课;文学基础理论课程;兼容

近年来兴起的在线教育如一股澎湃潮流推动着中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进步。在此时代背景之下,高等学校教师在进行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时,根据内在与外在的需要,适当嵌入微课程教学视频资源,切实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积极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者能否兼容、在多大程度上兼容的问题很少被提及。这表明,在当前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的教学中微课的应用存在相当程度的盲目性与随意性,缺乏必要的理性自觉和理论思考,这势必会影响微课开发与利用的深度与广度,不利于课程与信息技术间的相互融合。

一、兼容的可能性

微课的涵义,很难作出准确界定。据国内研究者统计,至少包括10种不同理解。不仅不同的研究者对于微课的理解不同,即便同一研究者在不同时期对于微课的理解也不相同[1]。究其根源有两种可能:一是由认识对象本身造成的。作为一种信息时代发展迅速的新事物,微课一直处于发展变化与趋向完善的过程中,因此,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必然是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二是研究者不同的认识视角。对于微课而言,研究者各有侧重,分别从微课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形态与应用目的、基本构成与生长扩充等角度审视,得出的结论自然不同。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得出的不同观点彼此交锋与碰撞,有助于进一步认清并把握微课的诸种特性。

各方基本观点的交集透露出微课如下几种特性:其一,从兴起的背景来看,它的产生与崛起有特定的历史条件,准确地说是微时代的产物;其二,从构成要件来看,它的核心部分是教学微视频资源,而教学微视频资源则是由声音、图像、文字等内容构成,涉及的知识点较为单一,播放的时长有限;其三,从制作依据与动机来看,微课的制作不是任意的,而是依据一定的技术条件,从特定的教学目的出发,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其四,从教学行为来看,涵括了教与学两个环节,是教与学的有机统一。正是这些特性交织在一起,使得微课呈现出独特的面貌。一方面它不等同于慕课(MOOC),与大规模在线课程相比,微课是小规模的在线课程,且视频较短,知识点较为单一;另一方面它也不完全等同于教学微视频,除了教学微视频之外,微课还有与之配套的学习辅助性内容。

微课与文学基础理论课程是两个不同的事物,二者能否兼容,取决于二者是否内在同构。进一步说,这种内在同构的多与少,决定了二者的兼容程度。对比微课与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的特性,发现两者存在较多相同点甚至重合之处,这使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相关的知识内容可以进行微课资源开发。然而,两者的同构并不能掩饰异构之处:与微课不同,文学基础理论知识体系是一个整体,不易分割,硬性分割容易导致知识接受的碎片化、浅层化,不利于知识板块之间的整合、贯通。但是,微课主要以微视频教学资源的形式呈现在学习者面前,这种学习材料的组织与呈现方式固然能够较好地契合读图时代学习者的学习习惯,有效降低认知负荷,提升学习效果,但也容易导致学习者线性接受、被动接受,不利于逻辑思维能力与动手能力的培养。对照二者的特性可发现,微课与文学基础理论课程既存在明显的同构之处,也存在一些异构之处,使两者兼容问题显得异常复杂:一方面,文学基础理论课程在某些层面、某种程度上能够与微课实现充分兼容;但另一方面,在实现充分兼容的同时,也要注意条件、范围与限度问题,不可将二者完全等同。如果只承认同构之处,遮蔽甚至否认异构之处,或者相反,都不是一种理智的做法。

二、兼容的初步展开

笔者从历时与共时两个层面粗略梳理了国内关于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微课的兼容研究。

就历时层面而言,文学基础理论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有一个纵向过程,时间不长。几年前,国内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异常迅猛。2012年10月至11月,《中国教师报》率先主办了微课大赛,随后教育部高师网络培训中心以及各地教育主管机构等也先后举办了微课比赛活动[2]。通过举办各级各类比赛活动,不仅加深了从业人员对微课的了解,激发了他们的兴趣,扩大了微课的影响,而且还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微课资源,特别是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微课资源。整体而言,虽然文学基础理论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谈不上有什么历史,但已有的经验仍然能为接下来的深入推进提供必要的历史依据与平台。

就共时层面而言,主要表现为相关知识点微课资源的实际开发。微课资源大致可划分为四个板块:一是文学本体论部分,如彭吉象的《劳动起源与审美的关系》,王一川的《文学的属性》《文学的属性之文学再现社会境遇》《文学的属性之文学呈现为语言蕴藉》《文学的属性之文学表现个体生存体验》《文学语言的蕴藉性特征》等。二是文学创作论部分,如张志忠的《作家是怎样“炼”成的》,王一川的《作者的语境条件》《作者的主体条件》《文学写作过程》等。三是文学作品论部分,如胡泽球的《事件和情节》,陈灵强的《小说是什么》,彭吉象的《喜剧作品的分类》,王一川的《小说的特征》《诗的特征》《戏剧文学的特征》《散文的特征》《文学意境的特征》《文学典型的特征》《文学形象的含义与形态》等。四是文学消费与接受部分,如李敬一的《如何读唐诗》,王一川的《文学阅读过程》《文学阅读效果》《文学批评模式》《社会历史批评模式》《传记批评模式》《心理分析批评模式》《语言批评模式》《文化批评模式》《文学批评写作》等。由上可知,现有的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主要围绕一些概念、术语与基本问题进行。但是,文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概念与术语除“语言蕴藉”、“文学意境”、“文学典型”、“文学形象”外,还应包括“陌生化”、“期待视野”、“共鸣”、“净化”、“延留”等内容;基本问题除劳动起源与审美之间的关系、喜剧作品的分类等内容外,还应包括人类生活活动的美学意义、文学的意识形态性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之关系等。诸如此类的基本概念、术语与命题在微课资源方面尚未得到充分开发,存在较大空间。通过历时与共时两个维度的梳理,可以得出结论:就现状而言,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微课的兼容已经初步展开,但远未完成。

三、兼容的充分实现

兼容的充分实现,既有理论支撑,也有现实需求。因而,在信息时代促成两者的深度融合,充分释放微课的潜能,为教学服务,既是内在必然,也是大势所趋。

关于微课的认识,目前有两种常见观点需要斟酌。一种观点认为,微课适用于理工科类课程,尤其是操作类课程[3]64。与理工类课程相比,微课与人文类课程的兼容程度相对小一些,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根本不能兼容。因为人文类课程涵盖的范围极其广泛[4],课程门类多种多样,课程性质千差万别,如若讨论二者的兼容问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简单化约,一概而论。相对而言,与人文类其他课程相比,置身诸多概念术语之上的文学基础理论课程与微课之间内在同构性较强,兼容程度更高,完全可以进行适度的开发与利用。上文关于兼容的确立与初步展开的论述便是明证。另一种观点认为,现有的微课程大多运用于在线学习与移动学习,主要针对非学历教育层次[5]45。但这不能表明微课程不能运用于课堂教学,不适用于学历教育。比如,作为微课程的核心部分,围绕某个知识点设计而成的教学微视频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适当嵌入课堂教学,这样不仅不违背教学规律,反而能丰富课堂教学手段,避免单纯讲授或长时间单一播放教学视频带来的弊病,能在很大程度上摆脱教学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除了提高认识、创新思维方式外,在推进深度融合的进程中,还需处理好两个关键问题。

首先是外在激励机制与内在驱动机制的关系问题。当前,国内相关的微课资源开发主要是由教育主管部门或机构组织发动、广大从业者积极响应与配合的结果。这种方式在短期之内是有成效的,它不仅能起到导向、引领作用,还能积累大量的优质微课程资源。但是,从长期效应来看,这种自上而下的方式既无法确保微课程资源开发的持久性,也无法在开发与利用之间形成良性互动。因为促使从业者致力于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动因,除了外在的激励机制之外,还有教育观念的变革与现实教育行为的内在矛盾,是内外两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如果片面强调外在的机制,忽略内在的驱动力,则相关的开发与利用固然能形成短期效应,但很有可能缺乏强劲的、可持续的动力;同样,忽略外在的机制,片面强调内在的驱动力,则相关的开发与利用缺乏外在的机缘,很有可能处在一种潜在的状态。当务之急,应在教育主管部门外在激励机制的带动之下,重点关注从业者教育观念的革新,培育微课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在驱动力,形成倒逼机制,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也只有上与下、内与外形成联动,文学基础理论课程微课资源的开发才能持续、强劲,开发与利用才能实现共生互动的良性循环。

其次,开发与应用须坚持适度原则。尽管文学基础理论课与微课存在兼容的可能性,但兼容存有限度。在促进二者兼容的过程中,应把握好分寸。只有清醒地意识到兼容的条件、范围与限度,才会既高度自觉又不盲动冒进。

参考文献:

[1] 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 张乾坤,任先大.文学理论系列课程微课化的现状与推进策略[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15(3):51-53.

[3] 钟志荣.微视频教学应用现状概览与述评[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4(6):62-64.

[4]樊义红.文化研究:通向一种民族文学理论建设的可能性[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5(6):89-92.

[5] 谢贵兰.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及微视频的五大关系辨析[J].教育科学,2015(5):94.

(责任编辑:张新玲)

On Compatibility beween Microlecture and Literature Basic Theory Course

ZHANG Qiankun REN Xianda

The compatibility between micro-lecture and literature basic theory course is rarely mentioned and discussed, which turns out that micro-lecture application has considerable blindness and randomness, lacking rational self-consciousness. In the ultimate sense, their structure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 the condition, scope and boundary of compatible with each other. Although the compatibility has been established in the early stage, it has not really completed. Its full implementation relies on cognition improvement and dealing with their relationship properly.

micro-lecture; literature basic theory course; compatibility

G420

A

1009-8135(2016)05-0126-03

2016-04-11

张乾坤(1980-),男,湖北蕲春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讲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文学理论。

任先大(1963-),男,湖南汨罗人,湖南理工学院中文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文学理论。

湖南理工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微时代汉语言文学专业文学基础理论课程微课化的研究与实践”(2015B02)、湖南省教育厅教改项目“文艺学系列课程教学‘两结合’改革的思路与实践”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基础理论微课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李达与党的基础理论建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中医基础理论设计性实验的探索与实践
与“微课”的首次亲密接触
中医基础理论说课设计体会
“理、情、技”在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