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缸培育黄颡鱼种的技术试验
2016-03-28张君
张 君
培养缸培育黄颡鱼种的技术试验
张 君
2016年,湖北十堰市竹山县龙背湾水电站鱼类增殖放流站利用苗种车间培养缸进行了黄颡鱼的鱼种培育试验,获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把他们的试验过程总结如下,供大家参考借鉴。
1.条件与方法
(1)培养缸条件 培养缸20只,每只培养缸体积为3.2m3,水深为1.2m,进排水设施独立,进水口用80目筛网过滤,每只缸都有配套的增氧设施。
(2)生物饵料池条件 生物饵料池是放流站内苗种培育区5#、6#池,两口面积均为180m2,水深1.2m,进排水方便,进水口用筛网过滤。
(3)水源水质 水源为龙背湾水库水,水质优良,测得氨氮含量≤0.01mg/L,亚硝酸盐含量≤0.1mg/L,溶解氧≥5.2mg/L,pH值在7.3~8.2,透明度≥40cm。
(4)培养缸消毒 在鱼苗放养前3天,先将培养缸进行消毒,每只培养缸用高锰酸钾15g,化水后全缸泼洒,浸泡24小时后,排干药水清洗干净,于放苗前一天将1#-10#缸注满水;另外10口缸空着待鱼苗长至2.5cm后用于分稀密度。
(5)生物饵料池消毒施肥 在催产前7天把生物饵料池加水10cm,然后每池用生石灰20kg进行消毒,在催产前3天,每池加水至40~50cm,然后每池堆放艾草100kg和发酵后的鸡粪50kg;后面根据池水肥瘦程度及浮游生物的密度,适时补水和施肥。
(6)鱼苗来源 是从水库捕起的野生黄颡鱼,在放流站内经过半年的强化培育后,于5月25日人工催产、孵化的鱼苗。
(7)鱼苗放养 于6月4日下午和5日上午分别将黄颡鱼苗从孵化槽捞出,计数后放入准备好的1#-10#缸,放苗时孵化槽水温21℃,培养缸水温21.5℃;10口缸共计放入0.6cm的黄颡苗10.9万尾,平均每口缸放鱼苗1.1万尾;当鱼苗长至2.5cm时,将鱼苗进行分稀养殖,每口缸分出一半到11#-20#缸。
(8)饵料投喂 鱼苗转入培养缸后,当天就开始投喂,前期以捞取鲜活的生物饵料为主要饲料(鲜活的生物饵料要用筛网过滤出鱼苗吃不了的大型枝角类等物质,然后用食盐水浸泡5~10分钟),辅助投喂少许蛋黄,每天分早中晚投喂三次,早上和中午两次的投喂量占全天投喂量的50%,晚上的投喂量为50%;当鱼苗长至1.5cm后,吃食量增大,此时若生物饵料供应不上,可辅助投喂蛋白质含量为42%以上的黄颡鱼粉料加少许新鲜鱼桨(揉捏成面团后粘在培养缸壁上);当鱼苗长至2.5cm时,以粉碎的黄颡鱼专用2#膨化饲料(蛋白质含量42%)为主,若还有生物饵料可用作辅助投喂;当鱼苗长至3.5cm后,即可投喂黄颡鱼专用0#膨化饲料(蛋白质含量40%);当鱼苗长至5cm后,可投喂黄颡鱼1#膨化饲料。
(9)水质管理 从鱼苗入缸开始每只缸都保持有微流水,前期3~5天换水一次,每次换出1/3的缸水;当鱼苗长至2cm以上时,要2~3天换水一次,每次换出1/2或2/3的缸水;当鱼苗长至3.5cm以上时,要1~2天或每天换水一次,每次换出2/3的缸水;每次换水时,并同时清洗缸壁和缸底的附着物和刷洗进排水口的筛网,以免污染水质。
(10)日常管理 每天坚持早中晚巡缸,及时抽出缸内污物和粪便,注意观察鱼苗吃食、活动及生长情况;定期检查进水管道、增氧设施有无异常,进排水筛网是否堵塞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认真做好养殖记录,如天气、水温、pH值、摄食、生长等。
(11)鱼病防治 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无病早防,有病早治”的原则,定期有针对性的预防,发现鱼病及时诊断,对症治疗。黄颡鱼苗培育期间常见的疾病主要有寄生虫病和细菌性的疾病两种,对寄生虫鱼病每只鱼缸用混杀王0.5g,全缸泼洒,隔天再用一次;细菌性鱼病(大肚病、红头病)每只缸用二氧化氯1.2g,化水后全缸泼洒,连用两天。
2.结果与小结
(1)出缸情况 经过两个多的培育,于8月21日集中过数,共计出缸6~8cm鱼种9.2万尾,平均每只缸出鱼苗4600尾,平均成活率为84%。
(2)养殖总结 ①在培养缸培育黄颡鱼苗鱼种,由于缸内有微流水,并换水、清污及时,水质优良,溶氧高,其成活率要比池塘培育高很多。②在培养缸培育黄颡鱼种,由于管理方便,养殖密度比池塘高很多,有效地提高了养殖空间和水面的利用率。③试验可见在培养缸培育黄颡鱼种,前期若生物饵料能满足鱼种摄食,不仅能提高鱼种成活率,而且生长也比池塘培育要快。④在培养缸培育黄颡鱼种,由于放养密大,在养殖期间要及时清污、换水,检查供氧管道,确保培养缸内水质优良、溶氧丰富,才能使鱼苗快速生长。⑤黄颡鱼是无鳞鱼,对硫酸铜、敌百虫、高锰酸钾等药物比较敏感,在鱼病防治中要慎用。
(通联:442700,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特区大塘沟巷21栋40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