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池塘养殖技术与管理措施
2016-03-28王春华
王春华
螃蟹池塘养殖技术与管理措施
王春华
螃蟹因其营养高、味道鲜美而深受消费者青睐。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螃蟹的消费也是日益增长。池塘养殖螃蟹成为农民朋友的致富好门路。当然,池塘养殖螃蟹需要一定的技术,同时还要懂得一些管理措施。
一、池塘养殖
1.池塘条件
选择光照充足,水源近,水量充足、水质清新,溶氧量高,环境安静、没有污染,注排水方便、交通便利、微碱性,池底较硬,不渗不漏,淤泥不超过10cm,有适当的浅水区,有环形集蟹沟。岸上和浅水区要有充足的水草和隐蔽物,以便于螃蟹隐蔽、觅食、栖息和退壳。
2.池塘规格
蟹池的形状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好,这样采光面大,光照时间长,有利于浮游生物生长、繁殖和增氧。一般以5~10亩为宜。平均水深为0.8~1.5m为宜。
二、池塘准备
1.池塘消毒
四月中下旬,采用干法清塘消毒,保留池底7~10cm水,每亩用生石灰80~100kg或漂白粉15kg化浆全池泼洒,7天后可放苗。同时用发酵粪肥培育水质。
2.建防逃墙
目前,多采用塑料薄膜作为防逃墙材料,也可用白铁皮、钙塑板、砖等。塑料下端埋入泥土中15~25cm,地上60~70cm,向池内倾斜与地面呈60~75度角。紧贴塑料的外侧,每隔50cm插一个木棍、竹竿或粗竹片作桩,用细铁丝将塑料固定于木桩的顶端。防逃膜不应有褶,拐角处应呈弧形。在进排水口设拦蟹网,最好用铁丝网罩住。
三、蟹苗放养
目前,螃蟹苗种主要有天然捕捞和人工繁殖两种,主要来源于长江蟹种和辽宁蟹。放养时间在4月初至5月初。规格以200~240只/kg,放养密度一般为每亩5~7.5kg。选择好天气,投放时用3%~5%的食盐水浸泡3~5分钟,反复在池中浸泡2~3次。购买蟹苗时,要选择蟹壳较硬,甲壳完整、爬行活跃、规格整齐、壳色较黄、肢体健全、体质健壮、无病无伤。将蟹种放在岸上,让其慢慢爬入水中。放前千万要清除净池塘里的凶猛鱼类及吞食性鱼类,池塘可套样鲢鳙鱼。
四、饲养管理
螃蟹养殖与其他养殖业一样,“三分养、七分管”,管理的好坏,关系到养蟹的成败,必须掌握好合理投饲和适时调节水质两个主要环节。
1.水质控制和调节
螃蟹对水质的要求与鱼类相比,具有更高的要求,喜欢生活在水质清新透明,水草茂盛的微碱性或中性水域中,pH值在7.5~8.5之间为宜。溶解氧5mg/L以上。每隔10~15天注水一次,每次20cm左右。每20天用生石灰调水一次,每亩15kg。既调节pH改良水质,又增加水中钙的含量,对蜕壳有益。但要注意的是螃蟹蜕壳期间不能换水。
2.投喂饲料
饲料是螃蟹的物质基础,螃蟹是杂食动物,螃蟹的整个生长阶段,除利用池塘中人工培育的水草和底栖生物外,还要靠人工投喂。
螃蟹的饲料种类:动物性饲料有海淡水小杂鱼、小虾、蚌肉、螺蚬肉、蚕蛹、下脚料、畜禽血、鱼粉、昆虫幼体、浮游动物、水蚯蚓等。植物性饲料有各种菜类、嫩草、山芋、南瓜、麦类、饼类、豆渣、麦麸、米糠等。
人工配合饲料是科学养蟹的重要饲料,不同生长阶段要求的配合比例不同。在饲养前期和后期,以动物性饲料为主,占60%~70%,植物性饲料占30%~40%。中期以植物性饲料为主,占60%~70%,动物性饲料占30%~40%。每日早晚投喂。日投饲率占螃蟹总重量的5%~10%,并且每天根据螃蟹吃食情况调整投喂量。投喂做到“四定”即定时、定点、定质、定量。
五、日常管理
1.病害防治
真菌、细菌性疾病。螃蟹附肢出现斑点性腐烂,斑点由黄变黑,最后腐蚀成洞,有的腹部水肿,外壳长毛。每亩用生石灰20kg或漂白粉1g/L,可防治。
寄生虫病。常见的有聚缩虫、蟹奴虫等。一般在鳃部和腹部寄生,影响生长,直至死亡。发病期在6-9月。专用杀虫药物,调节好水质。
敌害生物。主要有蛇、青蛙、鸟类、鼠类等。防治方法是人工捕杀和药饵毒杀。
2.防逃防偷
人工养蟹防逃是关键,要掌握其规律,有三种情况容易逃逸:一是幼蟹刚放刚进池一周内,因迁移改变生活场所,不适应新环境;二是水质恶化、天气突变和水中饵料生物严重缺乏,为求生存逃逸;三是每到秋季,霜降前后,西风开始,螃蟹生殖器官就分泌出一种激素,刺激向海洋产卵洄游。俗话说“西风响、蟹脚痒、返故乡”。成熟时螃蟹大批上岸,容易被人捕捉,应加强值守。
六、捕捞
螃蟹应在9月中旬至10月初全部捕出,水温低于10℃时就会钻入洞穴中越冬,很难捕捞,捕捞不宜过迟。可采取的捕捞方法有以下几种:
1.利用螃蟹9-10月份生殖洄游上岸的习性,用手捕捞。
2.快速抽干池水,干塘捡蟹,要注意捡出隐蔽在草丛中的螃蟹。
3.利用地笼网捕捞。
4.利用螃蟹的趋光性,在池塘的四周安装几盏灯,灯下设一个内壁光滑且深的容器(如缸、桶等),螃蟹上岸活动时就会落入容器中,不能爬出。
(通联:310022,杭州市农业技术学校手机:13989868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