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线从业者眼中的碳源对同化藻类蛋白质过程的影响
2016-03-28孤独的行者
孤独的行者
一线从业者眼中的碳源对同化藻类蛋白质过程的影响
孤独的行者
从事水产两年多,渐渐的喜欢上了这个行业,但面对行业中出现的许多各式各样的问题,很多时候也是力不从心,毕竟我们是水产医生不是神仙,只能治病,不能治命。行业权威人士艾桃山教授说过水产行业95%的技术员都是不合格的,这个数据可能不一定准确,但这个行业目前还处在一个比较混乱的阶段。我曾亲身经历过一个养殖客户池塘出了问题,问八个技术员竟然可以得出八个结论。我对技术的感受是技术没有对与错,只有精细与粗糙,就看谁愿意花时间钻研,谁思考的更加全面。
举个例子,很多技术员看到出血病经常开的一个药方:辛硫磷加戊二醛,这个方案本身没有问题,戊二醛与聚维酮碘都是水体杀菌剂,但为什么不用聚维酮碘代替戊二醛呢?面对这个问题我们能否准确的回答呢?或者我们从来都没有去考虑过类似这样的问题吧。
在我们这个行业做技术员有一个大忌:误把套路当做技术了。套路只是我们接触水产的一个开端,只有突破那些所谓的套路之后,我们才可以有真正的技术上的提高。
今天抛砖引玉,以碳源为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碳源的由来也是随着养殖水平逐步提高,池塘生态环境恶化,养殖生产中许多问题都开始出现端倪时而进入大家的视野的。
1 碳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说到碳源,首先要清楚,它从何而来。我们模拟出藻类光合作用的模型,方便大家更直观的理解。
CO2+H2O→(CH2O)+O2(光合作用方程式)。光合作用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过程。
光反应物质变化:H2O→2H+ 1/2O2(水的光解)
暗反应物质变化:CO2+C5化合物→2C3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
从这几个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池塘中藻类进行光合作用时,是把二氧化碳和水在阳光的作用下,经过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转化碳水化合物与氧气。如果二氧化碳不足,很明显光合作用缺乏原料,光合作用的光反应过程是把光能变成氧气和氢离子之类的化学物质一直在进行,但暗反应过程由于二氧化碳不足无法进行还原成为碳水化合物,两个反应彼此之间的平衡会被打破,大幅度降低了藻类光合作用的效率。
二氧化碳还原成碳水化合物的过程受阻,这会导致藻类损失营养物质,进而影响其生命力,甚至会诱发倒藻。所以碳源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显而易见。
2 碳源对同化藻类蛋白质过程的影响
我们也模拟出同化蛋白质的方程,分两个阶段完成:
(1)CO2+H2O=(CH2O)+O2(光合作用方程式)
(2)52CH2O+ 16NH3+P=PRO(PRO是藻类蛋白的简写)
结合这两个方程我们可以看到,方程(1)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碳水化合物与氧气,但是这个碳水化合物只是我们合成藻类蛋白的原料,是不能直接等同藻类蛋白甚至鱼类动物蛋白的,方程(2)就是藻类在生长过程中运用碳水化合物同化氨氮变成生物蛋白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三大营养元素C、N、P的使用比例为52∶16∶1
(另一个微生物同化蛋白的过程这里不做讨论,因为是池塘辅助工具)。
这个过程正常运行时,即可以增加池塘总体生物蛋白的量,又可以增加物理指标溶氧的量,为我们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环境,除去毒害物质打下了不可替代的基础。
从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以前低密度养殖时期由于鱼数量不多,饲料投喂不多,自然导致池塘中输入有机态氮的数量有限,对应所需要的碳源就不多,而池塘中储备的碳源可以满足合成藻类蛋白的过程。这也不难解释养殖密度低时水质疾病问题相对少一些。
我们绝大多数师傅施肥过程中几乎都只重视氮与磷的投入,但是养殖密度一旦增大,在投料暴增的时代,池塘氮输入量也增长了很多,而我们对池塘水质管理时没有对应增加池塘的碳源来源,或者说池塘缓冲体系中不能提炼对应的碳源物质来同化池塘中的有机氮,问题就开始慢慢来了。
多余的有机氮池塘净化不了,就会长时间形成大量有机氮积累,后来就演变成我们孰知的氨氮超标,亚硝酸盐超标,再到后来的一些和水质问题相关的疾病,也就不难解释养殖前期技术员下池塘测水,几乎看不到有问题的池塘,一旦进入高温时期,影响元素的木桶短板理论就开始突显出来了。高温季节连续时间长,绝大多数池塘理化指标都超标了,一系列的问题就娓娓道来。
3 总结
我认为碳源到底需要多少是依据氨的排出量决定的,如果这两个指标相当并且都很低,疾病倒是可以控制,但高产是不可能的,要追求健康高产只能这两个相当的同时达到一个高水平。但具体怎么量化还需要做精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