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黎巴嫩真主党:从激进民兵武装到合法政党

2016-03-28孙寅兵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长治046011

长治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真主党什叶派黎巴嫩

孙寅兵(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长治 046011)



黎巴嫩真主党:从激进民兵武装到合法政党

孙寅兵
(长治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管理系,山西长治046011)

摘要:黎巴嫩真主党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入侵黎巴嫩南部的背景下,初期的活动主要是从事抵抗以色列入侵的军事活动,此时期的真主党是一支激进的民兵武装;20世纪90年代,真主党适应国内外政治局势的变化,成功地实现了向合法政党的过渡。真主党实现转变的原因,一是自身的思想意识形态发生了变化,二是国内外各主要政治力量博弈的结果。

关键词:真主党;黎巴嫩;什叶派

黎巴嫩真主党(Hezbollah),得名于伊斯兰教经典《古兰经》。与产生初期不同,现在黎巴嫩真主党仰仗其强大的军事力量与广泛的民众支持,是黎巴嫩国内政坛上一支活跃的政治力量。2006年,真主党与以色列的军事冲突,更使其声名大震。对黎巴嫩真主党的性质转变的探讨都将有助于理解黎巴嫩的政治局势。

一、激进民兵武装:真主党的前期面貌

1978年、1982年以色列曾两度以消灭巴勒斯坦民族解放武装为借口,入侵黎巴嫩南部地区。以色列的入侵激起了黎巴嫩人民的反抗,并组织了各种形式的抵抗组织。真主党在这种背景下应运而生。然而,真主党的产生还同黎巴嫩国什叶派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政治觉醒运动以及伊朗对真主党的支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黎巴嫩政治体制是建立在教派分权制的基础之上,主要依据1943年各派所签订的《民族公约》对政治权力进行了分配,黎巴嫩国家总统、总理与议会议长分别由基督教马龙派、伊斯兰教逊尼派与伊斯兰教什叶派垄断。尽管什叶派在新的政治权力格局占据着一席之地,但由于议会议长是位于总统和总理之后第三位权力首脑,并且由于黎巴嫩国内的什叶派对参政持消极主义乃至政治孤立的态度,因此,什叶派在黎巴嫩国内的政治影响力有限。20世纪60年代以后,伴随什叶派人口数量的猛增,以及受到国内外阿拉伯民族主义、伊朗伊斯兰革命运动的影响,黎巴嫩什叶派在政治上逐渐向激进主义转变。阿迈勒运动的兴起,及真主党的创建是黎巴嫩什叶派政治觉醒运动的产物。

伊朗与叙利亚对真主党的支持是其得以产生的直接条件。叙利亚与以色列的矛盾由来已久,以色列控制着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戈兰高地对叙形成威胁。

真主党产生后,“其首要目标是在黎巴嫩消灭殖民主义,赶走以色列,建立伊斯兰共和国。其最终目标是在整个中东建立一个伊斯兰国家,使伊斯兰教风行世界”[1]380。因此,前期的真主党是一支激进的民兵武装组织,其初期积极地从事反抗以色列入侵的斗争为其赢得了民心,这成为后来其实现转变之关键。

二、合法政党:真主党的后期形象

1990年黎巴嫩内战结束,战后黎巴嫩的重建与恢复工作被提上议事日程。按照1989年,黎巴嫩各方签署的《塔伊夫协议》,对黎巴嫩战后事务做出了安排。如“叙利亚驻军在两年内协助黎巴嫩正规军恢复主权,在黎巴嫩选出总统、建立和解政府、实现政治改革后即从贝鲁特及其周围地区撤至贝卡谷地,然后再同黎巴嫩新政府谈判全部撤军问题”[2]。另外,也对黎巴嫩传统的教派政治体制做出了相应的改革,规定黎巴嫩议会席位增至108席,依照基督教徒与穆斯林人数之比的原则来分配席位。在黎巴嫩与其他国家关系方面,规定“黎巴嫩与所有阿拉伯国家均为‘兄弟关系’,但同时又承认了黎、叙两国有‘特殊关系’”[3]359。因此,叙利亚在战后黎巴嫩政局中占据着特殊的地位,为其扶持真主党埋下了伏笔。

次年3、4月份间,黎巴嫩政府着手履行《塔伊夫协议》,宣布“所有的民兵组织立即予以解散,关闭其军事训练基地,并将武器上交给黎巴嫩政府军”[4]150。面对这种情势,真主党不得不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以保持其民兵武装。从此后的史实来看,真主党借助于当时黎巴嫩国内的有利局势,加之叙利亚在战后黎巴嫩政局的主导性地位取得叙利亚的支持,最终实现了由激进民兵武装到合法政党的转变。

黎巴嫩内战结束后,在1992年、1996年的议会选举及地方市政选举中,真主党都取得了成功,占据了一定的议会席位。[5]103真主党积极参与到黎巴嫩政治事务中来,并逐步成为黎巴嫩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其中与阿迈勒运动达成和解都让人们意识到真主党的是为黎巴嫩什叶派政治力量中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这一时期,真主党参与到黎巴嫩政治事务中来,但由于真主党领导人对黎巴嫩政治制度的并不认同,且多次在各种公开场合表示真主党不会融入黎巴嫩的政治体制,因此,这一时期真主党对于黎巴嫩政治事务更多的是有限参政,主要是争夺议会中的席位,并借助议会的平台,宣传其政策,发挥其作用,并未真正加入黎巴嫩政府。2004年9月1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559号决议:呼吁尊重黎巴嫩的政治独立,要求包括叙利亚在内的所有外国军队从黎巴嫩撤出,同时呼吁解除黎巴嫩境内所有的民兵武装。在这种背景下,真主党必须全面参与到政府的权力分配之中,方能实现自救。因此,在2005年之后,真主党以合法政党的身份全面参与到黎巴嫩政治事务中来。

因此,以1990年为界,真主党逐步实现了由激进民兵武装向合法政党的转变,不仅努力参与到黎巴嫩的政治事务中来,同时积极开展社会福利活动,比如提供医疗卫生服务,解决什叶派居民生活困难问题等都为其加分不少。这些都使得真主党进一步坐实了合法政党的地位。

三、促使真主党实现转变的因素

前述分析可知,黎巴嫩真主党之所以做出由激进民兵武装向合法政党转变的战略抉择,黎巴嫩国内政治局势的变化是大背景,1990年黎巴嫩内战的结束迫使其考虑新的发展方向。除此之外,以下两个因素是促使真主党实现向合法政党转变的具体因素。

(一)真主党思想意识形态由激进的宗教思想向温和的政治思想的过渡是其实现由激进民兵武装到合法政党转变的内在因素。

首先,在对待黎巴嫩世俗政权的问题上,放弃了之前的推翻黎巴嫩政府,建立伊斯兰国家的强硬政策,转变为有限度地承认黎巴嫩当局,并寻求参与到黎巴嫩政治体制中来。

真主党于1985年2月发表的公开信集中反映了其早期的政治纲领,“主张在黎巴嫩仿效伊朗建立由伊斯兰教教法学家执政的伊斯兰共和国”。[6]99因此,早期真主党的政治纲领与黎巴嫩当局势同。黎巴嫩内战结束后,真主党在关于黎巴嫩世俗政权的问题上发生了转变,逐步有限度地接受黎巴嫩当局,并寻求参与到黎巴嫩政治体制中来,开始了其黎巴嫩化的进程。然而,这并非说明真主党放弃了之前建立伊斯兰国家的政治纲领,而是在形势所迫下所做出的某种妥协。当然这种妥协是通过借助于黎巴嫩政治体制的平台,为其争取更大的政治影响力与民众认可度。而这使得其其次,关于吉哈德的内涵,从狭隘的战场对敌斗争扩大到参与黎巴嫩国家与地方议会选举斗争上。吉哈德,即圣战,“为真主之道而奋斗”[7]8。在真主党的早期,吉哈德的思想更多地集中在对敌的军事斗争之中,尤其是对以色列军的军事行动。当然,吉哈德的思想也包含与个人的私欲作斗争,并最终培养其内在强烈的自我牺牲的意识。

黎巴嫩内战结束后,黎巴嫩真主党对吉哈德的内涵进行了新的解释。“大吉哈德包括积极致力于改革黎巴嫩政治体系、参与市政及议会选举、参加政府及行政工作”[8]197。因此,真主党吉哈德运动意味着更加密切地融入黎巴嫩的政治体系与国家组织。

最后,努力改变“恐怖组织”的面貌,塑造温和、开放的政党形象。早年的真主党是一支激进的民兵武装,多从事暴力、暗杀等活动。黎巴嫩内战后,真主党一方面极力撇清极端主义、恐怖活动的关系,另一方面努力通过民主方式与黎巴嫩当局进行斗争。尽管美国、以色列将黎巴嫩真主党列入恐怖组织名单,但这并不妨碍真主党力图塑造温和、开放政党的形象,除与恐怖组织划清界线外,还在黎巴嫩南部积极从事广泛的社会福利活动,如开设医院、改善当地居民生活条件等,这些活动都为真主党树立了正面、积极的形象。

(二)国内外各主要政治力量的博弈是真主党实现转变的外部因素。

首先是叙利亚的因素。黎巴嫩内部结束后,按照《塔伊夫协议》规定,叙利亚在黎巴嫩国内政治重建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考虑到以色列依然占据着战略重地——戈兰高地,叙利亚希望继续发挥真主党牵制以色列的作用。因此,叙利亚乐于看到真主党放弃之前激进的武装立场,改为有限度地参与到黎巴嫩政府中来。真主党渴望实现由激进的民兵武装到合法政党的转变,于叙利亚在战后黎巴嫩的战略部署是相契合的。因此,在叙利亚的支持下,真主党的民兵武装被作为一支抵抗以色列的民族力量予以保留下来,同时,真主党积极参与到黎巴嫩政治体制中来,在政治舞台上继续发挥其作用。

其次,黎巴嫩什叶派穆斯林的民意——更广泛地参与政治——是真主党实现向合法政党转变的群众基础。黎巴嫩政治权力是建立在教派分权制基础之上的,在之前的权力分配的格局中什叶派穆斯林的利益得不到最大程度的保障。黎巴嫩内战结束后,什叶派穆斯林延续了之前对政治参与的热情,力争要在战后黎巴嫩的“民主进程”的重建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作为代表黎巴嫩什叶派利益众多组织之一的真主党实现向合法政党的过渡是“黎巴嫩什叶派政治觉醒运动勃兴的结果”[9]31。

最后,黎巴嫩内战的结束使真主党面临抉择,要么解散,要么变革。无论是按照战后重建协议——《塔伊夫协议》——的规定,还是美国与以色列的呼吁,拥有强大军事武装的真主党都是首先要被解散的民兵武装。此种背景下,真主党领导人做出向合法政党转变的决策。一方面,为其民兵武装的继续存在提供合法依据,另一方面也可借助议会这个平台为真主党争取更多的支持者。可以看到的是,20世纪90年代之后,真主党不仅继续在南部黎巴嫩从事其抵抗以色列的活动,而且也积极参与议会选举,寻求融入黎巴嫩政治体制当中。

参考文献:

[1]彭树智主编.王新中、冀开运著.中东国家通史——伊朗卷[M].商务印书馆.2002.

[2]程俊.叙黎特殊关系的影响因素探究[D].西安:西北大学.2006.5.

[3]彭树智主编、王新刚著.中东国家通史——叙利亚和黎巴嫩卷[M].商务印书馆.2003.

[4][8]Joseph Elie Alagha.The shifts in Hizbullah's ideology:religious ideology,political ideology and political program[M]. Amsterdam University Press.2006.

[5]Augustus Richard Norton. Hezbollah: A Short History[M].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2009.

[6][9]Eitan Azani. Hezbollah: The Story of the Party of God: From R evolution to Institutionalization[M].Palgrave Macmillan.2009.

[7]马坚译.古兰经[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1.

(责任编辑卫崇文)

Lebanon's Hezbollah: the shift from the Radical Militia to the Political Party

Sun Yin-Bing
(Historical Culture & Tourism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Changzhi University, Changzhi Shanxi 046011)

Abstract:Under the invasion of the Israel, Hezbollah originated in the 1980s. In the early, Hezbollah was the radical militias in Lebanon that engaged in resisting Israel's invasion. In the 1990s, Hezbollah gradually shifted from one of radical militia groups to the political party. The causes of transformation are the change of their ideology and the contest between the main political forces at home and abroad.

Key words:Hezbollah; Lebanon; Lebanese Shia

作者简介:孙寅兵(1986—)男,山西襄垣人,研究生,助教,主要从事国际关系史方向的研究。

收稿日期:2015—08—26

中图分类号:K37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031-03

猜你喜欢

真主党什叶派黎巴嫩
“希望”摄影展
黎巴嫩为大爆炸哀悼三天
黎以爆发四年来最严重冲突
新千年沙特什叶派问题的演进与前景
微 言
希拉里突访黎巴嫩
爆炸“侵袭”伊拉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