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太行山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2016-03-28王研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王研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119)
抗战时期太行山根据地的干部教育
王研峰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710119)
摘要: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干部教育工作。太行山根据地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大力开展具有特色的干部教育。太行山根据地干部教育主要包括在职干部教育、训练班教育、学校教育三种。干部教育不仅为根据地培养了大批的优秀干部,而且还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战的胜利提供了必备的条件。
关键词:抗战时期;太行山根据地;干部教育
抗日战争时期,太行山根据地开展了颇具特色的干部教育,培养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直接为华北抗日根据地和其他敌后根据地输送了人才,为根据地建设和抗战的胜利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史学界一直关注的是陕甘宁边区干部教育,对敌后根据地的干部教育研究比较少,鲜有专门的论文论及。因此,笔者以太行山根据地为对象,对其开展的干部教育进行初步的探讨。
一、太行山根据地重视干部教育的原因
首先,解决干部荒的问题。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率一二九师挺近太行山区,开始创建革命根据地。1937年10月冀豫晋省委成立后,逐渐地恢复与发展当地各级的党组织。到1938年6月,冀豫晋边区的党组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得到了快速发展,根据地也逐渐地扩大,但是出现了“干部荒”的问题。从领导机关到基层单位,无论是党、政、军、民还是文化教育各条战线上,都感到干部的严重不足,直接对健全各级领导机关和继续扩大党组织等工作造成了极大的影响。1938年6月,冀豫晋省委在《新形势下省委工作的新任务》中对四个月以来的工作进行了总结,指出“除个别特委(如晋冀、晋东南)外,省委直至各级地方组织的领导机关,还未完全健全起来,领导还不集中”,“游击队内党组织还很小很弱,游击队的领导很多是建筑在少数干部党员身上,还未具有强大组织的领导”[1]214。干部队伍的不足对边区各项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为此,太行山根据地加紧培养与训练干部。只有这样才能造就出广大的群众干部和党内干部,才能解决当时干部荒的严重问题。
其次,加强根据地干部自身建设的需要。太行山地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文化教育薄弱。据太行北区调查,“抗战前,辽县、武乡等18个县的儿童入学率不及60%,巩固率就更低,一般农家子弟能上三五个冬春的学就不错了,上到高小是很难的”[2]583。八路军一二九师是在当地党组织的配合下创建的根据地,因此根据地的干部主要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红军干部,一部分是由工农群众中提拔起来的新干部和根据地内的知识分子。工农出身的新干部富有高涨的抗战热情,但是文化素质和理论知识水平比较低,“多数都还无力依据文件自动计划与布置工作”[3]458。而土地革命时期的老干部虽然有丰富的斗争经验,但是很难适应复杂的抗战形势,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土地革命时期,对民族解放与阶级解放之间的关系缺乏深刻认识,对统一战线的理解多停留在表面上。可见,干部队伍在自身建设中存在着一些问题。要想改变新老干部的这种状况,必须加强干部教育。只有加强干部的训练与教育,才能从根本上消除他们错误的思想,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理论水平,进而提高办事能力,促进根据地的各项建设。
最后,由干部在革命斗争中所处的地位决定的。抗日战争是关乎全民族存亡的一次伟大的战争,要想取得抗战的胜利,赢得民族的解放,必须具有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来领导。他们是一切方针政策的具体实施者,他们的文化水平和工作能力直接关系到完成各项工作的质量与成效,正所谓“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的因素”[5]526。因此,在整个抗战时期,中共中央继承和发展了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教育方针,高度重视干部教育,始终把干部教育放在第一位,社会教育放在第二位,普通教育放在第三位。通过高度的重视干部教育,来培养大量的德才兼备的干部来领导中国人民抵御日寇,取得抗战的胜利,实现中华民族的解放。
二、太行山根据地干部教育的开展状况
为了适应抗战的需要,中共中央制定了“干部教育第一”的方针,明确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结合中国革命实际问题为原则,指出教育为抗战服务和教育与生产相结合的政策。太行山根据地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指引下,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了干部教育。
太行山干部教育主要有干部训练班教育、学校教育和在职干部教育三种。为了迅速培养大批适合革命斗争需要的干部,解决干部缺乏的问题,也为了迅速提高干部的政治、文化、业务水平,太行山根据地创办了许多干部训练班和干部学校。这些干部训练班和干部学校是太行山干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不仅使原有的干部素质得到了提高,而且还为根据地的建设、巩固与扩大提供了新生的干部队伍。
除了干部训练班与学校教育之外,太行山根据地对在职干部的教育也取得显著成绩。抗战时期,战争频繁、条件恶劣,不可能建立太多的干部学校,许多干部也不可能离开自己的工作岗位去学校接受训练与教育,只能“见缝插针”,在工作中参加学习。1938年6月,冀豫晋省委要求各级干部按级别和文化水平分组学习,县委以上干部组成研究组,主要学习政治理论,县委以下干部组成学习组,主要学习文化和相关政策等。1942年2月28日,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在职干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应该是第一位的。而在职干部教育工作,在全部教育工作中的比重,又应该是第一位的。”[6]347在这些方针政策的推动下,根据地在职干部进入了新阶段。在职干部的学习内容是政治理论、文化知识和业务知识。其中具体的业务知识占的比重较大,并且是根据教育对象、工作所需而设置的。
三、太行山干部教育的特点
太行山根据地的教育建设环境并没有像抗战大后方陕甘宁边区那样稳定,它经常受到敌人的进攻和“扫荡”。但是,为了抗战的胜利,根据地在这异常艰苦的环境中,依然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并结合自身的特点,使干部教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
第一、太行山根据地干部教育长期与抗战相联系,是革命战争环境的产物,具有显著的战时教育特点。无论是教学内容、教学时间还是教学方式都是结合自己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设置的。干部学校教学的主要内容是马列主义、时事政策、科学文化以及军事斗争,教学形式是自学为主,集体辅导为辅,教学时间较长,一般在半年以上,并且干部学校采取军事化或半军事化管理模式。然而,训练班的教育则有些不同,虽然它也有政治、文化、军事课程,但最主要采取的是“一事一训”的原则,战争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培养的主要对象是基层干部,一般培训时间较短。干部学校是以系统的讲授理论、文化、业务知识为主要任务,而训练班是在学习理论、文化的同时,主要针对某一方面进行学习,集中体现了“目的明确、短期速成、机动灵活”的特点。
第二、坚持教育与劳动相结合的原则是太行山根据地干部教育另一显著特点。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一个重要原则,更是干部党性教育的一个根本方法。抗战时期,根据地物质缺乏,资源短缺,生活十分困难。为了解决困难,支持抗战,太行山根据地许多干部学校把生产劳动作为了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干部学校组织学员一边学习一边参加生产,如1939年6月,抗大一分校向太行山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太行山区比较贫困,粮食不足,全体师生面临着吃饭困难的局面。为了解决全体师生的吃粮问题,学校将近1/3的人员,轮流到上百里外的地方去运粮。这不仅解决了学校面临的困难,减轻了当地民众的负担,而且让干部学到了许多劳动知识,对根据地建设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太行山根据地干部教育的意义
太行山根据地开展的干部教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它不仅为根据地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干部,而且还推动了根据地整个教育的发展,为抗日战争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形式多样的干部教育为太行山根据地培养了大量的优秀干部,有力的推进了根据地的生产建设。为适应抗战的需要,根据地大力开办各种性质的培训班和干部学校,培养了大量的新干部。“如高平县一次就培训干部300名,辽县的抗日干部学校为辽县培训了数以千计的工农干部”[7]398。同时,经过训练与教育,新老干部在思想上可以用马列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分析问题;在落实方针政策上,可以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可见,根据地整个干部队伍的政治理论水平、科学文化知识、业务能力有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它有力的推动了根据地生产建设与发展,为根据地的巩固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和必要的条件。
第二、干部教育极大地促进了太行山根据地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抗战以前,太行山根据地教育发展极其落后。抗战开始后,根据地依照干部教育的需要,通过大力举办冬学、创办普通学校来配合实施干部教育。这样,在干部教育的带动下,根据地的群众教育、学校教育也得到了较快的发展。“1940年太行北区抽查了辽县、武乡、榆社等9县的儿童入学率,辽县为64%,超过了战前水平(战前不及60%),黎城、武乡、榆社等达到80%”[8]588。除此之外,根据地的学校性质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学生的来源不仅局限在富农或者地主家的孩子,而且贫农和中农家的孩子也同样可以受到教育,这与战前相比是个极大的变化。如“1945年,据太行区对陵川等25个县统计,54所高小,4346名学生中中、贫农成份以下家庭的子弟占到76%”[9]588。随着战争形势的发展,如其它的夜校、冬学等成人性质的学校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总之,太行山根据地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坚持教育为抗战服务的思想,从实际出发,把培养抗战建国人才与根据地的师资、物质、学员条件结合起来,贯彻学用结合和少而精的原则,紧密的将教育与生产相结合,逐步克服了旧教育体系中学用脱节的弊端,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根据地干部教育不仅解决了当时各条战线上干部不足的问题,而且还为解放战争的开展和新中国的建设培养了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3]山西省档案馆.太行党史资料汇编(第1卷) [G].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2][8][9]山西省史志研究院.山西通志·教育志(第37卷)[M].北京:中华书局,1999.
[5]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中央档案馆.中共中央文件选集(第11册)[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1.
[7]董纯才.中国革命根据地教育史(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社,1991.
(责任编辑王建华)
Cadres Education in Taihang Mountains Anti-Japanese Base during Anti-Japanese War
Wang Yan-feng
(College of History and Culture,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 Xi'an Shaanxi 710119)
Abstract:During the Anti-Japanese War,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lways paid attention to cadres education.In order to meet the Anti-Japanese War, Taihang mountains base carried out cadre education,which contained on-the-job cadre education,training education and school education.Cadres education had not only trained a large number of outstanding cadres,but also provided the necessary conditions for the base construction and victory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Key words:the Anti-Japanese War period; Taihang mountains Anti-Japanese base; cadres education
作者简介:王研峰(1989—)女,山西忻州人,硕士,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研究。
收稿日期:2015—09—26
中图分类号:K26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014(2016)01-00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