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养老思想及其启示
2016-03-28闫文晟
闫文晟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我国古代养老思想及其启示
闫文晟
(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菏泽 274300)
为了更好地应对我国当前老龄化问题,必须站在历史的长河中,用历史的眼光考察、分析我国古代养老思想、养老制度、养老模式,总结出我国古代在解决养老方面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期对我国目前的养老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我们可以在家庭养老社会化、社会养老家庭化以及养老机构医院化、院院(医院与养老院)合作的思想指导下,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探索适合本地区实际的养老模式。
古代养老模式;蠡测;“问病”;“色养”;院院合作
一、问题的由来
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已成为不争的事实,随着高龄老人、失能老人、失独老人、空巢老人日益增多和独生子女父母老龄化的到来,养老形势更加严峻,如何养老已经作为一个非常现实而急迫的问题摆在了我们面前,我国养老问题任重而道远。从长远看,社会化养老应是大势所趋,但从我国老年人的心理来看,更容易接受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而不是社会化养老模式。所以,发达国家的养老模式固然值得借鉴,但古代传统的养老经验也许对我们更有启发性。
要想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须站在历史的长河中去看待这个问题,用历史的眼光考察、分析我国古代养老思想、养老制度、养老模式,总结出我国古代在解决养老方面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以期对我国目前的养老问题提供理论支撑和借鉴。
二、中国古代在养老问题上的具体做法
我国古代在养老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注重养老礼仪
我国古代非常重视尊敬老人,重视以礼养老。先秦时期,舜用“燕礼”养老,“燕礼”就是每年的春夏秋冬君王对学校进行视察时举行的敬老大典,君王召集老年人举行酒宴;大禹用“飨礼”养老,“飨礼”就是只在学校举行象征性的敬老仪式,没有宴饮;殷人用“食礼”养老,“食礼”就是在学校为老人举行的宴会,有酒有饭,酒是一种摆设,以饭为主。之所以选择在学校举行,其目的就是实施统治者的伦理道德和政治教化。这些仪式虽然不能对当时的老人带来多大的实惠,但是对社会的养老尊老习俗却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注重养老救济
我国古代对老年人实施的救济系统主要是赐物(布帛、粟米、酒肉)、赐官爵、赐几杖、减免赋役、减免刑律。其中,西汉有30次,东汉有25次,两晋和北朝有17次,唐朝有56次。到宋朝,实质性的救济弱化,主要是赐给一些荣誉称号。另外,封建王朝还专门为老年人实行一些特殊庆典。如汉高祖刘邦还乡时在家乡宴请老人、唐太宗也曾宴请家乡父老、唐玄宗在千秋节宴请老人、乾隆实施千叟宴宴请老人等。但这只是象征性的,不具有实际意义,是统治者争取民心的做法。
(三)注重制度建设
夏朝,把养老写进法律;周朝设立“养疾之政”,经常给老年人“问病”,专设“掌病”一职,“掌病”要定期看望老人,定期进行检查;北魏实行“存留养亲”制度。规定,如果犯人(犯罪极其严重的除外)的直系长辈老无所养,则国家应当对这个犯人减刑或刑罚缓期执行,即便坐牢,也一般关押在当地,不会流放到外地,
以便其可以随时回家照顾老人。“存留养亲”制度从北魏开始,一直延续到清代,是中国古代重视家庭养老和保障家庭养老的一个缩影;唐朝实行“补给侍丁”制度,政府专门安排侍丁照顾80岁以上的老人,这些侍丁不用服徭役。此外,还规定:父母在,不远游,不能存私房钱。这些规定较好避免了“空巢”现象;明朝和清朝还规定:“七十岁以上老民,许有一子侍养,并免除其差役”。
(四)注重养老机构建设
古代虽然以家庭养老为主,但是也建立了各式各样的社会养老机构:夏朝的“序”、“学”,五代十国时期南朝的“孤独院”,唐朝的“悲田院”,宋朝的“福田院”、“居养院”,元朝的“济众院”,明朝的“养济院”,清朝的“普济堂”、“施棺局”。这些养老机构的建立对解决当时的老龄化问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五)注重精神养老
“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总操心只图个平平安安”,这就是说老人不需要你给他们多少物质方面帮助,他们需要的是精神方面的享受。《礼记·内则》载:“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乐其耳目,安其寝处,以其饮食忠养之,孝子之身终”。这种思想到了唐朝发展为“色养”,就是说子女不仅要在生活起居上照顾和赡养老人,而且要在精神上保证老人的心情愉悦。如果儿媳妇不能“色养”公婆,那就可以成为休妻的重要理由。这一点对我们现在的养老问题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六)开始出现医养结合思想
南宋初年设立惠民和剂局,这是一个福利医疗机构,费用由政府买单。明朝设立惠民药局,也是一个兼有养老和医院性质的机构。
纵观我国古代的这些做法,虽然具有一定的封建色彩,但其在养老方面的具体做法以及蕴含的孝道价值观念,还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我们应采取拿来主义,吸其精华,剔其糟粕,古为今用。但是不管中国古代采取什么样的养老模式,始终有一条主线牵引着这些养老模式,这条主线就是传统孝道价值观,无论古今中外,这条主线是不能变的。
三、中国古代养老对当今老龄化的启示
(一)家庭养老社会化,社会养老家庭化
中国自古就有家国天下的价值观,家庭养老是几千年来人类社会最基本、最可靠的养老模式,其亲情滋养、其乐融融的功能也是独一无二的。但是我国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是和当时的经济形态、经济发展水平和家庭结构相适应的。随着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遇到了发展瓶颈,这是我们着重思考的问题。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专家学者们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向征、王超群认为,我国家庭养老具有的超越工具性意义的人文价值,并不能被社会养老所替代;而家庭结构核心化,并不必然导致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家庭养老社会化是我国家庭养老的发展方向。应当通过建立超越“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自觉与政策投入,扶持家庭养老在我国当代的发展;梁新颖认为,在我国目前家庭与社会都无法完全承担养老服务功能的状况下,应大力提倡社会化助老事业,建立和发展社区养老服务网络。涂启智认为,我们可以因地制宜探索“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服务+社区医疗服务”“三位一体”的中国式养老模式。这种模式兼顾了中国人恋家心理以及社会力量介入需要,值得期待。
各位方家学者见仁见智,给我们未来养老指明了一种正确的方向。但是,我国地大物博,各地区风土人情、经济发展水平不一样,在具体模式上可以因地制宜,紧密对接当地经济发展水平、风俗习惯、老龄化现状等因素,探索适合本地地情、人情的、可操作性的特色模式。总之,以社会化服务弥补家庭养老的不足,以家庭养老弥补社会化养老之欠缺,这是符合中国国情的养老模式,需要我们不断在实践中探索。
(二)养老机构医院化,探索院院(医院与养老院)合作模式
在我国当前人口老龄化发展的严峻时期,不少老人面临养老与医疗的双重需求。探索医院和养老院牵手的院院合作模式是一种不错的选择。实际上,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提出了“医院自建养老中心”的观点。
目前全国各地在这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北京市提出所有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都要具备医疗条件;南京市提出养老内设医疗机构,低门槛纳入医保定点;安徽省鼓励拥有100张床位以上的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符合条件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引导部分医院转型为老年护理院;山西省推进医疗与养老机构融合发展,探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新模式;四川省鼓励有条件的二、三级医疗机构利用富余资源举办老年病护理
院,支持有条件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转型为养老机构或开设老年病科。沈阳创造性地探索出“养老院+医院=护理院”的新型养老模式。
在具体途径的选择上,我们可以进行以下探索。
一是医院进驻养老院。探索养老机构提供场地,医院提供医疗设备和药品等,派出医护人员,在养老机构内部建立体检中心、康复中心、医疗中心等部门。由于传统养老机构医护服务功能欠缺,需要康复、护理的老人,通常选择常年住在医保定点的大医院。如此占据床位,既浪费医疗资源,也给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如果医院进驻养老机构,老人们无论体检、康复还是拿药就可以足不出院,即使有了急症还可以通过走“绿色通道”直接住医院。
二是养老院进驻医院。医院具有丰富的医疗资源,在老人体检、康复、医疗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可以腾出相对独立的空间、宽余的房间,或者自建养老中心。这样一来,老人的养老和医疗问题都解决了,老人也就失去了后顾之忧。
采取院院合作,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结合的方式,能有效促进养老服务与医疗领域互动发展,既解决了老龄化问题,又带动了医院的创新发展,是一件双赢的事情。由于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差距和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各地区可根据情况探索各具特色的医养结合养老模式,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医养结合无疑代表着未来发展的正确方向,是大势所趋。
我们所提出的模式不一定是适合所有地区,我们在这个大方向指导下,从当地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譬如,对于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农村,我们可以借鉴古代“问病”的方式,采取设立流动医院的形式,定期下乡为农村老人“问病”;对于城镇化比较高的农村,还可以采取设立社区托老所、老年饭桌、老年食堂的方式,解决本社区老人养老问题;我们还可以借助日新月异的信息化技术,充分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便利条件,积极推进利用网络资源建立养老服务热线、养老服务求助系统和救援系统,建立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院”;我们还可以采取公办或者民办形式,增加事业单位机构,像办学校医院一样办养老院。当然,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因地制宜,不断研究,不断探索。
[1]谢元鲁.中国古代民间敬老养老风俗[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4.
[2]没有退休金,古代如何养老[N].西宁晚报,2015-03-18(B08).
[3]向征,王超群.家庭养老社会化:我国家庭养老当代发展研究[J].社会保障研究,2014,(1).
[4]梁新颖.家庭养老社会化问题探路[J].社会科学辑刊,2000,(4).
[5]涂启智.以社会化服务模式破解养老难题 [J].光明日报,2014-03-17(02).
[6]李坚.医养结合两条路:养老院有门诊医院设养老中心[J].人民日报,2014-11-12(13).
[7]吴钩.“老有所养”的古代启示[J].中国人大,2015,(23).
D669.6
A
1671-5136(2016)01-0010-03
2016-02-29
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基于传统孝文化背景下欠发达地区养老模式选择——以山东省菏泽市为例》(课题编号:J15WE34)。
闫文晟(1975-),男,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副教授、研究生。研究方向:家政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