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高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研究
2016-03-28焦洁庆
焦洁庆
(常州大学学生处 江苏常州 213164)
学生发展理论视角下高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研究
焦洁庆
(常州大学学生处 江苏常州 213164)
随着中国社会转型的加快和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校新生入学的适应性问题日益突出。许多高校新生因不能较好适应全新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环境,导致出现各种适应性问题和障碍。在学生发展理论的指导下,高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可以通过创设并优化校园环境、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教育以及培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等对策来进行提升。
学生发展理论; 高校新生; 校园环境; 适应性
0 引言
当前,成长于社会急剧转型和高等教育迅速进入大众化时代背景下的大学生,尤其是高校新生的适应性问题备受关注。
适应,源自拉丁文adaptare,意为改变、调整,是多学科研究的重要命题:生物学中,适应指生命有机体在环境发生变化时产生的生理变化;心理学上,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适应的本质在于取得机体与环境的平衡[1];在社会学领域,适应则指人的认识、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因为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变化[2]。归纳起来可以看出,适应是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是在环境条件发生变化时,主体通过调整、改变自我和环境,从而在新的环境下能得以生存和发展。适应性是对适应能力的表征。高校新生成长与发展的主要空间是大学校园,对校园环境的适应应成为他们的首要任务。
1 高校新生需适应校园环境的主要内容
校园环境是指学校与教育活动相关的一切因素构成的体系,包括校园内的物质环境与精神环境[3]。落实到高校新生自我成长发展的维度,面对角色的转换和环境的转变,他们所需要适应的新的校园环境可具体化为以下方面。
1)生活环境。大部分高校新生是异地求学,面临地理位置的变迁,气候水土、饮食习惯、生活条件等的变化。“90后”多为独生子女,也多是家庭成员的保护中心和重心。在进入大学远离家庭后,从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转变为自我照顾、自我管理,从一天的时间都主要被学习占据、生活也被家长安置妥帖转变为自我安排、自我协调。生活的独立还建立在经济的独立支配上,这些在学生进入大学前是不需要考虑的,也鲜有家庭会有意识地进行提前培养,从而造成很多高校新生不适应这种独立,开支无计划并出现“经济危机”。适应这些因素构成的新的环境是学生得以生存发展的基础。
2)学习环境。大学阶段的学习迥异于基础教育阶段。首先从教学场所来讲,从以教学楼教室为主拓展到图书馆、网络多媒体、实验室、甚至是工厂等教学实践基地。其次在学习方式上,从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强迫式填鸭转变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学分制的实施、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MOOC的大规模兴起,这些都要求学生摒弃长久以来形成的依赖心理,由理解记忆转变为自主探究,利用各种资源获得和掌握知识。再次在学习目标上,基础教育阶段学生面临升学的主要任务,应试和成绩成为主要的目标。在进入大学后,对接社会对人才多元化的需求和衡量标准,考高分不再是单一目标,学生更应追求能力和素质的拓展。尽快适应大学校园新的学习环境,掌握大学“广泛摄取知识、习得学习方法、提升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学习特点是高校新生的首要任务。
3)心理环境。从高中跨入大学,以自我意识强、竞争意识强与功利性强为群体特征的“90后”急需适应两种心理环境:一是理想遭遇现实的落差心理。家庭的掌中宝、学校的佼佼者在进入大学后,原本在家庭经济条件、知识面、表现力等方面所具备的优势,相比之下可能消失殆尽,并且在高校,教师所带的学生数量众多,个体很难再成为关注中心,这时极易产生失落感和挫折感等心理障碍,更为严重者会产生心理疾病。二是人际交往环境。人际交往是人类基本的社会活动之一,大学又是人际关系走向社会化的重要时期。与宿舍成员的磨合、与班级同学的交往、与教师的相处,尤其是与异性关系的处理已成为大学生的必修课。优化心理环境,营造宽松、融洽、健康向上的人际环境能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对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和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校园环境的适应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然而在现实中,高校新生对大学校园环境的适应却并不尽如人意。因此,作为教育管理者,创设并优化校园环境,通过教育、引导和服务等方式,帮助其提升适应性也是重要职责所在。在寻求帮助提升适应性的方法和手段,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过程中,作为高等教育学生培养重要依据的学生发展理论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 学生发展理论对提升高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研究的启示
1)学生发展理论的内涵。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一直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教育方针和路线确定的理论依据,学生发展理论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高等教育领域的运用、延伸和发展。
学生发展理论,在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复杂的社会背景下产生并不断发展。作为综合性的理论,它主要包括心理发展理论、认知结构理论、人与环境互动理论和SLI理论等[4]。目前在学生事务领域中普遍应用的学生发展理论有四种类型:①强调学生个体与大学环境相互作用的个体与环境类理论;②强调个体认定和群体认定的社会心理类理论;③关注学生是如何思考的认知和价值观类理论;④将学生发展的不同方面放到同一模型中的整合型理论。
受到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深刻影响的学生发展理论,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大学生的发展,重点回答了四个方面的问题: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将发生怎样的变化?人际关系将发生怎样的变化?大学环境中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学生的成长?学生将在大学获得哪些发展[5]?
2)学生发展理论对研究的启示。学生发展理论中不同的理论类型都对思考和解决我国高校学生教育和管理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有较强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对提升高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也有深刻启示,尤其是个体与环境类理论,除了跨文化的适用性,还为其他学生发展理论奠定了基础[6]。这一理论类型解释了大学的校园环境是怎样影响学生成长和发展的。
如这一理论类型中的校园生态论,它的基本观点包含:①学生面临以前从未遇到过的新环境的挑战,增加了学生的紧张感;②不同的学校因其历史、组成、规模,以及集体态度、价值和需要的不同而构成不同的环境,并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③学生,尤其是新生具有强烈的归属需要,大学的设施、教师、职员和同学满足学生的这一需要;④学生与环境之间互相影响,相互作用;⑤建立学生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气氛,可以增进学生的适应性,更好地实现个人发展和教育的目标;⑥学校可以通过制造、影响和改变大学环境来提高学生的教育效果[7]。如Astin的学生参与理论,认为学生只有参与学校环境更多,在有意义的活动上付出的精力和努力更多,才会学得更好、收获更大。这一理论影响了学生事务管理的很多方面,告诉教育管理者,任何教育实践和政策的有效性都与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能力息息相关。
3 提升高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的对策
作为高校新生入学第一关的校园环境的适应性的问题,应该为高校教育管理者所重视。面对新生入学的种种不适应,基于学生发展理论的启示,高校教育管理者主要可尝试从优化校园环境,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适应性教育活动并通过提升学生的参与性等途径来提高自我适应能力、生存和发展能力,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和融入。
1)创设并优化校园环境。
①优化校园物质环境。校园物质环境是学生赖以健康成长的基础,包含生活设施、教学设施以及各种活动场所等等。改善校园住宿、饮食条件,加强学校图书馆、实验室配套,加快智慧化校园建设,使之能匹配日益扩大的学校规模和日益增长的学生需求,对帮助学生提升校园环境适应性至关重要。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指出,天然环境与人格陶冶关系密切,物质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
②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环境是校园长期积淀下来的人文背景,不仅包含大学精神,还有各种传统校园文化活动,通常会以校风、学风、校园文化精神的形式存在,它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无时无处不在。如笔者所在的学校,将学校的道路以“恽代英、张太雷、瞿秋白”等常州籍无产阶级革命家来命名,让学校的硬件设施也被赋予了文化深意。同时,优化校园文化环境,更要注重优化和发挥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教师的作用,通过他们的育人功能让校园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从而使校园文化环境通过潜在的精神思想的影响,促成学生自我适应、自我管理和自我教育。
③创设良好的教育情境。教育情境指的是外在的科学文化知识和社会规范对高校中活动着的主体——受教育者个体的影响,使其拥有文化的、精神的、心理的、内在的、主体的体验、氛围和人际互动[8]。良好的教育情境能帮助和促使新生快速适应新环境。在校园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得到优化,全员育人的氛围不断浓厚的基础上,全体教职员工要更好地融合和借助物质、文化环境,深刻挖掘其思想内涵,理论联系实际,主动创设更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气氛和活动,给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熏陶和教育,更有效地帮助学生提升适应性。
2)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教育。
①完善教育的内容体系。一是环境认同教育。学生发展理论中强调高校新生在新的环境中会产生强烈的归属需求,首先必须要对新的环境从认知到认同。因此,在新生入校后可以首先通过开展校史校情教育以及包含有人际交往能力等在内的心理适应性教育,帮助其提升对环境的认知能力,深化环境接受程度。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开展以军事国防、理想信念和诚实守信等为主要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学生的发展,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是养成教育。开展以校纪校规教育、基础文明教育、安全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养成教育,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规范行为,提升他们的道德文明素养。四是学业规划教育。开展以专业教育、学习技能方法教育、生涯规划设计等为主要内容的学业规划教育,并对接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帮助他们明确大学的学习目标和定位,适应并掌握大学的学习方式。
②丰富教育的方式和方法。一是集中教育和分散教育相结合。抓住新生入学的开学阶段,开展以军事训练、校纪校规教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新生入学教育,以短期的集中式方式让高校新生对新的校园环境产生感性的认识,再结合长期的穿插于学生学习实践活动中的分散性教育,让学生在对校园环境有理性的理解的基础上适应和接纳,这也符合人的认识和发展规律。同时为了教育效果的最大化,高校新生的适应性教育还可以逐步前置,将教育活动渗透到高中校园里。二是集体教育和个体辅导相结合。在传统的通过整齐划一的课程、讲座的方式让一个班甚至一个学院的学生接受同一内容教育的基础上,应对个性化、差异化发展的需求,注重对学生因材施教,根据学生个人成长发展目标以及适应性程度,采取团体辅导、个体咨询等方式有的放矢地实现对学生的精准帮扶,从而提升适应性教育的效果。三是课堂教育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学校生活的核心是课堂,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除了在日常的教学中嵌入思想教育的内容外,可以将包含价值观、行为养成教育以及学业规划教育等内容的适应性教育课程化、体系化,通过教师授课的方式教育学生。同时,校园生活在本质上又是实践的,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基础。要广泛搭建平台,鼓励、引导学生通过学术实践、团学活动实践、勤工俭学等方式参与到探索和认知校园环境的活动中来,从而使其获得经验体会,并在此基础上掌握内在规律,进一步提升自身的校园环境适应性。
③重视发挥新媒体在教育中的作用。以及时、立体、交互为传播特征的新媒体目前主要以移动互联网、智能便携终端等方式为人们提供着各种信息服务,它不仅改变了人的信息沟通方式,对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也十分重大。
作为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90后”一代,新媒体的应用已融入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在学生高考结束后,他们就可以通过贴吧、QQ群、微信群等各种渠道和各类社交平台获取学校的信息、结识学校的同学。很多高校还开发了网上自选宿舍系统,以便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学习环境。这些平台和举措都为高校新生生活、学习提供了服务,从而可提升他们的校园环境适应性。同时,新媒体作为一个载体,也是高校教育管理者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通过更贴近学生感情、需求和习惯的方式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教育的有利阵地。因此要充分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和优势,通过线上对线下的补充融合、教育内容的优化设计、以及手段的创新和利用等途径,为高校新生的环境适应性教育服务。
3)培养提高学生的参与意识与参与能力。从Astin的学生参与理论中了解到,只有当校园环境鼓励学生的积极参与时,学生的学习效果才能最大化。因此,在提升高校新生校园环境适应性的对策中,环境的创设和优化要贴合学生的实际,搭建学生参与的平台,并营造民主、自由、开放的氛围,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其中。适应性教育中,教育管理者除了关注教学资源、教授的内容以及教学的技巧等,更要关注学生的行为、被激励的程度以及投入到学习中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参与能力,从而使学生的适应能力和学习效果达到最大化。
在高校新生的入学教育中,对校史与校情的了解,除了教师的讲述,还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学校建立的校史馆,通过直观的感受激发学生的爱校情结;在高校管理工作中,可通过组织“学生议校会”以及开通“网上议校平台”实现推动民主治校,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校的管理中来。在教师的授课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程内容和方式的设置,促进学生课堂内外的积极参与,帮助学生强化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更要改变单向灌输的教学方法,增加学生互动交流的机会,并将其引入科研项目中,通过参与,由适应到熟悉、由熟悉到掌握。在适应性教育中,还可以通过开展团体辅导、校园文化活动等,鼓励学生通过咨询、角色体验、类比借鉴等方法在新的校园环境中获得更直接的体验,优化自身的适应性。
4 结束语
总之,在高等教育由精英型转向大众化、以“90后”为主体的高校新生高度个性自我化的情况下,校园环境适应性的重要性愈加重要。作为一个全面系统的工程,高校要不断优化校园环境并加强对学生的适应性教育,充分调动学生自我参与,共同研究解决校园环境适应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1] 皮亚杰.心理学与认识论——一种关于知识的理论[M].袁晖,郑卫民,译.北京:求实出版社,1998:33.
[2] 卢谢峰.大学生适应性量表的编制与标准化[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3:4.
[3] 李辉.大学生环境适应优化理论与方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132.
[4] 马超.20世纪美国大学学生事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33.
[5] 赵睿.学生发展理论在高校学生管理中的借鉴运用[J].思想理论教育,2014(4):104-107.
[6] 克里斯汀·仁,李康.学生发展理论在学生事务管理中的应用——美国学生发展理论简介[J].高等教育研究,2008(3):19-27.
[7] 方巍.美国高校学生发展理论评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6(4):47-51.
[8] 郑永廷.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47.
[责任编辑:缪宁陵]
Study on Freshmen's Adaptability to Campus Environ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JIAO Jieqing
(Student Affairs Division, Changzhou University, Changzhou 213164, China)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China's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deepening of the populariz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 the adaptability of College Freshmen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Many freshmen's unsuccessful adaption to a new life, learning and psychological environment, leads to 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adaptation problems and obstacles. Under the guidance of 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freshman's adaptability to campus life can be improved by creating and optimizing campus environment, strengthening orientation, raising freshmen's awareness and increasing their participation.Key words:student development theory; freshmen; campus environment; adaptability
2016-06-27
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辅导员专项(2010SJB880050)
焦洁庆(1981-),女,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和思想政治教育
G 642
A
1672-2434(2016)05-008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