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处理有了“好去处”
2016-03-28
秸秆处理有了“好去处”
帮秸秆找出路
淄博市当地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正月十五来淄博市看灯,八月十五来淄博市看火”。灯,是淄博花灯;火,则是秸秆焚烧的烟火。每年秋后,收获过后的玉米秸秆无法处理,农民只能一把火烧掉,田野里烟火连连。
不让农民烧秸秆,就得给秸秆找出路。为了解决这个“老大难”,淄博市为秸秆转化利用建立了9大模式:深耕还田、青贮、固化、沼气、养藕、生物反应堆、食用菌生产、沤制有机肥、制板。以秸秆为纽带将农产品种植、养殖、加工等不同经营主体、企业有机链接,形成完整的生态循环利用链条。
2015年,市政府加大财政投入,确定继续投入1000万元财政专项资金,分作三块使用:一是列出640万元对完成秸秆转化利用任务,并实现禁烧目标的区县,按2014年玉米种植面积(统计数字)进行补贴;二是列出200万元对转化利用本市玉米秸秆达到2000公顷以上的重点秸秆转化利用龙头企业给予奖补;三是列出160万元用作考核奖励和工作经费。各区县、高新区、文昌湖旅游度假区要按不低于1:2的比例落实配套资金,与市级资金打捆使用,主要用于对实行秸秆机械还田、深耕的农户进行补贴;对转化利用本市玉米秸秆达到一定规模的秸秆转化利用企业进行补贴,秸秆转化利用农机具购置补贴及奶(肉)牛畜牧养殖补贴等。
2015年,全市目标完成玉米秸秆机械还7.3万公顷,青贮3.3万公顷,固化0.6万公顷,制沼、秸秆生物反应堆等转化0.6万公顷,确保不出现秸秆露天焚烧现象,秸秆有效转化利用率达到95%以上,高出山东省平均水平10%。
秸秆还田 提升地力
在秸秆还田的生产链条中,最重要的就是理顺政府、农户、合作社、运输户、企业之间的生产关系和利益分配。
笔者从桓台县农业局了解到,桓台引导有设备条件的合作社、企业参与实施秸秆转化利用项目,给予适当补贴。农户按每667平方米(1亩)80元租用合作社的收割机和运输车辆收割玉米,粉碎的秸秆一部分还田,一部分以每吨140元的价格卖给下游秸秆综合利用企业,扣除成本,合作社从一吨秸秆中能净赚140元至150元。
“依靠合作社的农机解决秸秆收割、粉碎、还田,好处很多。既可以把农民从繁重的秋收中解脱出来,还增加了土壤的有机质,耕地的生产成本大大下降,进而提高了下茬小麦的播种质量。”赵发洲说。
笔者从淄博市农业局了解到,秸秆还田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通过推动秸秆还田,淄博市农机化水平显著提高,目前全市农机总动力达到330.6万千瓦,玉米机械收获、深耕还田作业率居山东省首位。秸秆还田使地力水平有了较大提升,全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提高了0.16%。秸秆还田还实现了农业生产的节本增效,据测算,玉米秸秆深耕还田,相当于每667平方米施尿素6.6千克、磷肥6.7千克、硫酸钾22千克,每667平方米节约肥料成本70元,加上粮食增产150多千克,每667平方米节本增效约370元。
转化利用拉长农业产业链
玉米秸秆被变废为宝,除了粉碎还田外,还通过青贮、固化等手段,在多个领域被广泛利用,实现附加效益最大化。
在高青县大地黑牛产业园,牛舍下面铺着秸秆粉碎后做成的发酵床,一头头肉牛听着音乐摇头摆尾,很是怡然自得。
“大地黑牛”是淄博市引导企业实现秸秆转化利用的典范,一年能消耗0.6万公顷玉米产生的秸秆。董事长助理樊玉龙告诉笔者,玉米秸秆不仅仅用来喂牛、制作发酵床,还能种蘑菇。
从合作社收上来的带穗玉米秸秆,粉碎后可作为杏鲍菇菌棒的基质,这些菌棒被保存在10℃左右的冷库中进行工厂化培育,19700平方米的菌棒日产杏鲍菇20吨。菌棒在杏鲍菇的生长过程中经过发酵产生菌蛋白,又可作为饲料,能提高牛肉中的蛋白含量。同时玉米秸秆通过饲养黑牛过腹后产生的300吨的粪便经微生物技术处理,可生产沼气2万立方米,沼气用于发电,自用后还可以并网,沼渣沼液则成了有机肥,用于0.3万公顷地的蔬菜种植。一条围绕玉米秸秆形成的多功能生产链展现在我们面前。
据统计,目前淄博市已有秸秆转化利用企业108家,玉米秸秆转化利用量在333公顷以上的企业达到67家。在这些企业的带动下,秸秆的附加值不断提升,每667平方米秸秆能给农民带来200元的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