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真挚情感与艺术张力——品读散文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

2016-03-28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60

关键词:陌生化艺术风格张力

赵 秀,胡 牧(.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60)



真挚情感与艺术张力——品读散文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

赵秀1,胡牧2
(1.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6;2.重庆文理学院文化与传媒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散文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是作家余君才结合人生经历,以自我生命体验为核心,对亲情、友情、爱情以及人间大爱真情的书写,作品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其语言体现了文学语言的陌生化风格和艺术张力,作品情感真挚,表现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诗性风格。从文章思想内容和作家艺术技巧两方面品读散文集,可以呈现作家创作的艺术规律和情思特征。

【关键词】散文;情感;陌生化;艺术风格;张力

俗话说风格即人,文如其人。熟悉青年作家余君才的人都知道他对文学宿命般地热爱,也知道他可圈可点的文学天赋。他的天赋表现在善于营造优美的文字和句子,以及蕴含在文字背后的诗情和美意,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学天赋,他狂热般地迷恋文学和写作。文学和写作源于心灵,源于心灵对这个世界的观照和体悟。他的写作天赋表现在他有着十分丰富细腻的情感,有着一颗善感多思的心灵,他的散文是他心灵体悟青春、感知人生的结晶。作家对往事的回忆,实质上是人向自身、向心灵的复归,人的写作活动也是这样的“复归”。这里面包含着心灵的自由。黑格尔认为“只有心灵才是自由的、无限的,因为它是自觉的,能以本身为认识的对象”[1]。人的心灵是极为丰富和复杂的,它包含了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人的心灵能够生发出人对这个世界的哲学观照。文学作品之所以被人称为艺术品,就在于它表现人的独特经历和情感。克莱夫·贝尔说过“一切审美方式的起点必须是对某种特殊感情的亲身感受,唤起这种感情的物品,我们称之为艺术品。”[2]

文学语言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语言。这从余君才的散文中可以得到确证。其次,凭借所学专业和所从事的语文教师工作,他已经掌握了写作技巧,写作功底扎实。这使得他的文字文学性浓郁,语言精美,能够让人从中接受文学语言的审美性,又让人从字里行间体悟到其情感和哲理的韵味。于是,这些年,他在文学事业上小有成就,他的文章因为耐读,被频繁地选进全国各地语文试卷之中,比如,他的作品先后入选苏教版2012年八年级期末考试题;山东省各市、县月考、期末考试题;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13年七年级语文期中统考题等,他的作品也得到人大附中特级教师王君以及著名诗人杨克、李元胜、刘川的高度肯定和赞誉;他的作品得到80后代表作家施晗、《意林》杂志副主编刘世佳、高级教师欧阳国胜等人的欣赏和赞许,总之,他的作品好评如潮,经得起推敲。余君才尽管写过小说,但给我们印象最深的还是他写的诗歌和散文。这里,我们要一起品读欣赏的是他第一本散文集《因为经历,所以懂得》(金城出版社2014年版)。

在文学的四大门类中,我们认为散文是最讲求“真诚”的文体,散文表达的真诚性一方面表现为作者述说经历的真实,另一方面表达作者认知和情感的真实。散文的艺术魅力,就体现在这种“真诚”上。谁把握住了散文的这种特质,谁的散文就能触动人心,引起读者共鸣。余君才《因为经历,所以懂得》就是这样一本好散文集。

仔细读一个作家的作品,我们会发现,其写作风格的形成往往会经历一个过程。很多作家在写作历程中都是从诗歌起步的,余君才也不例外。他的文学理想是从诗歌写作起步的,他的诗歌早在多年前就写得相当的好,其诗歌语言富有张力和意涵,且情真意切,也就是说,他的诗歌与他写的散文一样,重视内心的表现远远超过对文体形式的表现。后来,“情真意切”成为余君才诗文的典型特征,而且也符合作家的性格和气质。他的诗文与巴金的作品一样给人“真诚”的印象,他的抒情深刻而不虚伪做作,作品所抒发的情感真挚。其“情”具体表现在亲情、友情、爱情、故乡情等方面,“情真”既可指经历之真,更是指心灵和情感的真。

首先来看亲情。体悟血浓于水的亲情,感受父母的嘱托、期望和关爱,是这类作品惯常的写法。文学作品的“私人性”在于不同的作者能够把本质相同的情感写成内涵和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让人常读常新。写好亲情散文的关键在于作者要抓得住反映人精神和情感的细节和生活片段,然后以小见大,写出细节和生活片段背后的情感意蕴,从平凡中见出“伟大”。朱自清通过《背影》写父亲和父爱,读来让人为“老父亲”吃力地爬火车月台为儿子买橘子的细节感动,余君才也通过《父亲的手推车》《流泪的蓑衣》《怀念爷爷》《母亲的病》等散文书写亲情。作者在《流泪的蓑衣》以“蓑衣”为线索并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蓑衣与父亲雨天下田劳作的辛劳联系起来,作者在此篇文章中写道“看见了蓑衣,就好像看见了辛苦劳作的父亲。”语言朴实感人,情感分量很重。《乡村的夜》写的是作者小时候在一个夜晚为生病的妈妈找医生的艰苦经历,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牵挂和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乡村黑夜“偏执的热爱”,因为这样的“黑夜”凝结着大爱亲情。因为这样的黑夜给了作者特殊的记忆,“黑夜无时无刻不在编织着我生命的纹路。”于是,这篇散文里交织着浓浓的亲情以及作者对故乡、对人生的深切体悟,显得内涵丰富,耐人品味。《怀念爷爷》叙写的是自己对从未见过面的爷爷的怀念和想象,比如童年的“我”想象爷爷是抗日游击队队长,这样的想象充满童趣童真,将亲情写得既感人又有趣,文章还顺便写到爷爷对“我”父亲和整个家的影响。不管怎样,尽管“我”未曾见过爷爷,但爷爷的影子始终在“我”心头萦绕,这里面仍然让我们体悟到一种亲情的温度。以至于在《我是那个独自放养的孩子》一文里“我”通过父亲的回忆,还原了爷爷的形象,让“我”感觉到自己童年缺少爷爷关爱的孤独感。在《母亲的病》中作者写到母亲为儿子“在一生的劳累里,落下了病根”的事实,以及母亲突然离开家乡,跟着儿子在城市里一起居住的不适应等,这写得很真实,这一切让“我”回忆往事,母亲关爱儿子、鼓励儿子的一幕幕仿佛如昨,作者写道“母亲说,没事,儿子,只要你们有出息,我做什么都值得。”“那时候母亲的力量和勇气全来自于她的两个儿子。为了儿子,她有使不完的劲。母亲给予我们年幼的心灵以善良和坚韧,让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得到无尽的动力和坚韧。”亲情,给了“我”很大的鞭策力量,“我”的成长和成才是与这种温暖亲情分不开的。

作者在一系列反映亲情的文章中反复表达的感恩之情是——自己与大哥的成长成才始终离不开父母的支持和辛苦付出,也离不开父母的勉励。父母的勤劳、坚韧和节俭,他们的这些优良品质使“我”对亲情这本无字大书受用终生。随着岁月流逝,父母的操劳和苍老是感人之源。这类亲情散文因抒写大爱亲情引起人的情感共鸣。

其次来看友情。在这本集子里,诗人写“友情”集中体现在《诗人兄弟》这篇文章。作者的“诗人兄弟”是他在重庆綦江当语文教师时认识的一个朋友,“诗人兄弟”当时也是一名中学语文教师,也爱好文学及其写作,两人因为共同的文学爱好成为好朋友,可谓志同道合,作者通过回忆与“诗人兄弟”的几个交往片段来追忆、纪念这段难得的友情,同时也为自己与“诗人兄弟”“都走在追寻梦想的道路上”而共勉和祝福。整篇文章读来让人感受到作者以及他的“诗人兄弟”的“那份久违的朴素情怀”,这种“朴素情怀”里又有一种青年人奋进的力量在生长,作者抒发的情感真挚而朴素。

再次来看爱情。中国文人在文学作品中开启“爱情”旋律的,首推《关雎》,这首诗通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样的句子肯定了爱情的自然性。从此,爱情成为作家笔下永不消歇的吟唱。在历来的文学作品中,写爱情的跌宕和错失一直是最激动人心灵的篇章。毕竟,爱情是人生也是文学永恒的母题。爱情,也是这本散文集中书写得最多的内容。余君才作品中的爱情是一种纯净、唯美的爱情,他叙写的爱情大多没有一个结局,而往往只是一个美丽的片段罢了,这些“片段”让人怀念,回忆起来让人感到有些遗憾,有些回忆起来却又让人感到温馨,如作者所写“那些爱的是是非非,确实不寻常,但已经淡去。十年过去了,我们都在成长,再也回不到当初。有些似曾相识的事物,已经不复当年模样。”(《不复当年模样》)“那些过去的时光,如今,都过去了,偶尔想起,还是会有甘甜与苦涩的滋味。”(《那种爱,原来也是爱情》)《相恋七日》叙写的是一段相约、唯美却又短暂的爱情故事,更为奇特的是,这是一段主人公在一开始就知道分离结局的爱情故事,一对恋人相约而恋,“七日之后,我们相约而散。只是,很多年就这样过去了,那些曾经的爱情故事都已经到了不想再提起的年龄,我却不知道这是不是爱情!如果是,也如歌手钟立风所说,像艳遇一样的忧伤。”短暂的爱情总是美丽而忧伤,作者借用“像艳遇一样的忧伤”这种具有陌生化风格的语言,使语言富有张力。短暂的爱情也许是爱情,也许不是爱情。爱情是什么,双方也许并不知道。作者写爱情,总是喜欢分享其对爱情的思索。在《爱过一个人》中,他写道:“爱过一个人,爱过了才知道爱是什么滋味,爱过了才知道原来爱一个人会是这样,会悲伤,会心痛,连呼吸也痛。”“爱过一个人,爱了,但是过去了。因为,那是爱过。那个人也就成为了过去,但就是害怕过不去。一旦过不去就不会再爱,或者不敢再爱。爱就有些麻木不仁,爱不起,爱得投鼠忌器。众里寻他,那些爱过的人,就让他相忘于江湖。”作者这些感悟很深的语句让人回味再三,让人感受到作者的刻骨铭心,语言充满张力和韵味。我们读这类作品总有一种浓烈得化不开的苦涩笼罩心头,令人思绪绵长,产生情感共鸣。然“只有通过共鸣,观赏者才能感受美。”[3]这里所说的“美”其实就是心灵体验带来的审美愉悦。在生活中,人的情感是强大的,同时也可以说是十分脆弱的。放眼现实生活,我们也许会看惯人世间多少的分离,以及体会惯那令人嗟叹不止的离愁别绪。面对现实的种种变数和人本身的局限性,或许真的没有什么永恒不变的爱情。古往今来,该有多少爱恨离愁在错落的时空罅隙中枉自嗟呀!现实中,以一种生命感觉被激活的悸动,以一种信誓旦旦、感天动地的虔诚姿态,以一种在生命幽深之处偶然相逢,彼此用含情的秋波眉来眼去而开始的爱情不少,但总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最终像飞蓬那样在茫茫浮世中随风起落,飘于无地,一个在天之涯,一个在地之角。那曾经的尚未远逝却永不可追回的温情,除了带给我们“多情唯有庭前月,尤为离人照落花”的无奈与叹息外,也留给我们一个爱的空白、一阕爱的断音。除了“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李商隐《锦瑟》)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呢?我们难道不能从爱的历程中丰厚心灵、得到成长吗?

第四是故乡情。重庆的河流比较多,长江的支流也比较多。作者的家乡有条河,这是一条没有名字的河,但却是作者小时候与之朝夕相处的一条河。在作者的探寻中,这条故乡的河流档案缺失。但“河水喂养了村庄,也喂养了村庄里的人们,喂养了我。我是喝着那条河水长大的孩子,也是沿着那条河流走向外面世界的孩子。”(《故乡的河没有名字》)河流联系着游子的心,也系着作者的美好童年,她让在外闯荡的游子时刻惦记,因为这河“她让我在这个城市不至于像漂泊的浮萍,活得没有故土,活得没有根系。”(《故乡的河没有名字》)除了父母,故乡就是我们心灵的归宿和港湾。作者在《大河堤坝》中写到了小时候偷偷下河游泳,被母亲发现遭到大骂的情景,这里面既渗透着亲情,又包含了作者对故乡山山水水的眷恋。故乡承载着作者童年的欢乐和梦想。无论走多远,任何作家都走不出故乡的怀抱,都记得住“乡愁”。

另外,集子中有一篇《可以擦亮的内心》是记叙在城市里擦鞋的一位中年妇女崇高品质的文章。有学者指出“意义问题发生在陈述的层次上”[4]。作者以自己被她曾经擦亮过的皮鞋为引子,回忆了自己当时去擦鞋的情景。后来,当作者得知这位中年妇女在一次见义勇为中牺牲的噩耗时,心里很不是滋味,作者饱含崇敬之情写道:“每次走过桥头,我都会想起那个擦鞋的女人,总觉得她擦亮的不仅是一双皮鞋,而是一个社会的良心。”不管社会如何发展,我们社会都需要坚持真理、坚持正义的人。她用脆弱的生命和抗争捍卫了“正义”和生命的尊严。文学作品宣扬“善”的理想是正义和道德善。“我们理解为道德善或恶的每一种行为,始终被认为源于指向理性主体的某种感情。我们称为德性或恶行的一切,要么是某种感情,要么是由它而来的某种行为”[5]。“人的本质并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取决于人赋予自身的价值”[6]。人好的心灵和行为赋予人自身某种价值。文章结尾的议论画龙点睛,讴歌了普通劳动妇女的崇高精神和纯洁心灵。这是作者对人道德善和德性的关注和书写。

通过品读这本散文集子,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情真意切”。作者为什么能够在写作中做到这一点呢?还得从作者写作的经历说起,也就是从余君才的诗人气质和诗人才华说起。

很多作家都开始在写诗后拓展到其他文体的写作。先“诗”后“文”,这是作家写作才能的拓展,也是作家生活阅历日渐丰富的结果。任何作家都需要生活的沉淀和积累。可以说,余君才本质上是个诗人,诗歌培育了他善感的心灵、丰富的情感。我们可以从他的散文集里看出诗歌以及他经历的生活对他的深刻影响。就诗歌对他的影响而言,突出表现在其散文的句子上,从形式上来说,我们可以说《因为经历,所以懂得》中不少文章既像散文、又像是分行的诗歌,当然这也是作者文学语言的技巧,也即是一种“陌生化技巧”“文学语言的技巧是文学创作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7]余君才散文语言具有情韵美、跳跃美,语言同样富有张力,同样精致,很符合诗歌的美学特征,诗歌的语言往往就是一种“陌生化”的语言,也即是具有张力的文学语言。有些文章每一自然段用短句,或者有时干脆用一个词单独成句或者单独成段。所以,这些文章或者文章片断像分行的诗歌,加大了抒情的密度,如“那一年。爱情。温暖,纯净如初。我们都在怀念……那一年,爱上一个人,无论如何也不愿放弃;那一年,爱上一个人,还有什么可以收回;那一年,爱上一个人,还有什么可以流泪……却原来,还有一个词语,叫纯真……我想,电影《2046》是一辆火车,载着我们曾经奋不顾身的爱情。”(《那些年。爱情》)这篇散文语言就像诗歌的语言具有张力,语句显得短小隽永,作者将爱情在生活中的复杂性、纯真性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将爱情与青春的主题,将爱情与旧时光的主题表达出来,能引起人的强烈共鸣。作者自始至终怀念张扬的还是纯真的爱情,因为,安放纯真爱情的既是青春,也是纯真心灵本身,文章显得至真至贵、至情至浓,所以作者才写道:“初恋就是这样纯真,没有邪念,不掺杂任何的杂质,不沾尘俗,不求回报。爱的报酬也只能是爱。”(《初恋》)读来,我们能够感受到其情感、其文字的温暖。温暖,正是余君才散文的基本色调。难怪余君才早些年出版的诗集《温暖的尘世》,里面的诗歌同样写得唯美诗意,之所以形成这样的基本色调,在于他的写作总是“情真意切”,也在于他对于尘世有一颗温暖的心。其实,并不是温暖的尘世照见他的心灵,而是作者温暖的心灵照亮了尘世。

回忆拉开了时空距离,他回忆的既有亲情、友情,又有爱情,作者通过回忆性的叙事,使人世过往的细节与内心情感交汇融合,他借助自己体悟的心灵,将思索与流动的意绪渗透到语言之中,使散文集包含了丰富的故事,又有贴近读者心灵的内心独白,让读者从作者的心路历程中一起“致青春”。可以说,这本散文集子里散文叙事的本质特征是情感性。这使得他的叙事既是散文的,更是诗的。准确地说,这是作者带着浓情的“介入式”叙事,而非“价值中立”的客观叙事。这一点,也分出了散文的叙事与小说叙事的不同。

余君才的散文已经形成一种风格。风格的形成是作家在写作艺术上成熟的标志。我们能够从余君才的诗文中感受到他的诗文一以贯之的风格。这无疑是他写作成熟的标志。散文集子里的文章透露出来的是作者一贯难能可贵的真诚、真情,作者袒露了自己的情感轨迹,里面洋溢着对青春流逝的眷恋之情和对青春深切的缅怀,里面既有情思抒发,又有哲理叙说,这些回忆性文字里洋溢着真挚纯真的情感。这使得余君才的这本散文集极富艺术感染力。列夫·托尔斯泰认为,“如果一个人体验到这种情感,受作者所处心境的感染,并感觉自己与其他人相融合,唤起这种心境的作品就是艺术;如果没有这种感染,就无法使作者和欣赏作品的人相融合——就没有艺术。感染性不但是艺术的毫无疑义的标志,而且感染的程度也是艺术价值的唯一衡量标准”。“感染愈强烈,则艺术愈上乘。”“艺术感染性的多少取决于以下三个要件:一是所传达的情感有多大的独特性;二是这种情感的传达有多么清晰;三是艺术家的真挚程度,换言之,艺术家自己体验他所传达的感情的力量如何”[8]。很多人都说,经历是人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是说人只有经历一些人和事,才能对这个世界的本质看得更为清楚。正是在这个基础上,人只有经历一些人和事,才能懂得一些道理和知识。作者就是以自己经历的人和事,抒发对生活真挚而深切的感受,让人感怀,也让人备受启迪。

余君才散文的最大特征是情感真挚、为文真诚,这也是我们常说的性情之真,当然,这也是建立在他生活的真实、叙事的真实基础之上。因此,熟悉余君才为文风格的人都会对他的散文有种熟悉感和亲切感,读他文学味很浓的散文会让人对某段岁月产生一种莫名怀念,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他的叙述进入到文章所描绘的场景中去,因为他的文章太显“真诚”,他的文章太容易触动我们心灵,让我们不得不怀旧,也就是说,他的这本散文集乃至他创作的文学作品艺术感染力极强。作为标识“自由”的文学创作,作家的真诚表现在“我手写我心”上,还突出表现在作家向读者倾吐真情实感。他在写作上表现出的真诚就像当年巴金写作的真诚一样,是“把心掏给读者。”我们这样来评价余君才的散文,可以说一点也不夸张。

最后值得补充说明的是,此散文集也有一点小瑕疵,如作者对“川西”这一地域概念用得不准确,但瑕不掩瑜。我们期望余君才在写作题材上更拓展一些,可以写一写文化类散文,从中表现文化精神,体现民族性与人类性的特质等,因为“文化”是文学的生境之一[9]。此外,作者也可以在更深广的层面表现人生及人生困境等,这些都是文学所需要表现的领域。

参考文献:

[1]黑格尔.美学(第一卷)[M].朱光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99.

[2]克莱夫·贝尔.艺术[M].周金环,马钟元,译.北京:中国文艺联合出版公司,1984:3.

[3]鲍桑葵.美学史[M].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162.

[4]让·热拉尔·罗西.分析哲学[M].姜志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43.

[5]弗兰西斯·哈奇森.论美与德性观念的根源[M].高乐田,黄文红,杨海军,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99.

[6]恩斯特·卡西尔.人论[M].李琛,译.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9:9.

[7]李启军.当代意义的文艺学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165.

[8]列夫·托尔斯泰.艺术论[M].张昕畅,刘岩,赵雪予,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132.

[9]袁鼎生.比较文学和比较美学生态范式的发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1(1):90.

责任编辑:黄贤忠

Sincere Emotion and Artistic Tension —Read the Essays“Understand Because Undergo”

ZHAO Xiu1, HU Mu2
(1. Literary College,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Nanning,Guangxi 530006, China;2. School of Culture and Media,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s, Yongchuan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The essays“understand because undergo”is the works about affection between family members, friendship, love and common affection in the world. It is cored on the self-life experience of the author Yu Juncai, expressing the author’s,deep love to his hometown. The language of the essays reflects the defamiliarization and art tension of the literature language. The author,feeling is really sincere,showing the poetic style which combines narration and lyricism. Reading the essays throug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 skills can present the author’s,creation rules and his emotional characteristics.

Key words:essays; feelings; defamiliarization; style of art; tension

作者简介:赵秀(1990—),女,山西太原人,研究生,主要从事生态美学研究;胡牧(1981—),男,重庆市人,讲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文艺学研究。

基金项目:本文系重庆文理学院“引进人才项目”(项目号:R2014WC09)的研究成果。

收稿日期:2015-08-12

中图分类号:I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004(2016)01-0045-06

猜你喜欢

陌生化艺术风格张力
浅谈“太和壶”的艺术风格
浅谈“长青壶”的艺术风格
翻转,让记叙文更有张力
古意流转——评改琦《红楼梦》画的艺术风格
论张力
《尘埃落定》中“陌生化”成分的英译研究
张力
张力2
毕加索的艺术风格
人间奇剧——论易卜生笔下伦理身份的陌生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