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视点新思维接地气
——评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
2016-03-28谢甜琼付秀飞
谢甜琼,付秀飞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品书录
新视点新思维接地气
——评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
谢甜琼,付秀飞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湖南株洲412007)
月前,一本素色封面的学术专著《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摆上了我的案头,早已记不清是第多少次翻阅全书和深入研读其中的部分章节了。这是博士生导师刘文良教授辛勤耕耘完成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2014年12月由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委托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一本学术著作之所以能够激起我反复阅读甚至细细咀嚼的兴趣,主要在于其新颖独到的学术视点、严谨透彻的学术思维以及“接地气”的学术表达。
一、新颖独到的学术视点
生态设计是当今及未来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关于生态设计的研究也成为当前学术研究的热点话题。刘文良以其敏锐的学术眼光意识到,当前生态设计研究缺乏相适应的理论指导而影响了研究的深度,也制约了研究成果的说服力。他认为,生态设计与后现代主义设计之间,无论是时间背景、反理性观念、对待自然的态度以及多元化设计风格等方面都存在着很大的“耦合性”,生态设计正是后现代设计艺术的延伸与共舞。“后现代,重视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为人类的一切活动朝着有利于保护自然的方向发展提供了思想依据。设计的生态化,其目的也就是在保护自然的基础上,适度地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让人类的设计活动尽可能控制在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之内。从这个意义上说,设计的生态化以及生态设计,天生就是后现代设计的同盟军。”[1]基于这样的思考和认识,他创造性地选择了“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研究”作为选题申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并成功获得立项。
的确如作者所,言生于20世纪60年代末的后现代主义为生态设计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撑。尽管人们对后现代主义的态度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分歧,尽管后现代主义也确实存在着它某些方面的局限性,但是,后现代主义对待“现代性”,对待自然以及人类社会命运的态度却是值得肯定的,尤其是其分析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无论是后现代主义坚持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基本理念,还是后现代主义科技观自觉的生态转向,都是值得可持续发展的生态设计好好借鉴的。将生态设计置于“后现代”这一新的时代语境中进行考察,明确生态设计艺术与后现代主义之间既是偶然同时也是必然的关系,为生态设计的理论研究和批评实践谋求了更深层次的理论依据,可以有效地解决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中的某些困惑性命题。在后现代主义视域中探讨生态设计,倡导绿色、环保的设计理念,寻求符合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设计之道,推动绿色设计实践,对于解决目前普遍存在的环境危机问题,对于缓解人类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对自然界产生的压力,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因为有了这样一个严谨而具有创新意义的学术视点,课题研究一开始就为最终成果《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二、严谨透彻的学术思维
不仅是视点独特新颖,《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的研究视野也比较开阔,作者将生态设计批评的触角由常见的生态包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延伸到服装设计、动画设计,有效地拓展了生态设计研究的领域。采用跨学科研究的方法,贯通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相关领域,多向度、广维度地对生态设计艺术进行综合考察和研究。以中国和西方发达国家的生态设计对比为重要参照,既注重侧重于回答“应该是什么”问题的规范研究法的运用,也注重侧重于回答“是什么”问题的实证研究法的运用,将两种研究方法进行有机结合,从而更客观地探讨生态设计的本质属性,更深入地揭示生态设计的发展规律。既有宏观层面的生态设计艺术理论研究,也有比较微观的分类别生态设计批评与实践。就宏观层面研究而言,该著作通过深入的论述揭示了现代设计存在的危机以及“终结”的大趋势,认为生态设计是后现代语境下设计艺术的理性选择,继而论述当前生态设计面临的诸多问题与困惑,探索后现代视域下生态设计科学合理的发展思路。考虑到设计领域的覆盖面,论述时主要采用以点带面、点面结合的方式进行分析和归总,注重从设计观念、材料、结构、文化、人性等多方面进行挖掘,构建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于丰富和提升设计艺术理论研究的内容和层次,对于推动相关学科的交融渗透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课题研究涉及的设计类别比较广泛,但是作者并没有停留于泛泛而谈,而是基于后现代语境对生态设计艺术进行微观探讨,紧密围绕当前包装生态设计、环境生态设计、服装生态设计、动画生态设计领域等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困境,寻求阻挠设计艺术健康发展的症结,以解决生态设计中的一些实际问题为落脚点,深入探讨生态设计走出困境的具体策略,明确生态设计的发展前景与思路。比如,就环境生态设计来说,重点选择了与民生息息相关的室内生态设计、城市绿地与交通生态设计、新农村景观生态设计作为对象分别进行针对性研究。而关于新农村景观生态设计,作者研究后认为其主要存在“‘乡土性’迷失,人文景观趋同现象严重”“绿地给景观让路,原本的‘碳汇’功能下降”“原生景观人工化,‘碳成本’大幅上升”等突出问题;应对策略其一是要“以历史为源,以乡土为基,打造本土特色型景观”;其二是要“以生态为核,以经济为媒,打造环保适用型景观”;其三是要“以需求为本,以人性为度,打造宜人亲民型景观。”[1]而每一应对策略之下又有可操作性比较强的具体解决办法,这样“层层剥笋”下来,问题的合理解决也就水到渠成。
三、“接地气”的学术表达
好的学术研究不是以客观真理为借口的高高在上的权威俯视,也不是唯唯诺诺的吹捧抬轿,而应该是善接地气的体察、审视与探求。《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遵循逻辑推演与批评实践相结合、从案例到理论和从理论到实践相结合的研究原则,有效地避免了纯理论研究的枯燥性。将理论性的阐释与活生生的案例统摄于各个篇章的论述中,一方面,从生态思想和后现代理论资源中积极探寻生态设计与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契合点,为生态设计理论的确立寻求依据;另一方面,将生活中鲜活的生态设计案例作为理论阐释的佐证和理论检验的对象,真正实现了“案例—理论—实践”的良性互动。明晰的思路、严谨的结构和突出的创新性是该著的学术内核,而良好的可读性则让该著成为一部相当“接地气”的学术美文。
“一顶别致的帽子,拆开后瞬间便可以化身为一件优雅的外套,或一件时尚的裙子,或一个大方的手袋,我们该会怎么看呢?2006年,这样一款集多功能和便利性于一身的服装作品登陆‘香港创新科技及设计博览会’,受到了消费者的热捧和追随。”为了让读者对服装“一物多用”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激起足够的兴趣和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用一个较为别致的设问为我们设置了悬念,增添了学术语言的生机。通读该著,一般学术专常见的那种生僻字眼和干涩术语随处可见的景象在这里颇难遇到,即使是某些比较艰深的问题作者也能以相对平实的表述化难为易,而不时出现的幽默谐趣的语言则更让阅读者轻松自在。该著的“接地气”也表现在研究内容的亲民性上,微观研究基本上都落在了日常生活设计研究中,比如大有复兴之势的原生态包装设计,比如基于儿童安全的药品包装智能化设计,也比如新农村景观生态设计、住宅室内生态设计以及城市绿地规划设计等,有效地拉近了学术与生活的距离。此外,“接地气”还表现在大量案例的精心选择上,这种精心选择不是体现为案例如何的“经典”或者如何的“高大上”,而是体现在众多民生案例上,而且,尽量少用概念设计案例,而更钟情于现实生活中已经投产或已经使用的实例,还有一些是作者自己亲身参与设计的优秀案例比如一些为相关企业产品设计的生态包装。正因为这样一些案例多与大众民生息息相关,因而能够营造比较亲切的氛围。也正是这样“接地气”的处理方式,让高深的学术理论能以“平民”的姿态与阅读者和设计师交流,大大地增强了著作的亲和力,也无形中强化了著作的说服力和影响力。
后现代生态世界观为人类提供了有机整体的生态思维方式,“为人类调整自己行为的价值取向和摆脱日益严重的生存危机提供了基本原则”[2]。后现代生态世界观启示人们,人类必须自觉地把自己融入整个生态系统中,并将自己置于一个适当的位置,尊重自然界及其所有生命,必须克服凌驾于自然之上的傲慢与偏见,坚决摒弃竭泽而渔式掠夺自然的残暴行为,切实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的确,后现代生态世界观对于当前及未来的生态设计有着极其重要的启示和指导意义。综而言之,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的选题是具有突出的创新性的,而其洞悉的生态设计发展困境及应对策略是具体而富于前瞻性的,同时也是极具时代感的。这样一部科学性、学术性和可读性结合紧密的著作,不愧为“生态设计艺术研究的风向标”[3],不仅廓清了生态设计理论研究中的一些困惑性命题,为生态设计基础理论体系的建构奠定了基础、丰富了内涵,也有效地解决了设计实践中的某些技术性问题,为生态设计的可持续发展创造了生机。
[1]刘文良.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4.
[2]江作军.生态伦理学的思想方法初探[J].道德与文明,2002(1):40-43.
[3]周红惠.生态设计艺术研究的风向标[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5):124-126.
谢甜琼,女,湖南邵阳人。主要从事艺术设计与美术学研究。)
[责任编辑:志洪]
2016-07-26
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后期资助项目“后现代语境下的生态设计艺术研究”(12FYS010);湖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新媒体条件下城市公共艺术的互动模式研究”(14YBB034);湖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新媒体条件下株洲神农城公共艺术的互动模式研究”(2014HSX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