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堂生态视阈下高校教师理性话语观之构建

2016-03-28朱美霞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高校教师理性话语

朱美霞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4)

课堂生态视阈下高校教师理性话语观之构建

朱美霞

(河南大学,河南开封475004)

高校教师的课堂话语观对大学生具有直接而重要的影响。当前课堂生态视阈下高校教师话语观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缺乏国家认同、缺少辩证思维、疏于生命肯定和流于庸俗表述等。高校教师理性的课堂话语观的构建需要遵循根植中国国情,理性表达;运用辩证思维,科学解读;源于学生生命,正确引导和拓宽视野,全面诠释等原则。

高校教师;大学生;课堂;理性;话语观

一、前言

课堂生态视阈下的高校教师话语是大学教师教授科学文化知识,传授思维方法,培育大学生道德品质,塑造大学生认知结构,实现其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和载体。高校教师话语观是否理性将直接影响到大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以及大学生的思想品质形成与未来发展走向。因此,如何在课堂上使高校教师形成理性的话语观,塑造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促进其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有效达成,成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2013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和国家教育部党组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我国“高校青年教师主体积极健康向上,拥护党的领导,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充满信心,热爱教书育人事业,关心关爱学生,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应看到,少数青年教师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职业情感与职业道德淡化、服务意识不强,个别教师言行失范、不能为人师表”;2014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提出要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素质。与此同时,教育部发布《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明确把“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有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1]作为损害国家利益的首要内容予以界定。前一阶段,由辽宁某媒体通过对国内数所高校、近百堂专业课的充分调研,所刊发的《老师,请不要这样讲中国》的公开信同样引发了网络和社会上的广泛论争。一石激起千层浪,关于高校教师课堂上如何使用话语,树立理性话语观的探讨成为高等教育研究的焦点,并引发对教师话语课堂表达的深层次思考。

二、话语及话语观

话语是个体的人和作为集体的人群,其语言、言语或书面表达的内容,前者一般指个人话语,后者一般称为社会话语。法国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认为,话语是特定社会语境中人与人之间从事沟通的具体言语行为,主要由一定的说话人、受话人、文本、沟通、语境等要素组成。在他看来,话语既有语言意义,也有非语言意义,它是“言语”“语言”“看”“说”“陈述”“撰写”或“书写”和“商讨”有机结合的复杂体系,是声音活动(演说和对话)和符号活动(书写和商谈)的结合[2]。由此,话语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一)物质性

话语是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的个人或社会表达或表述,物质性是话语的第一特性。话语的物质性主要体现:其一,在某种程度上,话语实践是同政治实践、经济实践、文化实践共生共存的社会实践形式之一,它一方面依赖和受制于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实际,另一方面也是这些社会领域之发展状况的有效表达和意义体现;其二,话语表达与表述的主体是处于一定社会中的人或人群,人(人群)只有在社会场域中才能具备自身生存的基本物质条件,才可以展现自身无限的发展潜能,人之物质性是话语物质性的存在基础;其三,话语内容具有物质性。话语乍看上去是人(人群)的自我表达或表述,是属于精神层面的内容,但实质上,这种精神层面的形式中嵌刻着物质性的本质。

(二)时间性

话语的时间性主要是指话语的形式、内容具有历史变迁性。一方面是话语形式的变迁性。话语形式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演变的,如我国从古代文言文到现代白话文的演变就很好地体现出了这一点;另一方面是话语内容的变迁性。一般而言,话语内容是随时间不断丰富与进化的,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具体话语内容,话语永远处于动态的意义流动中。这种流动能够保证话语永远处于更新与完善中,以适应社会发展实际的需要。

(三)空间性

话语的空间性分为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两个方面,前者主要指个人话语的空间性,后者主要指社会话语的空间性。个人话语的空间性主要表现在个体自身在不同场域中的话语呈现形式、内容构成的不同,这主要取决于不同场域的存在样态和环境要素的不同。社会话语的空间性主要表现在不同地区、国家、社会与民族在话语表达或表述上的不同,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语言或言语的地域性与文化性问题。

二、当前课堂生态下高校教师话语观的问题审视

客观而言,当前高校课堂中大多数教师的话语观是相对理性的,但在一部分教师的课堂话语中,仍然存有严重的非理性的倾向与表现,这无疑需要我们重新审视当前课堂生态下高校教师话语观所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包括:

(一)缺乏国家认同

国家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对其所在国家的认可和认同,这是一种基本的国家观念、社会意识和地域信仰在公民思想意识中的反映和内化。反观当前的高校课堂,存在着一些国家认同缺失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通过某些高校教师的课堂话语得以表述和表达,其突出表现主要有:盲目对比,有意放大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优势,借以贬低中国;标准不一,以西方发达国家的标准和刻度衡量中国现状;否定发展,用中国历史上的缺陷批判中国现有问题;消极宣传,无视中国的现有进步和发展前景的客观实际。等等。

(二)缺少辩证思维

唯物辩证法是我们思考一切问题、进行一切社会实践的思维工具和方法论,也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品质是否科学合理的判断标准和依据。高校课堂本应是科学思维的展示舞台,是培养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主阵地,但现实却远非如此。一些高校教师在课堂上存有忽视甚至无视辩证思考的话语现象,主要表现在:否定一切,话语偏激;批判一切,归因于体制;崇洋媚外,鼓吹西方政治体制和文化等。

(三)疏于生命肯定

课堂在某种程度上是教师和学生的生命对话和交流,这种生命化的人际交往形态是课堂意义和价值的最集中体现。崇尚生命,热爱生活,引导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应当是高校教师育人任务的根本目的。可现实中,在某些高校教师的课堂上,对生命的消极表述,对生活的极度丑化,对人生的悲观预测成为了这些教师的常用话语内容,其主要表现为:漠视生命,消解存在意义;物化生活,追逐功利价值;戏言人生,宣扬及时享乐等。诸如此类,面对着诸多方面尚未完全成熟、社会经验匮乏的大学生,其消极作用和后果可想而知。

(四)流于庸俗表述

一般来说,高校教师是社会中的高知群体,其学识和人文修养应是社会各阶层中的翘楚,其在课堂上的话语表述亦应充满优雅高尚的内涵。但一些高校教师从为迎合部分大学生新奇、猎奇甚至低级趣味等不成熟的心理需求,将自己神圣的大学讲台变成了传播小道消息、花边新闻的加工厂和策源地,误导大学生形成非理性的认知和判断,严重影响大学生身心两方面的健康成长。主要表现在:过度解读敏感话题、肤浅诠释娱乐热点、大肆宣扬感官刺激新闻、庸俗表述社会事件,等等。

三、高校教师课堂理性话语观的构建

高校教师课堂话语观对大学生身心发展有着直接而重要的教育意义和影响,因此,如何对现有问题进行纠偏归正,构建高校教师课堂理性话语观就成为新时期刻不容缓的高等教育的主要任务之一,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根植中国国情,理性表达

中国有着自己特定的历史文化传统,有着迥异于西方发达国家的社会实际和发展道路,所有这些都应该成为高校教师话语观建构中的首要前提予以确认。在高校教师的话语表达中,应以积极正向的心态和话语展示中国取得的巨大进步,呈现中国主流的正能量价值观。针对社会中出现的问题,因时因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祛除中国发展悲观论和危机论的消极论调,引导大学生客观理性地认知问题,以发展和辩证的方式分析与判断现实和发展中的社会问题。

(二)运用辩证思维,科学解读

事物都有两面性,且是在矛盾运动中持续发展的,这是高校教师在课堂上讲述、探讨知识、问题时应该具备的基本思维素养和话语表达方式。作为大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大学生进行知识传授、情感熏陶、态度培养和价值观培育时,任何偏激、冲动、不符合理性思维的话语内容都应该予以摒弃,给予大学生一个在该发展阶段所应具有的科学的思维品质和判断能力是至关重要且意义深远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大学生在今后的社会实践与个人发展中正确看待自身境遇,理性调节各种人际关系,科学规划发展进程,进而最大程度地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三)源于学生生命,正确引导

对人之生命的尊重是一切教育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3]。大学阶段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关键时期和敏感时期。大学课堂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生命交流、生命沟通和生命交往的教育场域,而在这个场域中,教师的“言传”对大学生成长起着及其重要的引导作用。具体而言,教师就是在大学课堂上要教会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生命;塑造学生积极的生命意识,热爱生命;培育学生坚强的生命力量,升华生命。宏观而论,要以一种“生命在场”的视野去关照大学生生命的鲜活性、生动性、丰富性、差异性,让教学话语充满生命气息,焕发生命活力。微观而言,就是始终把生命元素的生成与光大作为大学教育教学的原则与内容。

(四)放眼国际视野,全面诠释

大学生是渴望新知、追求进步、向往美好生活的群体,故具备国际性视野是高校教师的重要原则和内容。国际性视野一方面是指要用国际性的眼光和立场去组织、表达自己的话语内容,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另一方面,国际性视野不等同于世界各国价值取向的简单堆积和盲目信奉,要结合中国发展实际予以拣选,这就需要拓宽看问题的视野,防止其片面性。高校教师在课堂话语观建构层次上,要放眼国际视野,对其课堂话语进行全面(非片面)地诠释将会有效防止大学生简单、机械、片面看问题的心理倾向,促进大学生树立有关世界价值观多样性、差异性的正确认知,进而引导其自觉而理性的实践活动。

[1]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高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8435/201410/xxgk_175746.html

[2]郑华.话语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福柯的话语观对后现代国际关系理论的影响[J].现代国际关系,2005(4).

[3]《教育研究》编辑部.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叶澜教授访谈录[J].教育研究,2004(2).

[责任编辑:庆来]

G647

A

1674-3652(2016)05-0119-03

2016-08-20

2014年度河南省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研究项目“发达国家教师教育制度研究”(2014-JSJYZD-002)。

朱美霞,女,河南项城人。主要从事为教育管理研究。

猜你喜欢

高校教师理性话语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论高校教师的法治素养培育
高校教师平等权利的法律保护
论高校教师的基本职业道德修养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对提高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效果的几点思考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
理性的回归
“那什么”的话语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