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哲学原理教学
2016-03-28周全胜陈鹏
周全胜,陈鹏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重庆408100)
基于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哲学原理教学
周全胜,陈鹏
(长江师范学院政治与历史学院,重庆408100)
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理论思维的科学结晶。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是对大学生科学理论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过程,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把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理解、运用以及大学生主体的情感、兴趣、意志等非理性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哲学原理教学
“思维成就梦想,智慧点亮人生”。思维和智慧是人类的特有属性,是人之为人的特殊标识。“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但它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因而我们全部的尊严就在于思想”。以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普遍规律为研究对象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是以马克思、恩格斯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不断理论思维的科学结晶,是融合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是提高大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也承载着培养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读哲学使人精邃。”鉴于此,我们结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对大学生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之意义与策略进行探究。
一、理论思维能力诠释
(一)理论思维能力的涵义
理论思维能力是理性、抽象、逻辑与辩证思维能力的统一。理论思维“它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它是作为对认识着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它还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1]理论思维能力可以通过主体的学习,运用归纳、演绎、分析、综合、抽象、具体、概括等认识方法,探索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并以此形成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包括科学层面的理论思维能力和哲学层面的理论思维能力。科学层面的理论思维能力,是指掌握和运用一般科学研究方法进行思维之能力,也称科学思维能力;哲学层面的理论思维能力主要是指辩证思维能力,即以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为基础,运用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原理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思维能力与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是按照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要求,通过知识、技能、思想政治品德的传授与感化,帮助学生实现身心自由全面发展,从而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人才的教育实践活动。其中,“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社会进步”是素质教育的宗旨;“自由而全面发展、注重能力培养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素质教育是一项繁复的系统工程,理论思维能力是我国素质教育结构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受教育主体高素质的核心是其理论思维能力的高水平,包括理论思维的广阔性、理论思维的透彻性、理论思维的灵敏性、理论思维概括性等方面。高水平的理论思维是从事科学研究的前提。如果没有牛顿对苹果落地现象的理论思维,也就没有“万有引力定律”的产生;如果没有开普勒对第谷大量而丰富天文观测材料的理论思维,就没有“行星运行定律”的问世;如果没有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资本主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等社会经济现象的理论思维,就不会有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诞生。所以,恩格斯指出:“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2]人们认识客观事物不但要依赖观察和经验,还依赖于理论思维能力。具有理论思维能力可以突破经验的局限,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转变。理论思维发挥作用的机理是:提出假说——形成理论——提出解决具体问题的实践理念——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实践活动成果的评价与反思——已有理论的纠正与完善。理论思维能力是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
(三)理论思维能力对大学生主体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的作用
理论思维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主体在不断深入学习与练习过程中,以概念、判断、推理等辩证思维形式,运用归纳与演绎、综合与分析、抽象与具体、历史和逻辑为理论研究工具,从自然事物及其现象、从社会时事及其变迁、从人文情景及其样式中探索和发现规律,从而创新理论、方法、工艺等,为社会生产、人民生活、民族事业等的发展服务。所以,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是大学生主体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顺利形成和充分发挥的重要条件,二者之间可谓是“源”与“流”的关系。
创新能力,从最一般意义上讲,是指具有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想、新观点、新方法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实践能力是指具有按照有关理论、知识,运用相应工具、手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养成和充分发挥都需要掌握有关的知识和能力,这就需要具备相应的理论思维能力。理论思维能力强不但可以深刻地理解有关知识、理论,还可以敏锐地观察事物发展中出现的新问题、概括出新结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方案。马克思、恩格斯就是依靠卓越的辩证思维能力创造性提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爱因斯坦具有高超的理论思维能力才能在他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相对论;邓小平具有不同寻常的理论思维能力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等新思想并付诸于实践,如期收回香港、澳门主权,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学习对于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理论思维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难以在日常生活经验中自然形成。理论思维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径是要经过专门的学习与训练。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对于培养大学生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就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思想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论及其思想方法论体系,从而增强和提升学习者理论思维和研究能力的重要途径。这种学习与学生理论思维的培养可以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一)培养大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内在要求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科学的世界观又是科学的方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并非关于事物的结论性知识,它提供的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事物过程中进行理论思维的观点和方法。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是获得知识与认识世界的方法——唯物主义辩证法。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的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更重要的是对大学生进行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指导和促进作用
无论进行理论学习、科学研究还是进行技术改良和创新,总是要进行科学的思维。而科学思维的正确与否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在科学思维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的唯物辩证法理论知识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科学思维是人类对大量事实进行整理、概括和总结的产物,要求人们的思维必须对大量事实进行科学地反映,并把它概括为系统的理论形态。马克思指出:“大量积累的自然科学事实迫使人们达到深刻的认识;如果有了辩证思维规律的领会,然后去了解那些事实的辩证性质,就可以比较容易地达到这种认识。”[3]所以,在学习、研究、运用科学思维理论知识时,必须把它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方法联系起来加以学习和研究。否则,就不容易理解和掌握科学思维理论的复杂逻辑体系的辩证性质及其产生、发展的客观规律,也很难以培养起学生们良好的科学思维能力。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是对大学生科学理论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过程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概括了人类哲学思想史上的优秀成果,它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排斥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相反,它把科学思维方法的成果加以哲学总结并吸纳入自己的理论体系中。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尤其是教学理论体系中,必须借助于科学的理论思维方法来分析、论证自己的观点、理论,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教学的目标与任务。虽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中心任务,但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可以使学生的理论思维得到潜移默化的系统训练与运用。譬如,在对学生系统教授对立统一规律知识过程中,可以培养和训练学生将知识本身运用到分析“得与失、强与弱、高与下”等生活现象的能力中去,还可以将知识延伸到分析我国为什么必须走“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的思维能力中去,等等,以拓宽其理论思维的广度,增加其理论思维的厚度。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
(一)把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理解有机地结合起来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凝结成概念和命题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其基本观点是理论思维(特别是辩证思维)的成果,其中包含着丰富的理论思维的知识。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过程也是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思维方法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需要大量的、多方面的分析、论证。这些分析、论证虽然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本身,但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得以成立、使人信服的必不可少的逻辑支撑力量。这些分析、论证的科学性可以有效地支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的学习,使大学生感受到理论的力量,也能促使他们自觉地接受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根据哲学的理论性特征,要注意对基本原理进行科学性的分析与论证。对概念分析要准确地揭示其内涵和外延;对命题的论证既要考虑论证形式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又要综合运用多种分析论证方法。譬如,对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的证明,除了要归纳科学材料进行正面论证外,还要辅以反证法进行演绎论证,并进一步分析与批判在此问题上的种种错误认识。
培养大学生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必须克服那种为了照顾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而大量罗列具体事例则远离哲学原理,从而牺牲辨证分析、科学论证的错误倾向。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中不注意分析论证的科学性,是不可能培养起大学生主体的科学理论思维能力的,只会导致他们人云亦云、因循守旧,不会独立思考,更不会创新思维,最终只会做理论的俘虏。这是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的宗旨是相悖的。
(二)把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有机结合起来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特征。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目的在于能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实践,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范畴、规律,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处理问题。“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么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4]。
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为了能用理论的眼光、理论的手段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不仅是理论思维能力的表现和确证,而且也是对理论思维能力的训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不是原理知识与事实的简单叠加,不是给繁复的事实扣上哲学概念和哲学命题的帽子,否则,只能是对马克思哲学原理运用的误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运用是一个复杂的创造性活动。它既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有深切的理解,又要对事实进行调查研究、分析、综合等。如果对事实的调查不深入、不全面,或调查研究的方法不对,或分析、综合的方法使用不恰当,在观察、分析事实问题时不能熟练地运用包括理论思维方法在内的各种方法等,都可能导致理论运用的失误。因此,在哲学原理运用中,能自觉地运用理论思维方法,自觉的训练理论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思维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针对大学生的实际状况,对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运用主要是要以实践为指导原则,引导大学生主体进行社会调查,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重大的现实社会问题。因此教学要安排合适的社会调查研究活动,在实际活动中培养他们的理论思维能力。此外,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练习与考试的题型设计中,也应注意设计题型要有利于提高学生开放性的理论思维。
(三)把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与大学生主体的情感、兴趣、意志等非理性素质的培养有机结合起来
健康的情感、兴趣、意志等非理性方面的素质对于大学生主体的认知和能力培养过程具有激励与驱动作用。“没有人的感情,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5]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理论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大学生主体健康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作支撑。只有激发学生的热情与兴趣,才会促使他们专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学习,自觉接受理论思维能力训练。具有顽强意志,才能持之以恒克服困难。在培养学生接受理论思维能力训练的非理性方面的素质过程中,教师的亲历示范作用尤其重要。“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中,应把饱满的激情,顽强的意志,高昂的兴趣表现出来,激发学生良好的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个性品质。在讲课过程中,教师除了把有关原理讲清楚以外,还应该把自己分析论证的方法讲给他们,做到知识学习与过程方法的统一。教师在哲学原理教学的每一环节都要注意用“理论思维”的意向引导学生的理性思维,努力探究学习的真谛[6]。
(四)把理论思维能力培养与大学生个体的知识素养有机结合起来
文科大学生与理工科大学生的知识素养是不同的。文科大学生因其直观理解和意义识记能力较强,他们在文学、历史、法律、伦理、社会关系、思想品德等知识素养较高。理工科专业学生因其逻辑推理与想象思维能力较强,他们在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天文、地理及其技能操作方面的素养较高。即便是文学、历史、外语、思想政治、音乐、美术等同属于文科专业学生,其知识素养也有差异,且思维方式也不同。根据多元智力理论,不同学生的智力优势与能力倾向有所不同。因此,我们应遵循“因材施教”和“实事求是”原则,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过程中,要注意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针对性。在摸清学生能力优势、知识素养、思想实际的基础上,善于找寻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和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有针对性地做好教学设计,采取恰当的方式有计划地进行理论思维能力训练。把对大学生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培养训练,融入到有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育教学过程中,把大学生主体塑造成真正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7]。
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要适应新常态社会环境的要求,教师必须更新观念,开拓新的思路,要有新的措施。教学要打破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概念、基本范畴和基本观点的解释、例证等传统的固化教学模式,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知识教育为契机,着力培养大学生主体的理论思维能力,以增强和提升他们的学习研究能力,让他们的学识和人品同步卓越[8]。
[1]周全胜,王小山.大学生理论思维能力培养的意义与路径探微[J].学理论,2014(27).
[2][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67、54.
[4]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64.
[5]列宁全集(第2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5:117.
[6]宋晓杰.问题意识、视野融合与人文关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念的反思[J].黑河学刊,2013(5).
[7]袁贵仁,杨耕.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体系的形成与演变[J].哲学动态,2011(11).
[8]陈锡喜.强化理论思维能力培养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时效性的重要环节[J].思想理论教育,2009(5).
[责任编辑:庆来]
G642.0
A
1674-3652(2016)05-0110-04
2016-08-25
重庆市教委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自媒体领域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策略研究”(15SKG170)。
周全胜,男,重庆垫江人。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