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介变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改良性调整的设想
2016-03-28翟红蕾刘子健
翟红蕾 刘子健 熊 风 余 奕
媒介变革背景下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改良性调整的设想
翟红蕾刘子健熊 风余 奕
[摘 要]在全球化、信息化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加强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对实现我国民族伟大复兴有着重要的意义。而在当前,由于大学生信息的碎片化获取以及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的僵化,传统文化教育处于一个亟须改进的困局之中。这之中,我们可以结合当下媒介发展变革的大背景,对现行的高校传统文化教育模式提出改良措施。
[关键词]媒介变革;传统文化;大学生教育
[作者]翟红蕾、刘子健、熊风、余奕,武汉理工大学。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其五千多年来孕育出的深厚文化堪称世界文化的瑰宝。自夏商有载起至共和国成立,独特的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模式、渐进的政治制度等因素都决定了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范围内的独特性。如今,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历史性攻坚阶段,传统文化事关能否复兴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让中国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1]中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我国的传统文化,“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强调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当今中国改革发展的重要意义。大学生作为新一代祖国的生力军,对其进行传统文化普及推广成为一项重要议题。
媒介变革是当今时代的一大显著趋势,这一趋势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媒介变革的其中一个最显著的特征是各种媒介的相互融合与渗透。[2]目前看来,第一个特征在大学生身上最集中的反映是其在大学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媒介都在向着智能终端进行转移,伴随着这种由功能性转移带来的是受众心理、思维方式等“全方位”的改变[3]。这种改变有利有弊。本文仅从与传统文化教育结合的角度,论述分析媒介变革对大学生群体的改变。据调查,当今大学生中手机使用率达100%,这一数据在个人电脑上则是81%。社交、娱乐、接收资讯是大学生使用智能终端的主要目的,这一变化也使得在当今高校成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愈发复杂。
一、新媒体普及对大学生群体获取信息的影响
(一)获取信息路径的方便化与快捷化
互联网的发明使得用户利用终端搜寻信息成为一件迅速与容易的事情。所谓“皓首穷经不可得,按键索骥瞬间获”,移动终端的发明与普及,使得获取信息方式的快捷化与方便化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可携带的移动终端使得受众在获得信息时不仅摆脱了时间的束缚,更挣脱了地域的限制。与这种变化相对应的,作为年轻一代的大学生群体,对于信息的关心程度与获取的积极性的变化与信息属性有着同向的变化,即更加愿意去获取、传播、发布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反之,对于自己不感兴趣的,不在自己关心领域范围内的信息,大学生群体会更加忽视。
(二)图形化与碎片化的阅读倾向
新媒体的普及给大学生群体带来的显著影响之一便是其阅读倾向的图形化与碎片化,这种倾向使得传统的书本式的教育、授课方式从根本上受到了挑战。大学生更倾向于阅读灵活多变、生动有趣的信息,且在阅读纯文字的文本内容时不具耐心,显得浮躁。而在目前高校现行的教育模式中多以书本为传统文化教育的载体,这种教育模式导致传统文化在形式丰富多样、内容设计针对大学生群体的现代流行文化面前,很容易遭遇冷落。但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这种图形化与碎片化的阅读倾向也为我们的教育模式变化提示了一个可能的方向:通过为教育的内容赋予符合当今时代的表现形式——图形化与碎片化,来增强教育内容本身的“竞争力”——与其他信息相比,对受教育主体的吸引力。具体来说,即对传统文化做图形化与碎片化的处理,在这个方面,已经有些许成功的案例,如台湾漫画家蔡志忠的《老子说》、台湾佛教动画片《佛陀的一生》等,如何将这些成功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课堂相结合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三)功利性的信息获取心理
功利性阅读的概念在国内被学者定义为:“为了眼前的物质上的功效和利益,从书面语言或其他社会符号中获得意义的社会行为、实践活动和心理过程。”[4]在谈及阅读体验时,许多名人圣贤都强调阅读时的“顿悟”与“偶得”,这是由于人们在阅读时由于与作者的时代、背景等的差异所理解的内容往往有限,而在其后的不经意的阅读中,得到的信息往往能帮助读者对于之前阅读的部分作补充性的理解。这种偶然性的阅读所得,被视为是阅读行为中获益较多的部分。然而,当今社会宣扬效率,强调目的,在此社会风气的影响下,大学生群体在阅读时往往更容易直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而对于阅读内容的其他部分往往一眼扫过,不会多加关注与思考。由这种功利性占主导因素所引发的阅读行为使得大学生群体在阅读中所获信息量减少,而通过大量阅读书籍来获取专业知识的可能性对于一般大学生来说也有所降低。
二、媒介变革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对于传统文化教育,我们首先应承认一个事实:伴随着媒介变革与信息爆炸,高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所扮演的角色不可能贯穿传统文化教育的始终,传统文化博大而精深,在课堂里将其内容穷尽自是不可能,而在以后的生活实践中去领悟、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这些传统文化教育的延续部分是需要当代大学生自己去完成的。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靠个人”。如若高校能在传统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成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他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这便是部分成功了。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从高校、高校教师、大学生三个主体出发,探讨媒介变革视角下的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模式。
(一)作为教育组织者的高校
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理工类专业人才需求旺盛,作为人才的输出方——高校,相应的,把满足社会的这一需求作为自己教育、培养人才的重点。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便是中国高校普遍重视理工类专业,在师资配备、政策导向甚至直接的科研经费等方面都有着一定程度的倾斜,且把培养出出色的理工类应用型人才作为自己办学办校的主要目标之一。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受功利主义的影响,有异化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背离了提高人才质量的初衷。[5]这种功利性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与机制及其形成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当今在校大学生有着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使得当今大学生的传统文化观念不能正确形成,严重阻碍了高校内传统文化教育的开展。
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一步深入文化、价值观层面,受到冷落的传统文化又逐渐被人们重视。国家政府层面也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如把思政类课程列为通识必修课,要求高校开展“重读传统文化经典”及一系列社团性质的活动等。但同时,根据相关调查显示,高校思政课高度重视与实效性之间的反差问题由来已久,对这一问题专门调查发现,形式主义现象严重,积弊甚深,[6]且根本上,高校学生对于学习传统文化的必要性与积极性缺乏主动的、主观的认识。高校的一系列措施响应了国家相关政策,但却仅仅停留在表面。媒介变革的时代下,高校学生搜寻信息的主动性有所增强,他们更愿意也容易搜寻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在此背景下,高校在重振传统文化上的一系列工作重点应放在如何从根本上提高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重视传统文化”绝不仅仅是一句口号,学校应将其贯彻到办学办校的方方面面,在校园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积极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
(二)作为教育实施者的高校教师
与高校从宏观层面上通过一系列氛围的渲染来宣传学习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不同,高校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即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对于课堂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甚至决定性作用。在媒介变革背景下的高校教学,不应该仅仅停留于传统的课堂式教育模式。在这一点上,多媒体课件的运用,课程考核方式的多样化均是高校教师对传统课堂教育模式做出的改变与调整。具体到传统文化教学,作为教学内容的传统文化有其特殊性:传统文化自身缺乏相应的自我更新与代谢机制来赋予其符合时代精神与时代特征的表现形式。前文也有提及,现行的高校教育模式中,传统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是文字,物质载体是书本。如何为传统文化赋予有时代感的有活力的表现形式是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在这点上,媒介变革无疑给了高校教师些许可能性,将书本中的传统文化进行可视化、图形化的改造来初步吸引大学生群体对于传统文化的兴趣,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第一步。其次,将教育的主要途径从单一的书本向传统文化的其他载体进行转移,传统文化除了书本文字这一载体形式外,还有诸如建筑、绘画等具体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也是传统文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对这些非文字非书本的传统文化载体在教育行为中进行合理、适当利用,逐步改变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没用、枯燥”的刻板印象,与高校所营造出来的良好的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相适应配合,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与积极性。除此之外,高校教师应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传统文化观,用辩证批判的眼光来看待传统文化,积极学习传统文化中积极有益的部分,自觉分辨、剔除传统文化中不符合时代特征的糟粕,帮助大学生持续性、习惯性的学习传统文化。
(三)作为接受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主体的高校学生
如前文所述,在媒介变革与高校人才培养方向功利化导向的双重背景下,当今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成功观念也有了明显的功利化色彩。“专业就业率、毕业后薪资水平如何”是大学生时常挂在嘴边的问题。我国也有学者把这种功利主义倾向进行了分类,将其具体分为社会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学习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职业价值观上的功利主义倾向。[7]这种导向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便是以有用与否作为指导自己行为行动的重要动机,从这个角度出发,高校学生自身应积极主动地利用媒介变革大环境的优势,配合高校以及高校教师完成教育过程,树立文化信心与自信,接受正确价值观的引导。
在改革开放逐步深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高效、确实地对当代大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已成为一个刻不容缓的命题。基于媒介变革的大时代背景以及对大学生群体在此背景下的准确把握,对高校现有的传统文化教育模式进行改良性调整的初步设想,进一步提高大学生传统文化素质,为高校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打开新局面。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http://www.gov.cn/xinwen/2014-05/05/ content_2671258.htm.
[2]崔保国.技术创新与媒介变革[J].当代传播,1996 (6).
[3]于荣霞.新媒体对大学生的影响[J].新闻爱好者,2010 (3).
[4]解朋.当代阅读的功利性[J].管理学家:学术版,2014 (4).
[5]董文杨,解飞厚.关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几个问题的思考[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2).
[6]陈雄俊.高校思政课现状调查及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09(1).
[7]梁娅华,代丽健.当代大学生价值观的功利主义倾向及其引导[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