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罗 非 鱼 常见细菌病及防治方法

2016-03-28霄李灿孙宗毅李明汪建国

渔业致富指南 2016年22期
关键词:病鱼全池罗非鱼

金 霄李 灿孙宗毅李 明汪建国

罗 非 鱼 常见细菌病及防治方法

金 霄1李 灿1孙宗毅1李 明2汪建国2

最近几年,随着集约化养殖的发展,养殖的罗非鱼经常发生一些细菌性疾病。本文就罗非鱼养殖过程中常发生的细菌性疾病及其防治方法进行简要介绍:

1.细菌性肠炎病

【病原】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本菌为革兰氏阴性短杆菌,而端钝圆,多数两个相连。极端单鞭毛,有运动力,无芽孢。

【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游动缓慢,体色发黑,食欲减退以至完全不吃食。病情较重的,腹部膨大,两侧上有红斑,肛门常红肿外突,呈紫红色,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或血脓从肛门处流出。有的病鱼仅将头部拎起,即有黄色黏胶从肛门流出。

【流行情况】本病是养殖鱼中最严重的疾病之一,我国各养殖地区均有发生。从鱼种至成鱼都可受害,死亡率高。流行时间为4-10月。水温在18℃以上开始流行,流行高峰为水温25~30℃。

【诊断】肠道充血发红,尤以后肠段明显,肛门红肿、外突,肠腔内有很多淡黄色粘液;肝、肾或血中可以检出产气单胞杆菌。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①彻底清塘消毒,保持水质清洁。严格执行“四消四定”措施。投喂新鲜饲料,不喂变质饲料。

②鱼种放养前用8~10mg/L浓度的漂白粉浸洗15~30min。

③发病季节,每隔15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在食场周围泼洒消毒;或用浓度1mg/L的漂白粉或20~30mg/L生石灰全池泼洒,消毒池水。

治疗方法:

①每千克鱼每天用大蒜(用时捣烂)5g或大蒜素0.02g、食盐0.5g,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天。

②每千克鱼每天用干的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菜或辣蓼(合用或单用均可)各5g(打成粉)、食盐0.5g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天。如用新鲜的,则地锦草、马齿苋为25g,铁苋菜、辣蓼为20g。

③每千克鱼每天用干的穿心莲20g或新鲜的穿心莲30g,打成浆,再加盐0.5g拌饲料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天。

④投喂磺胺-2,6-二甲氧嘧啶药饵,每千克鱼重第一天用药100mg,第二天起每天50mg,连喂一周。

⑤每千克鱼每天用鱼用庆大霉素10~30mg拌饲,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5天。

⑥每千克鱼每天用氟哌酸10~30mg拌饲,分上下午二次投喂,连喂3~5天。

2.细菌性烂鳃病

【症状】鱼体发黑,呼吸困难而浮游于水面,鳃部肿胀,色淡呈严重贫血状。有急性感染时呈紫红色,多黏液、污物、菌斑、鳃部腐烂,但一般不到缺损时,病鱼即死亡。

【病原】细菌性烂鳃病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类由柱形粒球黏菌引起。水温18℃以下极易流行。随温度降低而流行速度加快,治疗的难度也随之增大。越冬期间以黏细菌感染为主。水温升至20~22℃以上,对病害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另一类由柱形纤维黏细菌引起,24℃以上流行比较严重。

【诊断】

①肉眼观察有上述症状者可判断为该病,解剖病鱼,肝脾肿大,色淡并霉烂,胆囊肿大,肠管充水或有部分发炎症状。

②取鳃上淡黄色粘液,或剪取少量病灶处鳃丝放在载玻片上,加上2-3滴无菌水(或清水),盖上盖玻片,放置20-30分钟后,在显微镜下见有大量细长、滑行的杆菌,有些菌体一端固着,另一端呈描弧状缓慢往复摆动。有些菌体聚集成堆,从寄生的组织向外突出,形成圆柱状象仙人球或仙人柱一样的"柱子",也有的"柱子"呈珊瑚状及星状。

③有条件的可作酶免疫测定法,以病鱼鳃上的淡黄色粘液进行涂片,丙酮固定,加特异抗血清(免抗鱼害粘细菌的抗血清)反应,然后显色、脱水、透明、封片,在显微镜下见有棕色细长杆菌,即为阳性反应,可确诊为细菌性烂鳃病。

【流行情况】在密度较大的养殖水体中的罗非鱼容易患烂鳃病,使鱼死亡。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①从改善环境入手,及时排污与换水,有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水温。静水保种可用光合细菌全池泼洒,抑制有害病菌的繁衍与感染。

②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成2.3~3.0mg/L的浓度。

治疗方法:

全池泼洒氯制剂,如三氯异氰尿酸0.3mg/L或二氯异氰尿酸钠0.5mg/L,连续治疗3天为一疗程。

3.尼罗罗非鱼溃烂病

【病原】嗜水气单胞菌亚种侵入鱼的躯干部、头部、鳍等处后,侵入部位发炎充血,发生溃烂,最后致鱼死亡。

【症状】病鱼充血溃烂,无特定部位,可遍及全身。鳞片脱落,肌肉外露,呈红色块状病灶,严重时可烂成洞穴行。将鱼剖开,可见肝呈褐色(健康鱼为肉红色),胆囊呈墨绿色(健康鱼为透明淡绿色),且肿大(约为健康鱼的一倍左右)。

【流行情况】嗜水气单胞菌嗜水气亚种是条件致病菌,普遍存在于水域中,当饲养管理不良,如养殖密度过高、水温变化大、水质差时,鱼体抵抗力降低,易引发尼罗罗非鱼溃烂病。本病主要发生在密养越冬池或工厂化养殖的鱼池中,可引起大批鱼种及亲鱼死亡。

【防治方法】

①鱼池要用浓度为200mg/kg的生石灰或浓度为20mg/kg的漂白粉消毒。

②工厂化养殖或越冬池放养密度要适当,水温须维持在20℃左右,池水透明度保持在30cm以上。

③鱼种入池时,应用浓度为4%的食盐水浸洗5~10分钟。

④越冬期间,每月遍洒浓度为10~20mg/kg的生石灰1~2次,使池水成弱碱性;或每月遍洒漂白粉1次,使池水成1mg/kg。

治疗措施:

①发病早期,将病鱼转入水质优良、水温20℃以上的水体中,并投喂优质饵料,可自然痊愈。

②病情特别严重的亲鱼,按每千克体重在其背部注射15万~20万国际单位的剂量硫酸链霉素,治愈率达100%。

4.败血症

【症状】早期急性感染时,病鱼的上下颌、口腔、鳃盖、眼睛、鳍基及鱼体两侧轻度充血,严重时鱼体表严重充血以至出血,眼眶周围也充血。眼球突出,肛门红肿,腹部膨大,腹腔内积有淡黄色透明或红色浑浊腹水。

回到竹溪街,何牦第一件事是写遗嘱。他共有五万元存款。这次去北京的旅费加住院费,花了一万六,何美宁办出院手续时,他站在何美宁身后,见何美宁把九千元钞票塞进医院的收银台时,心痛得快要流眼泪了。这些钱都是计划留给橘红的,是让橘红过上好日子的希望和保证,上次在滨湖三医院住院,大病医疗出了百分之八十,自己还交了三千五,这次是全费,百分之百的自己交。交的不是钱,是希望,是性命。他活着的希望和意义,就是赎回年轻时的过失,让橘红过上好日子,把钱都花了,就算找到橘红,还有能力、条件让橘红过上好日子吗?那一把把的钱交得他心里发颤,好像受了惊吓似的,抖动。

【病原】由嗜水性气单胞菌感染所致。嗜水气单胞菌隶属弧菌科、气单胞菌属。呈杆状,两端钝圆,中轴端直,单个散在或两两相连、能运动,极端单鞭毛,无芽胞,无荚膜,革兰氏染色阴性,少数染色不均,呈两极染色。

【诊断】根据外观发病症状及流行情况,必要时可解剖鱼体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则需进行病原学、病理学、免疫学诊断。

【流行情况】此病在我国各地都有发生,池塘、湖泊、水库等水域中均可发生流行病。流行时间4-10月份,流行盛期为5-9月份,6-7月份为急性暴发期,10月份后至翌年3月份病情有所缓和;疾病流行水温为9~36℃,28~32℃为发病流行高峰。发病严重时,整个养鱼场发病率高达100%,重病鱼池死亡率高达90%以上。

【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

①每月全池泼洒1次生石灰,用量15~20g/m3,保持水质清新;及时清除残饵污物并经常加注清水,改善水。

②根据保种的技术、水温、水质及防病能力等具体情况,放养适宜密度。

③投喂饲料新鲜,不霉变、无毒,并注意投饲的方法;要及时杀灭鱼体内外的寄生虫。

治疗方法:

①采取先杀虫后杀菌外用内服相结合的方法。第一天用杀虫药杀灭鱼体外的寄生虫,第二天使用二氧化氯0.4~0.5g/m3全池泼洒,同时停食1天 ,第3~5天内服“鱼复宁”,第1天每50kg鱼用0.2g拌饵投喂,第2~3天减半。

②每千克鱼用氟哌酸30mg,或氧氟沙星10m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天。

③每千克鱼用氟苯尼5~15mg制成药饵投喂,每天一次,连用3~5天。

5.赤皮病(出血性腐败病)

【症状】 病鱼行动缓慢,反应迟钝,衰弱、离群独游于水面。体表局部或大面积出血发炎,鳞片脱落,特别是鱼体两侧和腹部最为明显。鳍充血,尾部烂掉,形成“蛀鳍”。鱼的上下鄂及鳃盖部分充血,呈块状红斑。有时鳃盖烂去一块,呈小圆窗状,出现“开天窗”。在鳞片脱离和鳍条腐烂处往往出现水霉寄生,加重病势。发病几天后就会死亡。

【病原】荧光假单胞菌(广泛存在于水中,土壤中。杆状,无芽孢,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诊断】本病病原菌不能侵入健康鱼的皮肤,因此,病鱼有受伤史,这点对论断有重要意义。脾脏有结节状病灶、鳔腔内有脓汁贮积等典型症状可作出初步诊断,但是在与爱德华氏菌病和链球菌病混合感染时也有类似的症状,因此,确切的诊断必须作细菌学检查或血清学检查。

【流行情况】传染源是被荧光假单w菌污染的水体、工具及带菌鱼。荧光假单胞菌是条件致病菌,鱼的体表完整无损时,病原菌无法侵入鱼的皮肤;只有当鱼因捕捞、运输、放养时,鱼体受机械损伤,或冻伤,或体表被寄生虫寄生而受损时,病原菌才能乘虚而入,引起发病。在我国各养鱼地区,一年四季都有流行,尤其是在捕捞、运输后,及北方越冬后,最易暴发流行。

【防治方法】

预防方法:

①含氯石灰(漂白粉),或20%二氯异氰脲酸钠,或30%三氯异氰脲酸粉,或8%二氧化氯,一次量,每1吨水体,1~1.5g、或0.3~0.6g、或0.2~0.5g,或0.1~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②8%溴氯海因,一次量,每1吨水体,0.2~0.3g,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③10%聚维酮碘溶液,一次量,每1吨水体,0.5~1mL,疾病流行季节,全池泼洒,15天1次。

治疗方法:

①诺氟沙星,或氧氟沙星,或氟甲喹,一次量,每1kg体重,30mg,或10mg,或3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②氟苯尼考或甲砜霉素,一次量,每1kg体重,均为5~15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

③复方新诺明,一次量,每1kg体重,50m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5天,首次用量加倍。

④磺胺间甲氧嘧啶,一次量,每1kg体重,2~4g,拌饲投喂,1天1次,连用3~5天,首次量加倍。

6 .链球菌病

【病原】海豚链球菌,菌体卵圆形,有荚膜,革兰氏阳性,二链或链锁状的球菌,无运动力。

【症状】发病初期,病鱼游动缓慢、离群,有时在水中翻滚打转或窜游。病鱼通常眼球突出、出血,部分鱼眼结膜混浊发白,甚至眼球脱落;鳃盖、眼圈、嘴部充血、出血,体表皮肤有点状或斑状出血及溃疡。解剖内脏则通常可见肝脏、胆囊、脾脏肿大,其中胆囊肿大最明显,有的比正常体积大数倍,另外部分病鱼的肝脏表面可见白斑结节。急性感染时可见内脏各器官(包括肝、胆、脾、肠等)广泛出血,严重的还可见内脏各器官与周围体壁发生广泛性粘连、腹腔中有大量纤维性渗出物(腹膜炎)。

【诊断方法】一般从眼球突出和鳃盖内侧出血等典型的外观症状和内部组织器官的病理变化就可初诊。进一步诊断需从病灶组织分离细菌,进行细菌学鉴定。另可制备链球菌标准菌株全菌抗血清,进行免疫学诊断。

【流行情况】 链球菌病在罗非鱼还没有引进我国时就已经在国外出现过,对于罗非鱼来说是一种非常古老的病。它通常发生于春、夏、秋季,但以7-9月份为流行高峰期。高水温季节往往呈急性暴发,发病和死亡高峰可持续2~3周,死亡率较高,可达80%以上;低水温季节则往往呈慢性病程,死亡率也较低,但是持续时间长。一是通常体重大于二两的鱼更易发病,二是罗非鱼发生链球菌病时,混养的其他鱼类通常不发病。

【防治方法】

预防措施:

①放养密度适宜,网箱养殖控制在10kg/m3左右,池塘养殖水体7kg/m3一下为宜。

②饵料鱼必须新鲜,最好不要长期投喂同一种饵料。

③长期投喂一种鲜活饵料应添加0.3%的复合维生素,并勿过量投饲。

④加强养殖环境管理,改进水体交换,增加水体的溶氧量。

治疗方法:

①盐酸强力霉素,每天每千克鱼用药20~50m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5~7天。

②四环素,每天每千克鱼用药75~100mg,制成药饵,连续投喂10~14天。

(通联:1.430023,武汉轻工大学,湖北省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重点实验室,武汉;2.430072,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猜你喜欢

病鱼全池罗非鱼
加州鲈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
罗非鱼养殖模式
贸易战,罗非鱼首当其冲!面临众多不利因素,昔日的王者罗非鱼还能打一场翻身战吗?
罗非鱼 年总产量全国第三位
小龙虾常见病防治措施
裂唇鱼
草鱼病防治咋用中草药
四招防止金鱼长寄生虫
常见蟹病防治方法
中草药在鱼病防治中的施用方法与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