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翻译理论的世界性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
——“归化”专利权属于鲁迅,韦努蒂的“异化”不能淹没鲁迅的“保持洋气”

2016-03-28李田心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洋气归化异化

李田心



鲁迅翻译理论的世界性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
——“归化”专利权属于鲁迅,韦努蒂的“异化”不能淹没鲁迅的“保持洋气”

李田心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广东广州 510545)

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作出的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1935年,鲁迅率先提出“归化”翻译策略,60年之后,韦努蒂提出domestication。Domestication被翻译成“归化”,于是人们就说努蒂提出了domestication(归化)。鲁迅提出“归化”的同时提出了“保持洋气”策略,60年后韦努蒂提出foreignization策略;人们说鲁迅的“保持洋气”和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是一回事,于是就去掉鲁迅的“保持洋气”而留下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因此,现在的翻译界,讲翻译策略的时候,只讲韦努蒂的“归化”(domestication)和“异化”(foreignization),只字不提鲁迅的“归化”和“保持洋气”。鲁迅世界性的翻译理论贡献——率先提出“归化”和“保持洋气”被抹杀了。

鲁迅;保持洋气;世界性;翻译理论;贡献;埋没

一、鲁迅翻译理论的贡献需要重新审视

鲁迅对翻译理论的贡献是世界性的。说它是世界性的,理由有二:

其一,1935年,鲁迅首先提出“归化”翻译策略;60年后,美国人韦努蒂提出domestication翻译策略,人们用鲁迅的“归化”二字翻译韦努蒂的domestication,说韦努蒂提出了“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策略,“归化”专利权原本属于鲁迅的,可是通过翻译这一手段偷梁换柱地被转移到韦努蒂的名下。鲁迅在提出“归化”翻译策略的时候,同时提出“保持洋气”的翻译策略。鲁迅“保持洋气”策略表面上看起来与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相同,人们便说鲁迅的“保持洋气”与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被误译为“异化”)是一回事,于是就去掉鲁迅的“保持洋气”,保留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 (被误译为“异化”)。鲁迅的翻译策略“归化”的专利被转移到韦努蒂的名下,另一个翻译策略“保持洋气”被埋没在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 (被误译为“异化”)之下。

其二,翻译策略是翻译理论中的理论支柱,作为两大翻译策略的头号策略是鲁迅的“归化”,二号翻译策略是鲁迅的“保持洋气”。这两个翻译策略揭示了翻译的本质,极大地影响了世界翻译界,得到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的肯定和赞扬。

鲁迅的“归化”和“保持洋气”翻译策略受到世界翻译理论界的关注和重视。

美国翻译理论家韦努蒂仔细研究了鲁迅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评论说,鲁迅“用文言与欧化的字法和句法互相结合,创造了一种异质性的翻译。”(Venuti,1998)“鲁迅的翻译实践从边缘进入到了中国的文化中心,影响了一批年轻作家去追求新的文体。”(Venuti,1998)

韦努蒂认为鲁迅的翻译思想受到了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的影响。韦努蒂说:“鲁迅和周作人追随德国的理论家歌德和施莱尔马赫提出的异化翻译。他们在日本留学时候,读过这两位的作品。”(Venuti,1998)韦努蒂说鲁迅受到他们的影响只是推测,没有证据。鲁迅是大思想家,鲁迅的翻译思想是对自己翻译实践以及中国这个翻译大国几千年翻译实践的总结。他的翻译思想与施莱尔马赫的翻译思想有相似或者相同之处,实乃殊途同归。

可是,中国翻译理论界对鲁迅翻译理论的评价有误区,对鲁迅在世界翻译理论界的定位不正确。本文重新审视鲁迅在翻译理论方面的世界性贡献。

二、鲁迅的两个翻译策略——“归化”和“保持洋气”被国人抹杀

中国有一部翻译理论权威教科书,其中的内容是中国主流翻译理论的概述。它的第四章的题目是“翻译策略”。现将这一章的有关段落抄录如下,让读者看看鲁迅这两个翻译策略是怎样被国人抹杀的。

权威教科书第93页开门见山地说:“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认为,domestication(归化)与foreignization(异化)是韦努蒂在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ty)中率先使用的,用以描述翻译策略的术语。”(冯庆华,龚芬,2011)

教科书上面的话的意思是:

1.“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全世界近年来翻译研究领域的一大热门话题,“归化”翻译和“异化”翻译是世界各国翻译理论家关注的理论问题。

2.韦努蒂首先提出了“归化”和“异化”两个术语。恭请读者特别注意,“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认为,domestication(归化)与foreignization(异化)是韦努蒂在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Invisibilty)中率先使用的”是一句偷梁换柱的话。这句话有两个意思,一是“1997年英国出版的《翻译研究词典》认为,domestication与foreignization是韦努蒂在著作《译者的隐身》(The Translators’Invisibilty)中率先使用的”,这样说是事实,是正确的,韦努蒂1995年的确提出了domestication与foreignization;二是认为“归化”与“异化”是韦努蒂率先使用的。第二个意思不是事实,是错误的,因为“归化”是鲁迅率先使用的,不是韦努蒂率先使用的。

中国翻译理论界一直说,美国人韦努蒂率先提出“归化”和“异化”翻译策略。在中国,研究翻译的翻译理论家通过“翻译”这一手段,把“归化”翻译策略的专利权送给了美国人韦努蒂。

通过“翻译”,可以偷梁换柱。例如上面通过“翻译”,把本来是鲁迅的“归化”专利拱手让给了美国人韦努蒂。再举一个例子: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说“翻译是一门学问”,原文是“Translating is a science.”可是翻译者错误地将science误译为“科学”,这一句话被翻译成“翻译是一门科学”。可是,英语和法语国家的“科学”仅仅指的是自然科学,翻译不是自然科学,因此在奈达的心目中,翻译是学问,绝对不是科学。可是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通过“翻译”,将“学问”偷梁换柱变成“科学”。这一偷梁换柱的行为,引起中国翻译理论界对翻译的定位和定性的争论至今没有结束。

鲁迅的“保持洋气”又是怎样被抹杀的呢?

同一部翻译理论权威教科书的同一章第95页说:“我国翻译研究学者王东风在对比研究考证韦努蒂和鲁迅的异化翻译观后指出,其实早在韦努蒂之前,中国学者就很严肃地讨论过归化和异化问题,鲁迅先生最早提出‘归化’与‘洋气’的对立。鲁迅的‘洋气’与韦努蒂的‘异化’说基本上是一回事。虽然使用的术语不同,鲁迅的异化观与韦努蒂的异化观有许多相似之处,……。在当今的翻译学界,归化与异化之所以成为热门话题,并且似乎只是与韦努蒂亲密不可分,这不仅仅在于韦努蒂的异化翻译观在思想上表述得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入,还在于他是用英语写作的,由此可见英语在国际学术领域的霸权地位。”(冯庆华,龚芬,2011)

上面文字总的意思是,韦努蒂的“异化”与鲁迅的“洋气”基本上是一回事,所以就保留韦努蒂的“异化”说,去掉鲁迅的“洋气”说。虽然鲁迅作为一个中国学者,早在韦努蒂之前就很严肃地讨论过“异化”问题(鲁迅实际上仅仅讨论“保持洋气”,没有讨论“异化”问题——笔者注),可是与韦努蒂比较而言,韦努蒂的表述更加系统、全面和深刻;另外,鲁迅的论述不是用英语论述,而韦努蒂的论述是用英语写的,英语是世界霸权语言,如此,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认为,把鲁迅的“洋气”掩埋于韦努蒂的“异化”之下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了。

权威翻译理论教科书认为去掉鲁迅的“洋气”而保留韦努蒂的“异化”天经地义,鲁迅的“洋气”和韦努蒂的“异化”基本上是一回事,去二存一。相同而重复的东西去二存一是对的,是正确的学术观点,可是读者不理解,为什么去掉鲁迅的“洋气”而保存韦努蒂的“异化”呢?鲁迅的“保持洋气”说比韦努蒂的“异化”说早存在60年,去掉早存在的而保存后出现的是不公正的。这不公正的事情是外国人干的吗?回答是否定的,不是外国人干的,是国人干的。外国人近年来讨论的热门话题是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不是鲁迅的“洋气”,所以外国人一提到foreignization就与韦努蒂亲密不可分。然而中国一些翻译家把鲁迅的“洋气”与韦努蒂的“异化”混为一谈,认为基本上是一回事。中国翻译理论界老是跟在西方翻译理论界后面走,外国人近几年讨论foreignization(异化),而没有讨论鲁迅的“洋气”,所以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也只讨论韦努蒂的“异化”(foeignization”,不讨论鲁迅的“洋气”。可是西方人讨论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的时候,不埋没鲁迅的“洋气”,不把它们放在一起讨论,因为西方人认为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与鲁迅的“洋气”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而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如王东风教授认为二者基本上是一回事,于是保留韦努蒂的“异化”而去掉鲁迅的“洋气”说。这样的做法源于学术上的认识混乱不请,这些人分不清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与鲁迅的“洋气”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更严重的问题是这些翻译理论家做事的态度不公正,即使误认为二者是基本上一回事,也应该去掉后面出现的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而留下60年之前早就存在的鲁迅的“洋气”才是公正的做法。

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认为,鲁迅的“洋气”说是用中文写的,言下之意是这不能算是全世界性的翻译理论,因为现在世界的霸权语言是英语,而韦努蒂的“异化”(foreignization)是用英语写的,所以留下韦努蒂的“异化”(foreignization)作为世界性的翻译理论。

翻译教科书的编著者的话没有说服力。莫言的作品是用中文写的,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屠呦呦的研究报告是用中文写的,得了诺贝尔医学奖。中文写的东西可以翻译成英语,鲁迅的“洋气”说可以翻译成英语foreigness,这样就适应了霸权语言——英语。

再说,既然英语是霸权语言,从霸权语言英语的两个词——foreigness和foreignization的不同就可以判断,鲁迅的“洋气”(foreigness)和韦努蒂的“异化”(foreignization)基本上不是一回事,就不能去掉一个而保留一个。

按照权威教科书的说法,鲁迅的“洋气”说论述不系统、不全面,也不深刻,所以没有被保留而被埋没于韦努蒂的“异化”说之下。实际上,鲁迅对自己的“洋气”策略,论述得非常深刻、全面和系统。教科书的编著者和中国一些翻译理论家认为鲁迅的“洋气”说没有论述系统、全面和深刻的结论,是没有经过透彻研究而匆忙下的结论。

三、鲁迅率先提出“归化”和“洋气”说

“归化”翻译策略与西方的domestication翻译策略是同一个概念。西方的domestication翻译策略比鲁迅的归化策略晚60年出现。在全世界,鲁迅是率先提出“归化”(domestication)翻译策略的学者。

鲁迅的翻译理论中的“归化”是什么意思呢?

汉语“归化”一词早已有之。它的意义有:

1.归顺,归附。《汉书·匈奴传下》:“而匈奴内乱,五单于争立,日逐呼韩邪携国归化,扶伏称臣。”《晋书·武帝纪》:“﹝咸寧五年﹞三月,匈奴都督拔奕虚帅部落归化。”清魏源《圣武记》卷七:“自四年至九年,蛮悉改流,苗亦归化。”鲁迅《伪自由书·王化》:“这些久已归化的‘夷狄’,近来总是‘哗啦哗啦’,原因是都有些怨了。”

2.同化。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日本定法,夙有蕃别,欧美近制,亦许归化。”

3.旧谓甲国人入乙国籍。(查字典网,2015-11-06)

鲁迅先生率先将“归化”运用于翻译领域,作为翻译术语。鲁迅在《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二》说:“还是翻译《死魂灵》的事情……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持洋气呢?”(鲁迅,2008)

鲁迅将“归化”运用于翻译领域作为翻译术语,没有改变“归化”的基本意义——归顺和服从。翻译研究的“归化”指的是原语言文化归顺和服从译入语国家的语言和文化。原语言文化相对译入语而言具有异质性,其异质性必须归化或者同化,归顺和服从译入语。译文在译文读者读起来透明而自然流畅,译文读者对外来的文本没有陌生感和异质感。“归化”翻译是原语言文化向译入语读者靠拢,原语言文本作者归顺和服从译入语读者,遵守译入语语言文化,受到译入语言文化的同化。“归化”翻译的作品,在译入语的读者读起来很容易读懂,读起来自然流畅,读起来好像读本国文字创作的作品,不像是翻译的作品,没有翻译的痕迹。原文写的是外国的事,写的是外国人的事,原文的外国事和外国人化为中国事和中国人的事情。

鲁迅的“归化”翻译策略有很多论述。在鲁迅那个时代,没有翻译策略的说法,只有翻译方法的说法。鲁迅把“归化”称之为翻译方法。

“归化”自有翻译以来就存在于世。鲁迅的理论贡献是把这一种翻译用“归化”二字统称起来,从理论上加以论述。中国的严复、钱钟书等人,西方的奈达等人,是“归化”翻译的主张者。

将英语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翻译成“一石毙二鸟”不是“归化”翻译,因为中国读者对译文有很大的不适感、陌生感;将它翻译成“一箭双雕”或者“一举两得”,是“归化”翻译,因为中国读者容易读懂,读起来自然、轻松,好像读本国的原创作品一样。

翻译大师严复有一段译文是“归化”译文的典范,译文犹如创作或者改作,除了外国名字之外,根本看不出一点翻译的痕迹:“赫胥黎独处一室之中,在英伦之南,背山而面野。槛外诸境,历历如在几下。乃悬想二千年前,当罗马大将恺彻未到时,此间有何景物?计惟有天造草昧,人工未施,其借征入境者,不过几处荒坟,散见坡陀起伏间。而灌木丛林,蒙茸山麓,未经删治如今日者,则无疑也。”(王振国,李艳琳,2009)

鲁迅提出了“归化”翻译方法,可是他不主张“归化”翻译,他主张“保持洋气”,也就是中国翻译理论界的“洋气”说。英语Rome was not bilt in one day用鲁迅的“保持洋气”策略翻译,译文是“罗马非一日建成”,用“归化”策略翻译,译文是“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四、鲁迅的“保持洋气”和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不是一回事

鲁迅的“保持洋气”是独立于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之外的翻译策略。“保持洋气”翻译策略是一种“归化”翻译的改良,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翻译策略是现代派翻译策略,是对“归化”翻译的反抗和颠覆。

1.鲁迅的“保持洋气”是改良翻译策略

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奈达说:“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可以用另一种语言表达”。(Nida,Eugene A.& Charles R. Taber,1969)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与另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相同,翻译才可以进行。两种语言不同,之间存在异质性。异质性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和沉淀在语言上面的文化上,文本意义没有异质性。在语言的转换中,是保持异质性还是去掉异质性,是翻译的策略问题。保留异质性指的是保留原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上面沉淀的文化。鲁迅主张保留原语的语言形式和语言上面沉淀的文化,称之为“洋气”说或者“保持洋气”的翻译策略。

鲁迅的“保持洋气”,主张将英语paint the lily翻译成给“百合花上色”,而不是“画蛇添足”,后者保持了原文的洋气。

鲁迅的“洋气”说,严格地说,应该修改成“保持洋气”策略。“洋气”的意思是“外国气味”。“外国气味”即外国风味,异国情调。“洋气”的英语可以是foreign style或者foreign flavour。用一个英语词表示,是foreigness。Foreign的意思是“外国的”、“外域的”、“洋的”,是形容词,变成名词是foreigness,它的意思是“洋”(foreigness)。“洋”(foreigness)意义宽广,包括“洋气”或者“洋味”(foreign style或者foreign flavour)。西方翻译理论家如韦努蒂在提到鲁迅的“洋气”说的时候,用foreigness对应“洋气”(Shuttleworth,2004)

鲁迅“保持洋气”的说法很有逻辑性。“洋气”指的是原文(外国文本)的异质性,指的是那些异于本国语言文字和文化的东西。“保持洋气”指的是“洋气”被“保持”在“归化”译文的基础之上。“洋气”离开“归化”的译文就离开了基础。“归化”译文是“保持洋气”的基础。鲁迅反对“归化”翻译是反对完全归化的译文,鲁迅说那样的译文貌合神离,从严判起来,它算不得翻译。

鲁迅主张“保持洋气”的翻译,目的是改良本国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和增加表达形式,丰富本民族的语言文化。“保持洋气”是改良翻译策略。

鲁迅对“保持洋气”理论上有很多论述。最有代表性的一段话是:“动笔之前,就先得解决一个问题:竭力使它归化,还是尽量保持洋气呢?日本文的译者上田进君,是主张用前一法的。他以为讽刺传品的翻译,第一当求其易懂,愈易懂,效力愈广大。所以他的译文,有时就化一句为数句很近于解释。我的意见却是两样的。只求易懂,不如创作,或者改作,将事改为中国事,人也化为中国人。如果还是翻译,那么,首先的目的,就在博览外国的作品,不但移情,也要益智,至少是知道何时何地,有这等事,和外国旅行,是很相像的;它必须有异国情调,就是所谓洋气。其实世界上也不会有完全归化的译文,倘有,就是貌合神离,从严判起来,它算不得翻译。”(鲁迅,2008)

鲁迅在翻译实践中,创造了一种新的西洋式汉语句法,如下面句子是鲁迅运用“保持洋气”翻译的欧化句子,这样的欧化句法受到西方翻译理论家的关注。“圣者住在树林里做什么呢?”察拉图斯忒拉问。“我为什么,”圣者说,“要走到树林和荒地里?这岂不是,因为我太爱人了么?”(朱湘军,康翠链,2014)

2.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是现代派翻译策略

如上所述,翻译是语言的转换,是一种语言转换成另一种语言。两种语言可以表达相同的意义。两种语言不同,之间存在异质性。异质性不表现在意义上,表现在语言的形式上和沉淀在语言上面的文化上。在语言的转换中,是保持异质性还是去掉异质性,是翻译的策略问题。从翻译的角度说,保留异质性指的是保留原语的语言形式和其沉淀的文化。韦努蒂主张将原语言文本的政治意识形态保留,以便对抗和颠覆译入语的主流文化和政治意识形态,保留原语的语言形式和其沉淀的文化放在其次。

鲁迅的“保持洋气”和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的显著区别是,鲁迅的“保持洋气”,其意在语言层面,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意在政治意识形态。

权威翻译教科书解释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的时候说:“异化”翻译策略“不再是单纯关注语言和文化层面上的转换,而更多的关注语言转换背后的政治和意识形态层面上的冲突以及话语权的得失。”(冯庆华,龚芬,2011)

只要有利于反主流、反传统,韦努蒂不在乎语言层面。他说:“译者可以选择目标语文化中处于边缘的原文,而且还可以用正统的话语来翻译它。”(Venuti,1995)

韦努蒂的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foreignization(异化)翻译策略的主要目的是政治意识形态,语言层面的异质性的保留是可有可无的。“译者可以选择目标语文化中处于边缘的原文”的意思是翻译者可以选择那些被译入语国家主流文化排挤到边缘的文本来翻译,以便对抗其主流文化。“而且还可以用正统的话语来翻译它”的意思是,翻译这样的对抗主流文化的原文可以用正统的话语翻译,正统的话语指的是传统话语,流畅易懂的话语,即“归化”策略主张的话语。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翻译策略和鲁迅的“保持洋气”有根本的不同。

韦努蒂本人对foreignization(异化)的定义是,用对抗的策略,反对本土主流价值观。(Venuti,1992)

韦努蒂进一步解释他的foreignization(异化)主要目的是反主流,反传统。他认为“异化”翻译策略“对当今的国际事务进行文化干预,打击英语国家的霸权和文化交流的不平等。”(Venuti,1995)

在当今世界,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翻译策略否定和反对英语霸权是具有积极意义的。可是作为一种翻译策略推而广之,便变成了反对和否定译入语国家的主流和传统。这样的翻译策略违背翻译的本质。

韦努蒂的翻译思想是西方现代派思潮在翻译领域的表现,是现代派翻译。

卡斯顿·海雷斯在《现代艺术的美学奥蕴》(The Meaning of Modern Art)一书中说,现代派起源于绘画领域,后来延伸到文学领域,它的主要特征是反传统,反主流。(卡斯顿·海雷斯,李田心,1988)

中国很多研究者已经发现,韦努蒂的foreignization(“异化”,正确译名“洋化”)是现代派的继承,是解构主义在翻译理论领域的表现。封一函2006年在《文艺研究》发表的文章《论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一针见血地论述了相关问题。(封一函,2006)

五、鲁迅是“归化”和“保持洋气”的首创者,韦努蒂是foreignization的首创者

“归化”、“保持洋气”和foreignization是三个不同的翻译策略。“归化”和“保持洋气”的英语译名分别是domestication和keep foreigness。鲁迅是“归化”(domestication)和“保持洋气”(keep foreigness)策略的首创者。

Foreignization的汉语译名是“洋化”或者“外域化”,“异化”译名不正确。Foreignization由“foreign”和“-ization”构成;foreign是形容词,意义为外国的、外域的;外国的。“外域的”可以简称为“洋的”。“-ization”是后缀,意义是“化”;Foreignization是二者意义的整合,意思是“外国化”、“外域化”、“洋化”。类似这样的构词很多,如“现代化”是形容词modern(现代)和后缀“-ization”(化)组合而成。国内研究韦努蒂翻译思想的学者如王东风教授已经认识到Foreignization被翻译成“异化”是错误翻译,翻译界以外的其他学科的专家们也发现Foreignization被翻译成“异化”是错误的。王东风教授说:“搞哲学的人对于翻译学界把foreignization译成“异化”总觉得十分扎眼,因为在哲学里,“异化”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其对应的英文也不一样:alienation。”(王东风,2008)

综上所述,韦努蒂是foreignization(洋化)的首创者,鲁迅是“归化”和“保持洋气”的首创者。鲁迅对世界翻译理论作出的贡献应该得到公正的评价。

[1] Venuti.L.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8:184.

[2].Schttleworth.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39.

[3] Nida, Eugene A.& Charles R. Tabe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M.] Leiden: United Bible Societies, 1969.

[4] Venuti.L.Ed.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 Ideology[C].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2:5,13.

[5] Venuti.Lthe Translator’s Invisibity[M].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1995:310.

[6] 冯庆华.龚芬.翻译引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7] 查字典网.归化[EB/OL]. http://www.chazidian.com/r_ci_9262b6ca64a5571c1e435ab2b4968e42.

[8] 鲁迅.鲁迅译文全集[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8.

[9] 王振国,李艳琳.新英汉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10] 朱湘军,康翠链.从迁移理论看鲁迅的翻译语言对创作语言的影响[J].上海翻译,2014(2):36.

[11] 封一函.论劳伦斯·韦努蒂的解构主义翻译策略[J].文艺研究,2006(3):10.

[12] 卡斯顿·海雷斯.现代艺术的美学奥蕴[M].李田心,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88.

[13] 王东风.鲁迅与韦努蒂异化翻译观比较[J].中国翻译,2008(2):8.

[14] 王永.论鲁迅翻译路径选择的理论旨归[J].重庆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15] 任佳.归化与异化在英语电影翻译中的运用研究[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4(4):132-135.

(责任编辑:郑宗荣)

Reconsideration of Lu Xun’s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World Translation Theory

LI Tianxin

(South China Business College,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oreign Studies,Guangzhou, Guangdong 510545)

A fair assessment shall be given to Lu Xun’s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It was in 1935 that Lu Xun first put forward two approaches:domestication and keeping the foreignness. At the turn of last century, Lawrence Venuti put forward foreignization approach. It is said that Lu Xun’s keeping foreignness and Venuti’s foreignization were identical in nature. Thus the former was discarded while the latter retained. The current translation studies retain only Venuti’s domestication and foreignization and do not mention Lu Xun’s theory. Thus Lu Xun’s contribution to translation studies has been totally forgotten.

Lu Xun; keeping the foreignness; world; translation theories; contributions; submerged

H059

A

1009-8135(2016)02-0106-06

2015-12-09

李田心(1948-),男,湖南祁东人,翻译教授,中国知名奈达翻译理论专家,主要研究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洋气归化异化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测大角归化法归化值的两种计算方法及其精度分析
归化(双语加油站)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越来越“洋气”的外婆
越来越“洋气”的外婆
明快暖色调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伦理视角下电影翻译的归化与异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