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评《加入世界场域:早期中国近代报刊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和城市,1870—1910》

2016-03-28李文杰

传播与版权 2016年7期
关键词:新闻史社会史画报

李文杰

评《加入世界场域:早期中国近代报刊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和城市,1870—1910》

李文杰

《加入世界场域:早期中国近代报刊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和城市,1870—1910》的视野横跨东西、立足全球,既有外国学者自身的西方视野,又有中国历史的东方本体。该书试图将1870年至1910年间以上海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报刊的发展史放在世界历史的大场域中,将中国社会变迁和世界历史变迁的横向关系,以及中国近代报刊发展的纵向关系相互结合,为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研究角度。

中国近代报刊;近代报刊的发展史;书评

[作 者] 李文杰,硕士,西安航空学院人文学院。

一、本书简介

Joining the Global Public:Word,Image,City in Early Chinese Newspapers,1870—1910作为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研究中国哲学和文化的系列成果之一,由美国纽约州立大学出版社2007年出版。该书的编辑Rudolf G.Wagner,也是本书第三章(全书共五章)的作者,是海德堡大学研究中国问题的教授。本书另外四章的作者分别是Barbara Mittler、Natascha Gentz、Nanny Kim 和Catherine Vance Yeh。该书书名可译为“加入世界场域:早期中国近代报刊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和城市,1870—1910”。全书共五章节,由五位作者分别撰写,各章节的主要内容简介如下:

(一)第一章:中国第一批外报在中国的“本土化”——外报融入中国公共领域

中国境内第一批外报是具有现代报纸一般功能特征的典型西式报纸,它们秉承传递信息、教化民众、意见交流平台、现代化工具和监督政府的一般功能。然而,这与中国民众对“新闻纸”的一般看法有所不同。为了促进外报为中国民众广泛接受,有必要对其进行“本土化”。其中,外报常用的“本土化”手段有引用经典名言和中国历史进行论证、强调尊重中国民俗习惯、使用中文写作套路(如社论采用八股文形式)、使用圣贤语气、采用中国姿态(有意识地用“中国人的眼光”看世界)等,使报纸的形式和内容都“中国化”,以达到外报成功融入中国公共领域的目的。然而,不管外报的形式和内容如何看似“中国化”,都改变不了其是现代化的产物这一本质事实。为了和中国传统形式的《京报》区分开,显现出其现代化新生事物的一面,以《申报》为代表的外报努力宣传其商业特性、面向公众、收集和传递各种信息的特点,这与《京报》只服务于官僚阶层和上下垂直沟通的方式明显不同,从而引起中国民众的广泛接受。

(二)第二章:近代中国第一批职业报人和19世纪末中国的新闻出版业

这一时期,中国人自办报纸起步,开始出现第一批职业报人和新闻职业化的现象。这一章以《申报》《循环日报》《汇报》和《新报》为代表,分别叙述了以下内容:(1)简介四类报纸的创办者和编辑。(2)早期第一批职业报人的身份地位和影响。随着中国人自办报纸,上海报业逐渐发展起来,来到上海的失意文人投入新闻事业,他们思想开放,成为中国最早的职业报人。然而在当时,这批报人地位低下,被嘲讽为“无赖文人”。他们之间的私人交情保持长久,经常有业务往来和合著作品、书信往来、谈论诗歌、讨论政事,关心国家未来,鼓励学习西方。中国新闻界报人获知国外新知识,与外国人合作办报、译书和赴国外留学,成为中国传播外国知识的重要源头。(3)中国报界之间的竞争。国人自办报纸和外报都极力宣传为中国人代言的理念,以增加受众,占领市场。《循环日报》突出它的国际视野;《申报》突出其代表中国人的利益。通过扩充有趣的内容、刊登外文文章、报道奇闻逸事等突出各家报纸的特色,提高市场占有率。

(三)第三章:加入世界图像——上海插画报刊《点石斋画报》

工业革命,使世界图像印刷业迅速发展,图像具有的易读性、真实性和娱乐性,使画报受到广大普通大众的欢迎,反之,画报也开始关注一般人的社会生活。随着石板印刷术的发展,画报被美査引入中国,成为中国人了解外部世界的一个方便途径。中国第一本画报《寰瀛画报》获得市场成功之后,申报馆在1884年创办了《点石斋画报》,内容以新闻画为主,反映社会现实,重视视觉元素的运用,图文并茂。《点石斋画报》的重要突破在于对普通人和女人进行民间报道。《点》与西方画报互相借用体裁,成为世界画报界的一员,它向中国人介绍西方新事物,起到了沟通中西的作用。

(四)第四章:19世纪末上海插画报刊的编辑和读者——解读《点石斋画报》的独特内容之一,传奇志怪类插画

《点石斋画报》的主题是反映上海城市生活,它的读者主要是受过教育的城市人,对上海和新知识感兴趣,继续从事传统职业,有良好的爱好品位,有空闲时间。由于它的读者与传统联系密切,《点石斋画报》将传统创作风格与现代媒介具有的新元素结合起来。作者对《点石斋画报》进行抽样分析其主题,发现其虽然主题多元,但1886年后,《点石斋画报》的内容选题发生重大转变,从强调政治时事到强调娱乐道德,传奇志怪类主题占据越来越多的版块。作者对这一变化进行了分析。首先,批驳把传奇志怪类画作当作补充材料的看法,作者认为这类话题适合来做插画,《点石斋画报》的画师也擅长这类画作的技能。其次,它丰富了《点石斋画报》的主题,增加了娱乐价值,能吸引几乎每位读者。再次,《点石斋画报》以一种不确定但安全又娱乐的方式向人们展示新奇事物,可看做是人们对令人迷惑的现实世界的一种探索。

(五)第五章:上海休闲生活和娱乐小报

20世纪初,上海娱乐业获得发展,娱乐小报也随之兴起,成为中国公共领域社会变革的重要一步。以一种开放的、无害的方式,娱乐小报把“世界”观念和西方文明引进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使休闲娱乐成为一种特殊的城市文化,使上海成为中国的“游戏场”。同时,娱乐小报使普通人参与其中,打破了各阶层之间的界限,为普通民众提供了一个平等发言权利。上海小报和妓女形成共生关系,小报促使明星文化的产生,受人追捧,对城市生活方式和娱乐文化产生极大影响,在与这些明星的合作下,以李伯元创办的《游戏报》为代表的娱乐小报创造了上海新的文化景象。照相技术的引进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照片的个性化特质,使真正的图像代替了文学图像,改变了文人与妓女之间的传统关系。照片的便宜复制性,使娱乐平民化,意味着民主、现代城市元素的注入;同时,照片与商品结合,使城市越来越商业化。城市,作为所有娱乐关系的互动背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

二、社会史视角下的中国近代报刊史——评《加入世界场域:早期中国近代报刊所呈现的文字、图像和城市,1870—1910》

(一)“社会史范式”与“社会生活史范式”

近年来国内外对新闻传播史的研究,受到思想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诸多范式的影响,其中社会史的研究范式越来越受到学者的青睐。如李彬的《中国新闻社会史》[1]就采用社会史的范式和叙事学的方法,即他提出的“新新闻史”的研究方法。相较于对中国新闻史研究的传统范式“革命化范式”和近来的“现代化范式”,《中国新闻社会史》是融合“民族国家范式”和“社会史范式”而写的,避免了“革命化范式”以中国革命为单一主线和“现代化范式”用西方视角解读中国的偏颇,而是从社会历史的大背景下,从国家建设、国家认同的角度来看中国新闻业的历史发展。它试图通过透视中国新闻业发展的社会背景与历史动因,即“关注现实,关注中国,关注新闻传播在历史变革中的作为”[2],来探讨新闻传播与社会变迁的互动关系。

然而,对比国外学者写的本书,笔者发现本书同样是用社会史的范式,但两者仍有较大不同。李彬的社会史范式,是从宏观角度,以社会历史的大关节、大问题、大发展为研究重点,划分社会历史的大节点也是基本依据“革命化范式”一贯对历史阶段的划分而定性的。虽然其注重挖掘有趣的史料,“更注重史学的‘当代性’,更注重史学的‘思想性’,更注重史学的‘叙事性’”[3],但依然未摆脱政治化痕迹,其把握新闻与社会的关联是宏观的、历史的、综合的、全面的,把新闻放在历史整个架构里来看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而本书的社会史范式,具体地说是社会生活史范式,从微观角度,透过新闻业对社会生活的反映和影响,观察公共领域社会结构中各阶层的变动,具体到心理变化和个体变化。它试图关注历史上的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变迁,展现历史某一阶段社会群体的一个整体映像。同样是把新闻放在历史整个架构里,但重点关注部分与其他部分的互动关系。也许和本书研究的是上海区域断代新闻史有关系,作者更容易细致地绘制城市生活图景。而李彬绘制的是中国古代到当下的新闻史,时间跨度大,内容比较多,详尽地绘制一幅历史生活图景不太容易。就像他对社会史范式的理解,“所谓社会史的范式,就是将新闻传播作为社会运动的一个有机环节,既关注新闻本体的内在关系,更探究新闻与社会的外在关联,如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社会生活、风俗习惯、时代心理等等,而不是就新闻谈新闻,就媒体谈媒体,就人物谈人物。这种方式虽摆脱了考据式研究,但不可能成为活生生的历史”[3]。

(二)关注整体与关注普通个体

李彬的《中国新闻社会史》注重整体性研究,强调社会史是整个社会的历史,新闻史是对社会史的一种映射。强调立足当下,探究新闻传播的历史衍变和现实关联,力图找出其对现代社会发展的现实借鉴意义。从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有厚今薄古的倾向。通过叙事手法,选取有代表性的史料作为补充材料,使历史充满生气。“社会史范式”更像是一种活跃宏观新闻史的手段。而本书就“社会生活史范式”谈论“社会生活”本体,将新闻史融入社会史中,将新闻史中的人当作社会中的个人,将新闻史中的事当作社会中的事,新闻史本身就是社会史的一部分。本书观照“底层社会的历史”,即把目光下移,关注普通个体的社会生活。本书五章中有两章着重谈论了上海的画报期刊。以《点石斋画报》为代表的画报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状态,涉及政治时事、风俗民情、奇闻逸事、文人雅趣、社会治安、外域风情等社会百态和民间诸像,图文并茂,鲜活如初。正是这些鲜活的世俗生活情景画面,构成了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史的映像集合,使我们得以理解当时新闻与社会的共生关系。当然,对这段新闻史进行工笔画般的绘制,除了真实地还原历史,还有以古观今的历史借鉴意义,即普通个体在历史中的作用必须受到关注,他们虽然不是推动历史变革的关键人物,但却真实完整地代表了历史发展的轨迹。

[1]李彬.中国新闻社会史(插图本第二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曾维康.编写“新新闻史”的一次尝试——与李彬教授漫谈《中国新闻社史》[J].今传媒,2010(4).

[3]李彬.“新新闻史”——关于新闻史研究的一点设想[J].新闻大学,2007(1).

猜你喜欢

新闻史社会史画报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与幼儿画报一起读绘本
如何提高《外国新闻史》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新闻史书写范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社会历史语境下浅析《大公报》在中国新闻史教学中的价值
陕西画报航拍
展现社会史研究的视角与方法——评《宋代社会史论集》
春的画报
以社会史为基础深化中共党史研究的再思考
中国当代社会史的研究内容及关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