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以“表情包大战事件”为例
2016-03-28王中加
王中加
社交媒体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以“表情包大战事件”为例
王中加
分析了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今天,社交媒体中群体性事件的符号互动模式的应用。根据柯林斯所提出的互动仪式链理论,以2016年1月的“表情包大战”事件为具体实例,解释网络互动背后的符号互动过程。分析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今天,网络社交媒体如何通过符号互动,实现不同背景下人群之间的文化认同,推动信息网络、社会网络的有机结合。
社交媒体;符号互动仪式链;表情包大战
[作者]王中加,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硕士研究生。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人数已达6.88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互联网社会开始成为与现实世界平行的虚拟世界,在这个过程中,社交媒体扮演了重要角色。社交媒体在如蛛网般将社会网络、信息网络整合一体的同时,兼具两者的特色,使在传播和交流中的信息符号均具有强烈的互动性、社会性。
在社交媒体中,以表情图为代表的网络符号在主流话语体系当中建立了另外一种主流。2016年1月发生在两岸网民间的“表情包大战”中,以表情图为代表的符号在两岸网民的交流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依据符号互动理论,人际交往无法直接发生,必须通过中介物——“符号”才能实现,通过符号来解释交往的双方相互间行动的意义。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微博、贴吧等为代表的主流社交网络逐渐成为当下舆论风暴中心,通过符号互动理论可以向我们展示在网络事件中参与群体的互动模式。
一、事件回顾
2015年1月8日,台湾艺人周子瑜被黄安实名举报为“台独”艺人。事件开始在小范围内发酵,但由于事件的敏感性,国内与之合作的单位迅速反应,相继取消与其的合作。但周子瑜所在的公司却迟迟未能对此做出回复,直到1月14日,其所属经纪公司JYP娱乐才在微博上发表致歉声明,15日晚间周子瑜公开道歉。此时距离事件发生已有一周时间,迟来的道歉非但没有减弱事件的负面影响,反而由于周子瑜持稿道歉的行为和敷衍的道歉内容推动了事件的进一步恶化。大陆网友纷纷指责周不够诚恳,纷纷在底下留言嘲讽,包括微博粉丝数高达两千万的大陆艺人林更新也转发道歉视频并留下评论:“道歉来的太突然,还来不及背稿”。
随后这一事件被台湾岛内部分媒体利用,趁机抹黑中国大陆,一些台湾网民在林更新的社交媒体账号下留下不雅言论,这一消息被大陆网民得知,引发了极大的不满。围绕这一事件,活跃在各种社交媒体的大陆网民有组织地聚集起来,在线上的虚拟空间中展开表情图互动,即“表情包大战”。但区别于一般的网络骂战,大陆网友们在社交媒体下以表情图留言大多积极正面,但内容上宣扬爱国主义和表达两岸间血浓于水的亲情。这些表情大多诙谐幽默,着重于弘扬中华文化,也不吝于对“台独”分子加以嘲讽,事件始终保持着轻松愉悦的气氛。最后,这场娱乐性色彩浓厚的事件也以喜剧性收尾,台湾社交网站中出现戏剧性的一幕,被大陆网友表情包刷屏了的台湾媒体表示“图都好有趣”“已存”;从大陆传入的“尔康表情包”也开始被台湾的社交媒体所使用;两岸网民“化敌为友”。
事后,国台办对此事发表评论,鼓励两岸青年继续加强交流。在彼此间的交流中促进双方的沟通与了解,提升对海峡两岸关系的正确认知,实现两岸同胞民族感情的融洽。
二、符号互动视角下的互联网社区
美国学者柯林斯在戈夫曼拟剧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互动仪式链理论,认为社会中大部分的现象其实都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依靠各种互动仪式形成并维持的。而符号互动的核心机制在于参与者之间高度的相互关注性,在此基础上形成高度的情感连带——通过参与者行为的协调一致、激发了所有参与者神经系统,从而在所有的参与者之间形成与认知符号相关联的成员身份感;而这种高度的相互关注也为每个参与者带来了情感能量,推动他们充满激情地去从事他们认为道德上被允许的活动。因此,互动仪式需要四个构成要素:第一,群体的在场,即两个及两个以上人的身体在场,能够互相施加影响;第二,与其他群体的界限,即对局外人设定了界限;第三,共同的关注焦点,即人们将目光投射在共同的焦点之上;第四,共同的情绪或情感体验。
周子瑜事件孕育和发展的主要渠道在于社交网络,通过微博和百度贴吧等拟社会化的社交网络平台,向网民提供了在场的条件和感觉。在这些社交网络中,网友们通过信息互动实现了人际互动往来,产生了一种类似“群体集会”的效应——人们彼此知道对方的姿态、彼此间也知道对方清楚自己的姿态。网络社交媒体的出现成功地将传统互联网中原本一盘散沙的匿名用户“组织”起来。同时,社交媒体的出现加速了群体的聚集,群体的形成变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容易。但此时,活跃在社交媒体上的用户也面临着群体性的“焦点渴求”。“表情包大战”的出现,正是在社交媒体用户“焦点渴求”的时候,恰到好处地满足了大众这一需求。
三、“表情包大战”事件中的互动仪式分析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任何一件小事都会遭到网友显微镜般的审视,而周子瑜所在公司的危机公关策略,更是将事件的负面性无限放大。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污点效应往往是互动仪式链的构建过程,而网络中的社交媒体是互动仪式的形成必不可少的条件。从互动仪式链理论看,随着周子瑜事件进入公众视野,完整的互动仪式便已经完成:社交媒体中群体集会提供给了网友们在场感,也推动了这一事件核裂变式传播并迅速成为公众焦点。在此基础上,一个关注以维护祖国统一对分裂分子怀着愤懑之情的群体产生了。根据互动仪式构成要素所对应的四种仪式的效果:第一,群体团结感;第二,个体的能量情感;第三,代表群体的符号;第四,道德感。这四种效果在“周子瑜事件”中同样存在:以“表情包大战”为标签的网络社区在各种社交媒体上出现,参与其中的网民通过反驳“台独”言论,宣扬祖国文化的价值观获得了精神上的满足感。“周子瑜”“台独”“表情包”三个词语成为群体性索引符号,全体参与的群体凝聚在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热情之下。
在“周子瑜事件”初期,这四种仪式效果已开始显现,但并未产生具体的、情绪性色彩的群体符号。而台湾部分不明真相的网民开始在大陆艺人林更新的脸书主页下留言辱骂时,引发大陆网民爱国主义色彩的表情图回应时,具有明确性的群体符号产生。
当“表情包”进入“周子瑜事件”的互动仪式并成为群体符号,标志着关注“周子瑜事件”的网民群体的正当不满向冲突的转向。而从互动仪式链的视角看,大陆网民制作的反击“台独”的表情包并非仅是单纯的情绪表达,而是在此基础上集体情绪、实现情感能量调动的自我连带行为。这一类表情包作为一种针对极强的情境性符号,很快在原有的网络空间中建构了“隔离”的世界,大陆网民用表情包符号来表达对“台独”分子的不满,隔离出了明确的群体界限。这也可以解释,各种“表情包远征军”为何不断创造出各种形式新颖的表情,例如,在不能回复表情图的情况下,以图片名加图片后缀的文字形式作为“表情”。可以说,互动仪式创造了群体符号,通过表情包这一群体符号强化了群体间的团结,形成清晰明确的界限,这时候,完整的互动仪式得以完成。从“周子瑜事件”本身来分析,一个16岁女孩的不成熟言论引发的关注,在这个海量信息的时代可能转瞬即逝。但在社交媒体作用下,反对“台独”分子的情感能量与大陆网民的爱国热情相结合,又形成新一轮的符号资本,在大陆网民们有组织的连带活动下,整个事件迅速朝向对台湾网民弘扬爱国主义思想方向发展。大量网民以诙谐幽默的网络表情包,向台湾网民弘扬中华文化,促进了两岸网友的文化交流。
冲突现象是一种常见的社会现象,但冲突更多是为了打破组织的桎梏而并非要进行实际的破坏,冲突的最终目的在于缓解矛盾和实现共识。柯林斯提出,人类的特性既具有合群性又包含冲突性。两岸在长期以来均处于隔绝状况,相互间隔空传话,双方不断试探。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旧的平衡即将被打破,一种新的、更加微妙的平衡即将建立起来。在网络虚拟空间下,围绕焦点话题两岸网民展开社交媒体下的“表情包大战”,加深了两岸的交流,深化了彼此间的了解。这场社交网站中两岸青年颇具娱乐色彩的“大战”,当台湾网民开始从大陆网友那里“盗图”那一刻起,他们就已经融入了大陆这种充满活力和多元的网络文化主流了。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OL].http://cnnic.cn/gywm/xwzx/rdxw/2015/201601/t20160122_53283.htm.
[2]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王鹏,宋丽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3]李霞.微博仪式互动的社会心理学研究——以新浪微博为例[D].天津:南开大学,2013.
[4]侯钧生.西方社会学理论教程[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1.
[5]祝捷.社交网站“大战”表明两岸青年工作大有可为[J].台声,2016(4).
[6]李苓,冯剑侠.电视访谈节目中的符号互动——以《鲁豫有约:爱人同志》为分析案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5).
[7]王文雨.电视新闻专题节目《看见》中的符号互动分析——以《柴静:专访“李阳家暴”事件》为例[J].东南传播,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