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山港金鲳死亡事故小瓜虫或非主因,幕后凶手可能是它!
2016-03-28当代水产庞涛微信公众号tsfish
■ 《当代水产》 庞涛 文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铁山港金鲳死亡事故小瓜虫或非主因,幕后凶手可能是它!
■ 《当代水产》 庞涛 文 [ 微信公众号:tsfish ]
从 9月1日起,广西北海铁山港金鲳鱼养殖不断传来噩耗,据悉,从1日至7日,每天紧急收鱼接近100万斤,恒兴、粤海、海大、国联等企业以及冷冻厂、收购商等都帮助养殖户抢收,尽可能减少损失。
据广西北海市金海岸水产研究所高级工程师蒋玮天估计,今年整个铁山港投苗6,000万尾左右,目前抓鱼已经超过60%,绝大多数为死鱼或者发病的鱼,价格因此大幅缩水。按成本价9.5元/500g计算,如今出鱼价格普遍在4~8元/500g,受损程度深的金鲳鱼价格只有1元/500g,出鱼即亏损成为不可回避的事实。
关于此次铁山港大规模爆发死鱼,不少人将主要原因归结为小瓜虫病害。此外,肠炎、水质恶化、溶解氧低、重金属离子增高也成为了大家探讨的方向。但根据鱼发病的情况以及死亡速度,业内也开始有另一种观点产生。
分析:小瓜虫或非死鱼主因
回顾此次金鲳鱼死亡事故,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特点,从发病到大量死亡,仅仅只有3天时间,这与小瓜虫病害的发病情况相差甚远。“如果是小瓜虫引起的疾病造成死鱼现象,不吃料、狂游的现象会持续多天,鱼体逐渐消瘦,体色变黑,鱼身起白点,然后1周后再慢慢死亡,而不是3天内整箱鱼全死光。”佛山市顺德区丰华饲料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冯桂榕解释道。
海水小瓜虫学名叫刺激隐核虫,在海水鱼养殖生产中,每年的4~10月感染养殖鱼类最为频繁,会给渔业生产造成一定的损失。一般来说,当海水养殖水体有机质丰富,而水体溶氧不足时,特别是在连续低气压阴雨天,溶氧严重不足的情况下,鱼体极易感染上小瓜虫病。
小瓜虫主要侵害金鲳鱼的皮肤和鳃部。当金鲳鱼被感染小瓜虫后,会出现如下症状:食欲不振(减料),粘液增多(特别是鳃部),狂游,体表散布针状的小白点(俗称的白点虫病),鱼体逐渐消瘦,体色也从黄色光滑的表皮转变成灰黑白色粗糙的表皮。最后鱼因为鳃部粘液大多,阻止呼吸作用而导致缺氧死亡,又或者由于感染导致鱼体创伤,继而感染细菌,诱发烂身、出血等细菌性疾病而死亡。
总的来说,金鲳鱼感染小瓜虫病害,大多数情况是鱼体慢慢死亡,时间跨度较长,而出现整个鱼排、网箱甚至深海网箱都会在短时间内全部死亡的现象则极为罕见,除非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
猜想:某种毒藻引发赤潮
北海铁山港从8月底开始大面积死鱼的事件,一开始很可能是由小瓜虫引起的事故。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金鲳鱼死亡的特点发生了很明显的变化。据铁山港当地养殖户反映,此次铁山港金鲳鱼发病过程的表现为第1天不吃料、狂游;第2天,鱼体粘液脱落,皮肤溃烂甚至大面积脱落;第3天,金鲳鱼大规模死亡。
由此可见,此次金鲳鱼的感染与死亡特点与小瓜虫感染致死的特点相差甚远。因此,9月铁山港金鲳鱼事故除了小瓜虫病害感染的因素之外,还有其它危害更大的因素致使金鲳鱼短时间内全部死亡。
冯桂榕认为,某种有毒的藻类引起海区赤潮,是此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目前的铁山港养殖区域的水质特点,完全具备可以爆发赤潮的条件。当然这只是一种推断,最终的原因还需要对患病鱼体、养殖水体等取样、分离,最后综合分析后才能下定论。”
科普:两种藻类毒素确能损害鱼体
众所周知,有害赤潮一般能导致大量鱼类死亡事件。据悉,有害赤潮藻类对鱼类的致死作用主要通过毒素、氨、粘液、缺氧及机械损伤等方式对鱼类造成伤害。
某位中科院副研究员表示,目前所知的淡水藻毒素包括微囊藻毒素和束丝藻毒素等。据悉,微囊藻毒素是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环状七肽化合物,为分布最广泛的肝毒素,它能够强烈抑制蛋白磷酸酶的活性,也是强烈的肝脏肿瘤促进剂。
至于水华束丝藻,它可产生麻痹性贝类毒素,通过抑制突触钠离子通道的启闭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束丝藻毒素会引起斑马鱼脑组织超微结构损伤,出现细胞膜发泡和形成凋亡小体等典型的细胞凋亡结构。
据悉,在广西地区曾经发生过“球形棕囊藻“赤潮,当时也对附近海区的养殖造成影响。此次铁山港大规模死亡事件,是否真与某种有毒藻素相关,还需要把海水样品送到有关部门进行检测分析,才能解开鱼类死亡之谜,做好相应的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