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瓜基质栽培技术规程(下)
2016-03-28
西瓜基质栽培技术规程(下)
四、生产技术
8.定植后管理
⑴温湿度
定植后尽可能保持温室内较高温度,温度保持白天28~32℃,夜间12℃以上,超过35℃时通风。缓苗后到坐瓜前,白天温度保持在20~30℃,夜间不低于15℃。果实开始膨大后,白天温度在30℃左右,昼夜温度为10~15℃。设施内空气相对湿度缓苗期80%~90%,开花结瓜期70%~85%。
⑵光照
采用透光性能好、耐老化的防雾无滴膜,保持膜面清洁。冬季或早春晴天时尽量早揭草苫或保温被,以增加光照时间。
⑶肥水
追肥:在雌花授粉4~6天,当幼瓜长到鸡蛋大小时进行追肥,每667平方米追施氮磷钾(10-10-30)的水溶性复合肥20~30千克,以后每隔7~10天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追施10千克,每次追肥结合浇水进行。
浇水:在定植穴浇水的基础上,缓苗后要浇1次大水。团棵期适量浇水1次,如果植株不缺水可以不浇。果实膨大期需水量增加,一般要3~5天浇1次水。结果后期停止浇水。
⑷植株调整
吊蔓或插架绑蔓:用尼龙绳吊蔓,吊绳固定在设施内预先设置的铁丝上。
整枝:可采取双蔓或三蔓整枝。①双蔓整枝。保留主蔓,在植株基部5~8节处选留一处生长健壮的侧蔓。②三蔓整枝。保留主蔓和2个子蔓。
⑸人工授粉
设施栽培需人工授粉,授粉后做一标记。通常每株留1个瓜,一般选留主蔓上第二雌花的瓜。坐果的茎蔓在幼果前留10~12片叶打顶。瓜膨大到1千克左右后用网兜将瓜吊起。
五、病虫害防治
1.防治原则
按照“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坚持“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防治原则。
2.主要病虫害
病毒病、蔓枯病、炭疽病、蚜虫和白粉虱等。
3.农业防治
⑴选用抗病品种
针对当地主要病虫害控制对象,选用高抗、多抗的品种。
⑵环境控制
控制好温度和空气湿度,培育适龄壮苗,提高抗逆性;采用高垄栽培,用地膜覆盖地面,降低空气湿度,减少病害发生;合理植株调整,及时清洁田园,改善通风透光条件。
4.物理防治
⑴设置防虫网
在设施通风口处设置40目以上的防虫网,防止粉虱、蚜虫、斑潜蝇侵入危害。
⑵黄蓝板诱杀
棚内悬挂黄色、蓝色粘虫板诱杀蚜虫、粉虱、斑潜蝇、蓟马等害虫。规格25厘米×40厘米,每667平方米悬挂30~40块,黄色、蓝色粘虫板间隔等距离放置,悬挂高度与植株顶部高出10厘米。
⑶银灰膜避蚜
铺设银灰色地膜或张挂银灰膜条带驱避蚜虫。
5.生物防治
⑴丽蚜小蜂
粉虱发生初期虫量达到0.5~1 头/单株时,开始放丽蚜小蜂,将蜂卡均匀地挂在田间。共分5~7次释放,隔7~10天释放1次,每次每667平方米释放2000~3000头,保持丽蚜小蜂与粉虱的益害比3∶1,当丽蚜小蜂和粉虱达到相对稳定平衡后即可停止放蜂。
⑵生物药剂
用90%新植霉素可溶性粉剂3000~4000倍液喷雾防治细菌性病害;可用2%武夷菌素水剂200倍液,或0.5%印楝素乳油600~800倍液,或0.6%苦参碱水剂2000倍液喷雾防治蚜虫、白粉虱、斑潜蝇等。用食诱剂防治害虫,每667平方米使用100毫升害虫生物食诱剂,按1∶1对水稀释后,加入专属配合药剂,搅拌配制好药液,均匀注入专用诱捕箱底部垫片上,每667平方米使用诱捕器1~3个。
6.化学防治
⑴化学防治原则
严禁使用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和国家规定在蔬菜生产上禁止使用的农药。农药使用应符合GB4285和GB/T8321的规定。交替使用农药,并严格控制各种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
⑵白粉病
发病初期,可用40%氟硅唑乳油6000~8000倍液,或43%戊唑醇水悬浮剂3000~4000倍液,或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2000~3000倍液,喷雾防治。
⑶病毒病
可用20%吗胍乙酸铜可湿性粉剂稀释500~600倍进行喷雾。
⑷蔓枯病
可用40%氟硅唑乳油8000倍液防治。
⑸炭疽病
用50%咪鲜胺锰盐可湿性粉剂1500倍液,或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防治。
⑹蚜虫、白粉虱
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5000~6000倍液,或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1000~2000倍液喷雾防治。注意叶背面均匀喷洒。每5~7天防治1次,连续防治2~3次。
六、采收
根据授粉日期和果实发育期,判断果实成熟度,适时采摘上市。
七、生产档案
建立设施西瓜基质栽培的生产档案,详细记录产地环境及田间生产资料使用、生产管理、病虫害防治、收获等情况,并保存3年以上,以备查阅。
(韩璐 山东省农业厅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