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反贫困,制度性努力要更进一步

2016-03-28本刊评论员

财政监督 2016年17期
关键词:制度性穷人贫困人口

本刊评论员

反贫困,制度性努力要更进一步

本刊评论员

经济增长放缓,市场风险上升,最先感受到经济寒意的必定是最贫困的阶层。像学费、衣食住行保障等方面,虽然大部分国人已可以应对,却是相当一部分贫困家庭生活中的难题。国务院近日作出决定:免除普通高中建档立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学杂费;确定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反贫困的制度性工具进一步增加,“让政策红利切实落到最需帮助、最贫困的人身上”的政策目标进一步得到明确。

贫困仍然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经济问题。尽管我国反贫困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贫困人口基数仍然不小,按每年收入低于2300元的国家标准计,我国贫困人口超过8000万;按世界银行的贫困标准计,我国贫困人口更是达到两亿多。近两年来,在企业倒闭、产业调整和转型、股灾等市场风险中一不小心踏上“滑溜梯”而致贫者也大有人在;还有因病、因灾,甚至因孩子上大学致贫者。如此规模的贫困人口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严峻挑战,而我国相当部分居民家庭抗风险能力的脆弱更说明反贫困的难度。

从学理上看,“贫困发生律”可概括为资源禀赋的贫困、权利的贫困、知识和信息的贫困、社会资本(个人置身的社会制度、文化环境和所拥有的社会关系等)的贫困。也就是说,贫困有个人的原因,如缺乏资本的积累、个人努力不够、缺乏创富的技术和能力、信息闭塞、缺乏市场参与和社会交往等;也有社会的原因,如参与经济生活的权利不平等,经济分享不公平,社会制度存在缺陷。因此,反贫困的制度性努力方向既要助力个人向上,又要致力于建立起公正的社会经济制度,优化权利结构和各种社会关系。要根据贫困发生和脱贫创富的规律进行反贫困的制度设计和创新。

李克强总理反复强调:“社会政策要兜底。”保障穷人接受基本的教育、获得基本的生活资源、具有劳动力再生产能力,这是经济、财政政策的基本目标。在解决“资源的贫困”问题上,其实我国更有优势。理论上我国穷人也不是“无产阶级”,因为我国拥有巨额的国有资产,理论上人人都拥有数额不菲的经济资源。问题在于这些资源怎样在扶贫济困上更好地发挥作用。

我国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总体上不断提高的历史经验证明,脱贫致富的主要力量是人们参与市场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市场规模在不断扩大。这一经验告诉我们:“挖穷根”可以主要靠市场力量。从“社会资本的贫困”视角看,导致贫困的制度性原因是穷人缺乏市场参与,形成“贫困孤岛效应”。建立有效的制度,降低市场门槛,盘活穷人手中有限的资源(如劳动力、土地承包权),提高穷人的市场参与率是反贫困不可绕过的路径。例如,按理资本应该“偏爱”工资水平低的穷人和要素价格低的贫困地区,但实际情况却是穷人与资本结合障碍更多,资本向贫困地区流入也往往不足。世界银行用制度、文化、体制等构成的“社会资本”的贫乏来解释这一现象,这也指明反贫困应该在提升制度等软实力、软环境上努力。

反贫困的制度应该有对穷人理解、温情。加尔布雷思发现过“丰裕中的贫困”现象,意指社会越富裕,穷人占比越低,穷人的诉求更易被社会忽视。对应于我国的现实,穷人“权利的贫困”依然存在,他们公共表达能力弱,也缺乏公共表达的平台,其权利得不到应有的尊重。反贫困制度建设不应该只满足于推出一系列社会保险、社会救助政策,还应为穷人的参与权、表达权以及其他权利的维护提供制度支持。

猜你喜欢

制度性穷人贫困人口
村规民约法制审核需要制度性设计
隐形贫困人口
你是时间的穷人吗?
应急救援社会组织联动协同关系研究
十八大以来每年超千万人脱贫
要让贫困人口真正受益
穷人的尊严
针针见血骂哭穷人
学生营养餐供应应体现“五性”
制度性退出是引“才”政策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