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度的文化担当共筑绿色乌审美好精神家园
2016-03-28■文/牧人
■文/牧 人
以高度的文化担当共筑绿色乌审美好精神家园
■文/牧 人
旗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引领社会思潮,以“文化铸魂”工程聚人心、铸和谐、促发展,全面实施铸魂聚力、强基惠民、精品塑造、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人才聚集“六大文化工程”,常态化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乡风文明大行动
乌审旗是举世闻名的“河套人”故乡和“独贵龙运动”策源地,也是自治区最早的革命根据地和解放区之一。近年来,我们在谋划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时,实施了“生态立旗、工业强旗、文化塑旗”三大战略,以生态文明改善发展环境,以经济发展增强地区实力,以文化繁荣引领社会风尚。在具体实践中,始终以高度的文化担当,精心构筑大文化格局,成功创建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先后获得“全国先进文化旗”“全国文明县城”“国家卫生城市”“首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城镇”等荣誉称号。
构建“四级网络”培育“三大载体”推进“四化服务”,不断夯实基层文化建设
一是科学构建旗、苏木镇、嘎查村、文化户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针对地广人稀、居住分散的实际,在已形成旗、苏木镇、嘎查村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的基础上,将文化户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鼓励其自发组织周边农牧民开展文化传承、文体娱乐和文艺创作等活动,有效解决了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半径不足的问题。同时,旗委、政府制定出台了文化户建设标准和扶持办法,根据每个文化户的种类、规模、活动质量和频次,每年给予2000—5000元不等的经费保障,扶持其发展壮大。目前,共有文化户6566个,其中特色文化户521个,形成了以旗级文化部门为核心、苏木镇文化站为基础、嘎查村(社区)文化室(中心)为基点、文化户为补充的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
二是精心培育文体特派员、文化独贵龙、流动文化服务三大特色载体。文体特派员是政府“文化下乡”的骨干力量。我们聘请退休干部、文艺人才、文化能人,组建了文体特派员队伍,常年进驻机关、企业、学校、嘎查村、社区,充分发挥文体政策宣传员、文体需求调研员、文体技艺培训员、文化建设协调员“四员”作用,以“驻点服务”“点菜培训”“巡回指导”的方式,组织干部群众开展各类文体活动,培育民间文艺能人,实现了政府“送”与群众“需”的有效对接。文化独贵龙是我旗独创的民间文化组织。以学政策、学文化、学技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优秀民族文化和民间文艺为己任,扎根基层“零距离”服务广大农牧民。2006年以来,我们采取“以奖代投”和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方式,将文化独贵龙逐步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了基层文化服务的中坚力量。流动文化服务是我旗主动服务群众的一种方式。通过乌兰牧骑和流动文化大篷车、流动电影放映队、流动图书点、“三下乡”、巡回宣讲等,将优质文化资源向农村牧区进一步拓展延伸,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实现了全覆盖。各类服务载体常年活跃在基层、服务在家门口,城乡居民真正享受到了同质化的公共文化服务。
三是全力推进阵地标准化、服务就近化、活动经常化、保障长效化“四化服务”。文化阵地实现标准化。将基层文化阵地建设纳入城乡建设的总体规划,先后投入8亿多元,建成“三湖两带九园”群众文体活动阵地,建成“三馆一中心”群众体育活动场馆,建成国家县级标准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影剧院,建成13个特色鲜明的文博馆。全旗6个苏木镇文化站、61个嘎查村文化室全部达到国家“十个一”和“四个一”标准,旗府所在地人均占有公共文化活动面积1.6平方米。文化服务实现就近化。我们坚持资源整合利用、设施合理分布,构建了城镇十分钟、农区两公里、牧区十公里的“公共文化服务圈”,实现了群众就近参加学习,就近参与活动,就近得到辅导,文化设施就近发挥作用,人均参与文体活动时间每周近10小时。文化活动实现经常化。各级政府和宣传文化部门每年举办的“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百日消夏广场文化、“我们的节日”等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达500场次,放映电影1200场次,开展巡回宣讲240场次,赠送书籍1万余册,惠及群众48万人次。除此以外,全旗各类文化协会、文化独贵龙、文化户等民间文化团体,自发举办的展演、比赛等群众性文体活动,随处可见,可谓天天有活动、周周有演出、月月有主题、年年有创新、处处有亮点。保障措施实现长效化。我旗始终在保障机制上求突破,出台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建设方案》《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指导目录》《文体特派员制度》《示范文化户文化独贵龙民间文艺团队资助及管理办法》等政策性文件,探索实施了群众满意度考核评价和第三方评价机制,设立3000万元文化发展资金,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长效发展。
发挥凝聚力、增强影响力、提升竞争力,充分彰显基层文化建设价值
一是充分发挥了文化凝聚力。旗委、政府始终坚持把文化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引领社会思潮,以“文化铸魂”工程聚人心、铸和谐、促发展,全面实施铸魂聚力、强基惠民、精品塑造、文化传承、产业振兴、人才聚集“六大文化工程”,常态化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全民素质提升工程、乡风文明大行动。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举措,全旗各级各界的文化担当和文化自信显著增强,群众参与文化建设、文化活动的热情空前高涨,乌审文化的独特魅力多彩绽放,形成了“爱我乌审”的共同情怀。13万全旗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凝聚了建设绿色乌审的统一意志和强大合力。
二是切实增强了文化影响力。近年来,我们深入挖掘、科学开发文化资源,精心打造四大品牌,多层次、多角度扩大乌审文化的影响力。历史文化,以萨拉乌苏文化为引领,全面启动了萨拉乌苏遗址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申报工作,邀请知名专家进行考古学、地质学、古人类学、古环境学研究,每两年举办一届萨拉乌苏民间艺术节,充分挖掘和弘扬萨拉乌苏文化的独特魅力。民族文化,以马头琴文化品牌为龙头,实施了全民马头琴文化传承普及行动,建成中国马头琴文化传承保护基地,组建了中国首个马头琴交响乐团,多次在国际国内大型活动和各大院校展演亮相,成功登顶国家大剧院。马头琴文化以更加美好的形象展示在世人面前。民俗文化,以“三乡文化”“敖伦胡日呼文艺集会”为载体,打造非遗民俗文化品牌。成立了自治区首家旗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全力保护和传承优秀民俗文化遗产,成为拥有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旗县之一。生态文化,以“牧区大寨精神”为引领,将生态问题作为我旗最大最根本的民生问题,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县域治理最大最根本的执政理念,融入到全旗人民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使之成为全社会共同的道德操守和自觉行动,乌审旗被列为全国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特色文化的打造,不仅带动了文化本身的发展,更重要的是发挥了文化的影响力,这一系列文化品牌已成为绿色乌审对外展示形象的“亮丽名片”。
三是极大提升了文化竞争力。我们始终坚持将文化渗透融入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助推特色文化走向深度融合。促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全面建设生态文化旅游体验基地,加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标准打造了“一河三园”文化旅游产业带,成功创建全国休闲农牧业与乡村旅游示范旗。促进文化与城镇建设深度融合。将现代建筑理念与乌审文化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城镇建筑、景观和社区建设的每个细节中嵌入文化元素,彰显文化气息、提升城镇品味。将民俗文化和地域文化融入到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和“美丽乡村”规划建设中,让时代气息与乡村文化交相辉映。促进文化与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将文化理念渗透到“四大基地”建设的全过程,体现在园区建设和主导产业发展的各环节。以文化塑造人、塑造基础、塑造环境、塑造发展理念,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发展。目前,我旗跻身中国最具投资潜力中小城市百强县,综合经济实力上升到自治区第12位、西部百强第21位。
增强文化自觉、体现文化担当、强化组织保障,推动基层文化繁荣发展
一是以高度的文化担当加强基层文化建设。近年来,旗委、政府不断强化引导,健全了文化建设的领导机制、管理体制和保障体系,形成了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组织落实、相关部门分工履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公共文化服务机制。
二是以有效的资源整合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我们深度挖掘和充分整合特色文化资源,促进特色文化资源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进行科学配置、有效供给,形成了互联互通的文化服务链,保障了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
三是以多元的投入机制加强基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好政府、企业、民间三方面力量的作用,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大力兴办公共文化服务实体,培育和扶持文化类社会组织健康发展,促进其成为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形成了文化提升人气、人流促进经济、经济反哺文化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格局。
(作者系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