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衍“精准”
2016-03-28艾广明
艾广明
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6月在贵州省调研扶贫开发工作时提出:“扶贫开发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前不久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精准扶贫”作为重要战略部署,在全国各地贯彻实行。把精准的概念和扶贫联系起来,工作思路和方法有了创新。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精准扶贫”的决策,还可以举一反三,将“精准”的思路和要求推衍到更多工作领域,争取更好的工作成效。
精准一词是精和准两个词素的结合,而各自的意思又相互渗透。精准常用在做事、工作上。精,指虑事、做事完美;准,相对于工作目标,实现得符合理想、设计。精准其实应该是普遍的追求,虑事粗枝大叶,办事漏洞百出,调研浮皮潦草,说话顺嘴胡诌,对任何工作,在任何场合都有害无益。一个人说话办事精准,体现着严与实的作风,彰显着人格的优美。
精准有一个认识和实践的过程。我们开始接触一项工作、一件事情,首先要了解概貌、掌握大节,对细节一下子还做不到深究。这并不说明不需要精准,而是一下子做不到精准认识和把握细节。精准也有个巨细的问题。人们看问题先从大处着眼,从全局来看不够精细,但就“看大处”这个认识阶段来说,也需要宏观观察的精准,看问题也要粗中有细,判断不能失误。军事指挥员手持望远镜观察远山,可能看不清一草一木,但山上是什么地形,山坡上是大树参天还是灌木丛丛,则必须看清楚,搞明白。这直接涉及做怎样的战斗部署,其实也是一种相对的精准。只是指挥员一时做不到看清束束芳草,块块土石,也没多大必要看得过于细致。有些新的工作,首先得先做起来,一下子还不宜提出过细的精准要求。就如扶贫工作,已开展多年,积累了很多经验,也还存在很多问题。初期工作有些粗放在所难免,而当前,选择扶贫对象的精准、项目安排的精准、资金使用的精准、脱贫成效的精准要求就突出了。可见,精准是普遍的、贯穿工作始终的要求,又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要求。在不同的工作阶段,精准的内涵不同,部署工作时强调的程度不同,但什么时候都不能少了精准。认识和实践精准的目标也没有止境,没有最精准,只有更精准!
现代科技突飞猛进,精准化是一个重要标志。精准本是一种科学精神,在当今时代,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高度的精准化令人震惊!人造地球卫星可以清晰地拍摄任何一个城市的街道和建筑物,导弹可从千里之外命中目标。互联网商务可以精确了解众多消费者需求,供货方与消费者交流互动,出现了新的商业业态。与人们生命生活更为密切的医疗,精准化已成了新潮流。我国在十几年前就倡导精准医学,2006年就提出了精准外科的概念,从而在一些手术中实现“该切的片甲不留,该留的毫厘无损”,在保证精准治疗的同时尽可能将损伤控制到最低。2015年3月,国家科技部召开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宣布国家2030年前将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巨资。西方发达国家对精准医疗也非常重视,2015年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能够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很多科学技术领域也像医学一样,发展进步的主题之一就是更加精准。
人们觉得人文科学和社会生活与精准的关系不大,说来理由多多,其实也不尽然。经济学需要很多精准的统计、分析,社会学需要精准的实证材料。有些宏观的判断、模糊的表达,难以做到十分精准,然而谁论述得相对精准一些,科学性更强一些,就会更加得到重视和称许。文学作品可以幻想,“燕山雪花大如席”“白发三千丈”,很是夸张,但这种表达方式只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是一种特殊情况,文学仍然讲究反映社会生活、人物心理活动的精准,需要语言表达的精准。宋朝人张先的诗句“云破月来花弄影”,千古传诵,“云、月、花、影”四个字写了三种物体四个景象,“破、来、弄”三个字写出三种动态,用词可说是非常精准,也很艺术。不应该简单说文学就是虚幻和夸张,而是虚与实的统一,虚构与精准的统一。和工作关系不大的个人业余生活、饮食习惯、交往方式,不一定要求高度精准,但讲究生活规律、饮食科学、社交文明,也是多一些精准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