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无声 潜移默化
2016-03-28钱丽丹
钱丽丹
社会的巨大变化和飞速发展,对人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国青少年的人文素质,特别是思想道德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要“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也就是说,教学中,既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也要注重感情的熏陶、情操的陶冶。
一、利用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章是作者灵与肉、气与血同社会生活熔铸的情理形神完美的结合,是作者思想、心灵的袒露。文如其人,此之谓也。选人教材的课文,文质兼美,无不闪耀着古圣先贤和现代智者的思想光辉。
首先,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脍炙人口、千古流传的名篇,诸多跳动着时代脉搏,展现着时代特色的美文,为提高学生的道德情操和文学精神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在语文新课程标准的实施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特点,有意识渗透人文性的教育。在教学中。可启发学生积极地、有意识地去捕捉与课文有关联的事物、现象、诗词名句。例如:我们在讲解(岳阳楼记》时,不仅要让学生领略作者对洞庭景色的出色描写.同时也要让他们铭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名句,理解范仲淹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宽阔胸怀。由于作品中格言式的句子具有言简意赅的特点,学生易记、易背,把它抽出来重点讲解,这对学生思想健康成长,无疑是注入了有益的营养。
其次,语文教科书上选择的课文,大都是文情并茂的文章,他们包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教学这些文章,我们可以利用联想和想象的办法,让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经验让学生去体会和领悟。例如:教学《春望》一诗,我们引导学生做如下的联想和想象:假如你远离自己的家乡和亲人,你会怎么样?假设在战争年代,你离开亲人多时你会有怎样的心情?这些问题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很快就能够体会诗人杜甫在诗中表现出的忧国思家的感情。在教学《皇帝的新装》的时候,还把课文改成课本剧,让学生边表演边体会文章的人物特点,通过对人物形象的体会和评价,使学生明白作者对荒谬昏庸的统治阶级的无情讽刺和批判。
第三,将课本外大量的优秀作品介绍给同学们,引领他们去欣赏、去品味是人文性与工具结合的又一条途径。例如:《理想国》、《战争与和平》、《富兰克林自传》等,向他们介绍苏格拉底、培根、牛顿、哥白尼、康德、爱因斯坦等。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优秀文化,开拓视野,并在比较、撞击中逐步培养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在知识积累中渗透人文性的教育。
学生走进作品,那远古村落的纯朴,那田野风光的祥和,那高山大川的雄奇,那现代都市的繁华,那高速公路的便捷美不胜收;那人间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让人怦然心动、心潮起伏邵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地使人茅舍顿开、豁然开朗;书中人物高尚的品质,伟大的人格,山峰一样巍峨,日月一样永辉,让人肃然起敬,终生景仰。此情此景学生将“白化其身”,成为书里情境中的人物,整个身心将会陶醉其中。从而让学生的情感得到滋润,道德得到感染,思想得到升华,智慧得到启迪。对此,学生将会对好作品,爱不释身,育德育心。——让人文性得到充分体现。
二、关注写作中的生活素材,内化学生对生活的关爱之情
读和写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任务,它们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我们重视课堂多读、课余多看就是为了让学生模仿学习,蓄积写作底力。因为作文的创新来自阅读积淀,来自揣摩体验。写作是对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培养,一篇佳作不仅是内容充实、语言流畅,更主要的是字里行间跳动着作者的真情。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物的时候注意培养、激发、启迪学生的情感,则既能使学生写作能力有所提高,还会使他们更加热爱自己的生活,自己生活的空间,达到情感教育的目的。这就需要教师选取有新意,有意义的作文题让学生写作。
例如:家庭资源的利用,家庭是爱的摇篮,对家庭资源的利用首先在于“关爱”,家庭教育是亲情教育,即被人关爱、关爱别人的教育,在被关爱中,学生学会去关爱别人,有了这种“情感的操练”,自然也就提高了学生审美、鉴赏作品的能力,从而成为审美的人。也可以更好地运用到写作中。在教读《走一步,再走一步》、《羚羊木雕》、《背影》时,我就可以充分挖掘家庭资源。让学生说说自己的体验,写写自己的感受,一方面对文章也就有了更深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自己的写作能力。同时他们回忆着父母关爱自己的点点滴滴,诉诸于文,真挚动人;他们尝试着为父母分忧解难,动力所在,加倍努力。
家庭环境较之学校环境更为轻松。初中学生好游戏、好模仿,而又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在节假日,与家人一起去郊游,或者到亲朋好友家去做客,他们看着、学着、模仿着。活的语言总是存在于认识和交往之中:学会听,听准别人的讲话中心;学会说,说清自己想表达的观点;学会记,留下自己的诸多感受。
三、挖掘教材中的自然之美,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
大地滋润了万物,万物都是大地之子,人类也是。对大自然的真挚情感是人类情感中最原始、纯真的,犹如对母亲的那份情感一样,她们都是我们情感产生的动力,其中不带任何人为的因素。从没听说哪种对大自然的歌咏之情是虚假的、做作的。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情景教学,用自己强烈的情绪感染学生,使之得到一种美好的情感体验。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正如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通过对如诗语言的欣赏和对画面的体验,才能从中领悟到《春》所隐含的形象美、绘画美、音乐美、含蓄美,唯有这样,才能收到好的审美效果。
现代美文固然令人心旷神怡,而许多古诗文更让人如痴如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笔下的水气势磅礴,一泻千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维笔下的水美丽如画;“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笔下的水绮丽可爱,这些“水”仿佛都有了生命,是那样的鲜活,那样的清明透彻,那样的可爱;“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雄浑;”“风烟俱净,天山共色”的明丽;“山光月鸟性,潭影空人心”的纯净;“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的壮阔……自然造化的鬼斧神工,铸就了千姿百态的种种神奇。我们要用各种方式感染学生,让其体验不同的自然美。此外,还要指导学生结合自己已有的体验,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中,进行真实感受。这样,不仅能强化他们已有的情感积淀,还能增加一些新的情绪体验。
我认为从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切入、合理、科学的设置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健康的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