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景寄情类
2016-03-28王丹
王丹
【锁定考点】
1.解释文言实词和虚词;2.翻译文言语句;3.理解并概括文本主要内容;4.理解并分析作者思想感情;5.赏析景物描写的精彩语句或语段;6.理解写作手法。
【新题演练】
一、《醉翁亭记》(节选)阅读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l.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2)行者休于树____________
(3)泉香而酒洌____________(4)杂然而前陈者____________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山间之四时也 时人莫之许也
B.往来而不绝者佛印绝类弥勒
C.游人去而禽鸟乐也委而去之
D.醒能述以文者感极而悲者矣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选文中的一个语句,现在作为成语仍在使用,但意思已经有了变化。这个成语是____________,现在常用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选文画波浪线句写了“山间之朝暮”,请你发挥想象力,把它改写为一段优美的文字。(不少于50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岳阳楼记》(节选)阅读
【甲】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①。王日:“贤者亦有此乐乎?”
孟子对日:“有。人不得,则非其上②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选自《孟子·梁惠王下》)
【注】①雪官:齐宣王郊外玩乐的离官。②上:指统治者。
l.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浊浪排空 怀旧空吟闻笛赋
B.不以物喜 无从致书以观
C.把酒临风执策而临之
D.非丝非竹不得而非其上者
2.解释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
(l)薄暮冥冥____________(2)沙鸥翔集____________
3.“王”在古汉语里有不同的意思,如《陈涉世家》中,“大楚兴,陈胜王”和“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乙】文结尾“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中“王”的意思是____。
4.下面与文中“波澜不惊”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水心如镜面,千里无纤毫。
B.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C.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D.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5.对文中画波浪线句的意思理解正确的是____。(填序号即可)
A.把百姓的快乐当作快乐的人,百姓就会觉得他的生活也快乐。
B.以百姓的快乐作为快乐的人,百姓也会以他的快乐作为快乐。
6.范仲淹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就是对孟子
”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两人都强调要关注“____________”的生活。(用原文内容填空)
三、《桃花源记》(节选)阅读
【甲】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关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成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选贤与能 神情与苏、黄不属
B.外户而不闭 月色入户
C.具答之 天下之伟观也
D.问今是何世是日更定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阡陌交通____________(2)便要还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故人不独亲其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林尽水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的“世外桃源”,具有【乙】文所描述的“____________”社会的基本特征,如【乙】文提到“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甲】文中的句子“____________”就是这一特征的具体体现。(用原文填空)
5.【甲】文中“男女衣着,悉如外人”常常翻译为“桃花源中男男女女的穿戴都和桃花源外的世人一样”,但有人认为这和前面“遂与外人间隔”有矛盾,请说说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小石潭记》(节选)阅读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列。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汜之而去。
1.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 太守归而宾客从
B.不可知其源林尽水源
C.皆若空游无所依长烟一空
D.四面竹树环合腰白玉之环
2.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参差披拂 拂面
B.不可久居 聚族而居
C.暮到江陵 暮年
D.乘奔御风 东奔西走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l)全石以为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光下澈,影布石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第三段中,作者连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比喻,把小溪的特征形象地再现了出来。
5.文章第一段写“心乐之”,第四段又写“哨怆”。结合选文内容和写作背景,说说作者这“乐”与“陇”产生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6.古人常常通过绘景状物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请根据《小石潭记》的内容,为下面的对联续写后半部分。(要求:句式一致,字数相同)
上联:桃花源安宁富足,陶渊明寄托理想。下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记承天寺夜游》阅读
【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1.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念无与为乐者念天地之悠悠
B.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寻病终
C.湖中人鸟声俱绝绝谳多生怪柏
D.与余舟一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l)欣然起行____________(2)惟长堤一痕____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l)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原文词语填空。
【甲】、【乙】两文都描绘了自然美景,【甲】文着重写“____________”,【乙】文着重写“雪”。同是美景,【甲】文景物美在“____________”【乙】文景物妙在苍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