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呼唤更多袁庚式改革闯将
2016-03-28李永忠
李永忠
新常态不仅表现于经济,而且体现于政治。2016年1月31日,袁庚在深圳蛇口逝世,享年99岁。谈及袁庚,人们总是将他与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相联系,喜欢讲他如何把招商局资产由1.3亿升值为200多亿元的经济故事……但很少有人知道袁庚自己对这些经济上的贡献并不很感兴趣。袁庚曾多次公开表示:“中国没有真正的经济问题,都是政治问题。”袁庚在蛇口改革的成功,不仅是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互依赖、相互配合的成功,更是以政治体制改革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
30多年来,无论是开风气之先的南方,还是紧随其后的北方;无论是沿海的东部,还是中部、西部,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印证了袁庚——这位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探索者的认识和感悟。诚如邓小平30年前(1986年6月28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因为首先遇到人的障碍。”(《邓小平文选》)
1979年7月20日,蛇口工业区开始正式运作。1980年3月,蛇口工业区建设指挥部改组,袁庚任总指挥。蛇口改革的先行先试,果然首先遇到人的障碍。1983年,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到蛇口工业区视察,袁庚借工作汇报的机会大胆进言,“如果群众有权选举和监督干部,我相信可以改变一下干部的结构和干部的作风。我们想作这样一个不太小的改革,准备冒一点风险”。胡耀邦一边点头一边说:“好,很好!”1985年4月22日晚,蛇口工业区进行了民主选举和罢免干部的试验。包括袁庚在内的15位候选人,谁能进入第二届管委会?既要竞选,还要回答选民的问题,一切以选票说了算。1992年12月,袁庚退休。原定1993年蛇口工业区第三届董事会民主选举无疾而终,蛇口的政改就此画上句号。袁庚主持蛇口工作14年,靠着政改与经改的“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蛇口干部既敢闯、敢试、敢冒,还基本做到无贪官。
新常态要求广大干部争当“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涌现出更多的敢为天下先的袁庚式闯将。这么多年来,不作为、慢作为、缓作为成为一些地方和单位的普遍现象。习总书记呼唤争做“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就是希望广大干部在改革与反改革的两军对垒成胶着状态的当前,在进与退的关口,要敢为天下先,努力推进改革。行百里者半九十,改革愈接近成功将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加倍努力。作为基本国策的改革开放,到现在还不到40年,行程远未到一半。必须倍加珍惜改革开放的路线方针,倍加珍惜改革开放的理论实践,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着力强化敢于担当、攻坚克难的用人导向,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用起来,激励干部勇挑重担”。(2015年5月5日习近平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二次会议上的讲话)袁庚敢为人先,勇挑重担,既敢大胆先干,也敢大胆先喊,在举国都是计划经济思维的1981年,响亮地喊出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最强音。尽管当时被人讥讽为“既要钱又要命”的资本主义口号,但历史却将之作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的时代名言留了下来。
新常态要求广大干部争当“全面深化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涌现出更多的勇于负责敢于担当的袁庚式闯将。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明确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遗憾的是,自上世纪80年代末起,像袁庚式的既勇于经济负责,更敢于政治担当的干部已越来越少,社会上,干部越来越脱离群众;经济上,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政治上,权力腐败越演越烈;文化上,优秀传统越来越被边缘化。相当多的干部越来越忘记向人民群众负责;越来越热衷于高投入下的高增长,而忽略追求GDP挂帅的严重后果。在此严峻形势下,习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就是对这种“一手硬,一手软”现象的强力纠偏。作为战略目标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是要解决两极分化;作为战略动力的全面深化改革,重点是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作为战略纲领的全面依法治国,重点是要落实依宪治国;作为战略关键的全面从严治党,重点是要突出制度治党的严密性。99岁的袁庚老人走了,但他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成功探索出可以借鉴的“蛇口模式”,以及“向前走,莫回头”的精神遗产。
新常态要求广大干部争当推进改革的“促进派和实干家”,涌现出更多的不计个人名利的袁庚式闯将。我们在充分肯定30多年的改革开放的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既是对这些年成绩充分肯定,也是对这些年问题的认真纠偏。“四个全面”之所以在推进中遇到阻力,是因为不少地方都停留于开会动员学习讨论。不少干部即使愿意继续改革,也只是停留于经济体制改革。谈经济领域的改革,他们头头是道;谈全面改革,他们却不得要领。而当年袁庚以年过花甲之龄,以副部级之高位,以不怕再次进秦城监狱的决心,自愿去这个面积仅2.14平方公里,人口不足千人的小镇,亲临改革一线,担任蛇口工业区的总指挥。他一手抓经改,强调“用经济手段去管理经济”;一手抓政改,主张干部应该能上能下,能官能民……正是有这种不计个人名利,却心忧党国命运的胸襟,才有“杀出一条血路”的改革气魄,才有这弹丸之地成为“一根注入外来经济因素对传统经济体制进行改革的宝贵试管”,才有“四分钱惊动中南海”的传奇改革故事。在1979年到1984年的几年中,蛇口创造了“24项全国第一”,而这些“第一”也多数沉淀为当下中国市场经济的常态。
35年前,邓小平在《党和国家领导制度的改革》一文中深刻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如不认真改革,就很难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迫切需要,我们就要严重地脱离广大群众。”“只有对这些弊端进行有计划、有步骤而又坚决彻底的改革,人民才会信任我们的领导,才会信任党和社会主义,我们的事业才有无限的希望”。可以作这样的设想,如果在选人用人体制方面,借用“供给侧改革”的新概念,我们不是用“相马”式的需求侧——来扩大后备干部队伍,不是用年轻化的一刀切来取舍干部;而是用“赛马”式的供给侧——多建高质量的“赛马场”,多增高水平的“赛马活动”,加大对袁庚式改革闯将的发现、培养、提拔、使用力度,我们在全国范围内一旦涌现出1/10的袁庚式的改革闯将,何愁经改政改不能同步,何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路不能走出,何愁两个一百年目标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