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袋料种植失败的原因和克服办法
2016-03-27新县原种场胡臣学黄本良
新县原种场 胡臣学 黄本良
食用菌袋料种植失败的原因和克服办法
新县原种场胡臣学黄本良
食用菌因生产周期短,种植规模不限,生产设施要求不高,投资少,见效快而深受种植户青睐。一些种植户已由作坊式种植发展为规模化生产甚至工厂化生产。然而,生产规模发展的同时,一些困扰种植户的技术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有的还给种植户造成了相当大的损失。常见的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菌种问题
(一)部分种植户使用菌种不当
种植户对菌种特性了解不全,接种时机把握不好,安排的发菌期和出菇期与当地气候不适宜,事倍功半;有些还引发杂菌感染烧菌烂菇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导致种植失败。克服办法是:春季至夏初接种一般选用高温或广温型品种,夏末至秋季选用低温型品种。隆冬至早春和盛夏季节最好不要接种。
(二)菌种带病或老化
有的制种户灭菌设备简易,灭菌不彻底,生产出的菌种外表看不出杂菌,其实只是被优势菌种覆盖了;有的制种时培养料配方比例不当,造成菌丝生长不旺或老化。防范办法是找规模较大的制种企业、科研院所或其所委托的正规制种基地购买,降低风险。
二、发菌期烧菌
菌丝在40℃以上2h即可全部死光,烧菌情况最常见。
(一)原因
1.接种时气温偏高。
2.接种后头7天内观察少,加上发菌环境通风不良,导致烧菌。
(二)防范办法
1.避开高温季节接种。
2.选择通风条件好的发菌环境。
3.经常检查袋温。通常情况下,接种后头7天菌丝生长快,产生热量大,易烧菌。多层堆放菌袋的更要经常检查袋温,感觉暖手就应该改堆放为直立排放。一些采用打孔接种模式的,从灭菌、接种至发菌初期通常都是套双袋,这种工艺生产的菌袋在菌丝封孔退去外袋后菌丝会迅速生长,大量生热,使菌袋快速升温,且易被忽视,此时稍不注意就会前功尽弃。所以,去除外袋后一定要单层上架摆放或双排“井”字叠放。
三、急于求成
一些种植户在生产前缺乏理论学习,对菌类各生长时期的典型特征缺乏直观的认识,对各时期的技术要领掌握不好,仅凭别人传授的一些操作经验就盲目上马。殊不知生长过程中的时间仅仅是参考量。菌类的生长有其自身的规律,上一个生长阶段没完成,不会正常进入下一阶段。通常为接种到满丝,然后是转色吐水,之后才会在合适的温、光、湿度条件下出菇成型。有些种植户在菌丝尚未合拢时就急于进行催菇管理,结果可想而知。还有些菌类后期出菇需要在土畦或拱棚内培养,有人在还未满丝时就将其埋入畦中,结果只能失败。
四、过分强调出菇环境
我们现在栽培的菌类大都是从野生菌驯化选育而来,它们和它们的上几代都不是生存在“高大上”的环境里,以人类或动物的生活环境来参照出菇环境显然是错误的。通常菌菇生长要求一定的温度区间、较高的湿度和较大的温差条件。对温度和温差的观测控制并非难事,较难把握的是湿度。有的种植户一味追求出菇场地的规范平整,追求“高大上”,其结果是空间大,湿度极难把握,稍不注意就造成过干过湿,导致菇子生长缓慢、菇品差,或者烂菇。比较简便实用而又容易直观判断的做法是在农田或房边屋外搭一人高拱棚,铲除杂草杂物,平整地面,撒一层生石灰,备好薄膜和遮阳网,利用地湿。日晒夜露即可让地下潮气蒸腾到空中,达到或接近湿度要求。保持地面湿润、棚膜上结满雾珠,菇子就可正常发育,干燥时适当在地面洒水或对空喷雾即可。若雾珠流淌,则应适当掀膜通风。
五、对被感染菌袋和生产废料的处理不当
有些种植户在培菌过程中,发现被杂菌感染的菌袋不是及时挑出搬离养菌场,而是顺手丢弃在某个角落,任其生长发展;产菇后的废料随手堆放在产区周围,下次生产前对场地又不彻底消毒,久而久之,养菌出菇区充斥着各种杂菌;各生产环节的用具和场所没作软化处理,动辄菌袋被扎破感染。正确的做法是将被感染的菌袋分别处理。感染面积小的,用注射器局部注射医用酒精或其他消毒灭菌剂,并作表面清洗后贴透明胶带封堵破口继续培养;感染面积大无培养价值的应及时搬离养菌场所,到远离培养区的向阳背风处拆袋摊料晒干,收集,进入下次灭菌培养。出完菇的废料应及时运到田间地头,轧碎拌土堆沤肥料,作有机肥使用,而不是丢弃在养菌出菇场地周围滋生杂菌。
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情况是种植户在用生料培养过程中,对生料的发酵技术掌握不好。表现在发酵时频繁翻动,没有达到发酵灭菌的目的,导致杂菌消灭不彻底,与培养菌争养分。生料发酵必须有足够的时间才会产生高温,并维持足够长的时间才能起到灭菌作用。正确的做法是料堆发酵4~5d后,手探料堆深处温度热到近乎烫手,说明已达到或超过50℃,同时,料上有少量白色放线菌丝,此时正需翻堆。反复进行3~5次翻堆后,杂菌也就自然死亡了。生料尽可能不用当年新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