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县退耕还林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2016-03-27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渑池县分校王保民郭仁永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渑池县分校 王保民 郭仁永
渑池县退耕还林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的实践与探索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渑池县分校 王保民 郭仁永
河南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河南省农业干部学校主办
河南省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
一、渑池县退耕还林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的做法和特点
(一)明确一个培训主体。渑池县退耕还林失地农民技能培训由渑池县农广校负责实施,具体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
(二)落实一套培训方案。为了达到工作有方案,培训有计划,形式有特色,宣传有效果,针对培训村产业特点及农民的参训需求,认真组织调研。首先由乡镇农办培训村委,协调进村入户了解当地产业发展需求,走访农户进行典型调查,摸清培训需求。其次围绕特色经济产业,确定培训任务、培训内容、培训方式,建立“有目标、有计划、有措施、有考评、有效果”的退耕还林失地农民农业实用技术培训责任管理机制。
(三)落实两支师资队伍。在确定培训需求的情况下,抓好两个方面工作来确保培训师资的及时到位。一方面,结合农民对较高层次知识的需求,聘请农业院校专家、教授进行授课;另一方面,精心挑选一批长期从事农业教育培训和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有较强责任心和丰富实践经验的涉农部门业务骨干,以及当地一些土专家,种植、养殖产业上的成功人士,统一组织专职、兼职的教师队伍,加强对授课教师的规范管理。实行班主任负责制,制定各种培训专业的考核方案和考评办法,对农民进行面授、实践、田间课堂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从而保证培训质量。
(四)落实一套培训教材。针对培训需求,购置培训教材,制作培训课件,内容包括高效栽培新技术、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循环生态农业、现代农业设施与机械化生产等。
(五)完善培训体系。渑池县农广校负责统筹,乡镇农办和培训村协助确定培训目标、培训内容、培训场次、培训对象、培训时间和培训方式。一般由培训村支部书记任培训村的班主任,负责落实培训学员,采取县、乡、村三级相结合,建立了以农广校为培训主攻手、乡农办为一传手、培训村为二传手的“三位一体”农民培训体系。
(六)创新培训方式。以“送技术、送信息、送物资补贴”的方式,分时效、分层次、分阶段采取了“三结合”,即进村培训与田间课堂相结合,理论授课与现场观摩指导相结合,系统培训与农时季节相结合。创新了培训方式,突出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实现了培训与农民需求相结合。“互动式”“参与式”的培训方式,使农民学了就会,学了能用,方便农民学习。
(七)创新培训手段。利用渑池县农广校农民培训主阵地的优势和资源平台,充分发挥渑池县农广校远程教育和流动课堂优势,充分发挥其教学特长来提高其培训能力,同时兼顾送教学下乡、跟踪服务与开办田间课堂,既解决了农民的季节性生产需求,又培养了农民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成效突出,达到了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的目的
(一)2009年以来,渑池县农广校共计培训退耕还林失地农民12 204人,培训内容涉及小麦、玉米、谷子、朝天椒、花椒、核桃、桃、梨、杏、柿子、樱桃、葡萄、金银花、枸杞、蔬菜、中药材、食用菌、烟叶、养羊、养牛、养猪等内容。
(二)通过培训,渑池县的退耕还林失地农民掌握了高效的农业实用技术,先进的农业设施得到了应用,高效优质技术得到了推广,高效种植模式得到了普及。通过培训,渑池县退耕还林区实用技术到户、到田率达到95%,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科技的普及。渑池县段村乡段村的柿子种植户王亨星2012年柿树园发生了柿叶软化病,王亨星通过参加县农广校举办的柿子种植技术培训,经培训教师现场指导,科学制定防治措施,通过和其他柿园统防统治,第2年,王亨星家的柿园挂果率达80%,收入增加了3万元。
(三)通过培训,参训的农民掌握了先进的农业实用技术,增强了农民发展农业生产,依靠科技致富的信心,培养了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也增强了农民依靠科技兴农的责任意识。渑池县仁村乡北坻坞村的核桃种植户杨向冬,通过参加2013年的核桃高产栽培技术培训,他家的核桃园当年产量增加了20%,收入增加了4万元。
三、对策及建议
渑池县退耕还林失地农民技能培训工作,让退耕还林失地农民尝到了甜头,渑池县农广校的培训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已成为渑池县农民科技教育培训的主力军。但是渑池县农广校专职教师偏少,教学经费不足,一直制约着农广校的发展。建议政府相关部门,还要认真调研,出台相关政策支持。
(一)渑池县农广校要不断创新培训方式,大胆实施送教学下乡,大力开办田间课堂,结合农业部正在实施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农村中职教育,对退耕还林失地农民进行全方位培训,扎实培育一批“知政策、守法侓、讲诚信、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使他们尽快实现身份的转变,成为新型职业农民。
(二)要抓紧制定退耕还林失地农民职业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使退耕还林失地农民享受终身职业教育培训,形成退耕还林失地农民教育培训的长效机制,帮助退耕还林失地农民积极发展支柱型特色经济产业,依靠特色经济产业走上富裕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