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与保护利用

2016-03-27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张锴

河南农业 2016年12期
关键词:文化遗产景观利用

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 张锴

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认知与保护利用

河南省农业科学技术展览馆 张锴

2002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将其定义为“农村与所处环境长期协同进化和动态适应下所形成的独特的土地利用系统和农业景观。这种系统和景观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而且可以满足当地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需要,有利于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在我国学者中,李文华认为:“农业文化遗产除一般意义上的农业文化和技术知识外,还包括历史悠久、结构合理的传统农业景观和农业生产系统”。

目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部分世界知名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有:菲律宾安第斯山脉“稻米梯田”,荷兰金德代客-埃尔斯豪特风车系统,法国圣艾米利昂葡萄园和卢瓦河谷,古巴咖啡种植园考古景观,德国莱茵河中部河谷等。这些并不属于人们对“遗产”传统认识中的历史建筑、历史城市、传统村落等,但却具有明显的、突出的文化价值,反映了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方向。我国比较知名的农业文化遗产项目有:江西万年的稻作文化,浙江和贵州等地的稻鱼共生系统,广西龙胜梯田,安徽西地合宏村古村落等。

一、农业文化遗产的特点

(一)形成过程反映时代发展

在人类社会实现工业化之前,农业除向人类提供食品外,还承担有众多社会功能,如农村景观、农民生存与就业等,并蕴育和形成了发达的农耕文化和农业文明;人类进入工业社会后,农业功能趋向单一,农业文化逐渐衰落和流失;但在后工业时代,农业又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观光农业、生态农业等农业领域的新兴产业不断兴起,为农业功能拓展了崭新空间,也使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大大凸显。

(二)遗存条件相对比较脆弱

农业文化遗产本身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很多物种处于濒临灭绝的境地;农业文化遗产又大多分布于偏远落后地区,当地生态脆弱性相对较高;农业文化遗产的利用,特别是以旅游为主要形式的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开发,会强烈地干扰到农业文化遗产本身依存的基本环境,管理工作稍有不善,就会对农业文化遗产本身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

(三)文化潜质伴随文化敏感

我国农业文化遗产大多分布于少数民族聚居区,如贵州稻鱼共生系统位于黔东南侗族自治州,哈尼梯田位于云南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而外国的一些农业文化遗产,也都是由少数民族,甚至是处于殖民状态下的农民创造的。这些地区具有强烈的文化和政治敏感性,一旦开发活动不当就会引起强烈的社会文化冲突。

二、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

(一)传统动植物品种保护与利用

传统动植物品种经长期培育形成,但在现代生产过程中,因其种养麻烦、产业化困难、食品功能弱化、产量偏低等原因被淡化、淘汰。但这些物种因具有独特的基因资源,本身就有重要的保护必要性。同时为了维护生态多样性,保持当地生态平衡,也需要对其进行保护与利用。

(二)传统农艺保护与利用

以石油能源、大型机械和化工产品装备起来的现代农业,给人们带来高效农产品的同时也严重破坏农业生态。而传统农业技术依靠生物自身的理化作用提供安全的农产品,注重农业系统的自我调控和自我生产,不会对环境造成破坏。而传统农业物质循环与能量利用效率高于现代农业,这对于我们构建多功能现代农业系统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三)传统民俗保护与利用

农业民俗产生于基层农业生产过程及各类社庆活动中,包括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农事信仰与祭祀等,也包括农业生产技术与经验,其中很多都对现代农业发展具有重要启示和借鉴意义。传统民俗作为一种具有非常意义的社会活动,长期以来在协调农业社会人际关系,服务于乡村和谐繁荣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时对维护当地农业生态平衡,促进生态保护活动的开展意义重大。如藏传佛教“十善法”对藏区生态保护就十分有利。

(四)农业影响保护与利用

农业景观是构成农业文化遗产的主体要素,在旅游为主要开发形式的大背景下,农业景观是农业文化遗产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农业文化遗产核心价值所在。国内外知名的农业文化遗产无不是以自具特色的农业景观而闻名瑕迩。

三、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

(一)突出政府职能

从长远来看,农业文化遗产作为一个公共产品,在市场经济中相对弱势,如果单纯依靠市场行为,农业文化遗产很快就会消失,因此政府有责任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进行妥善保护。在当前的经济条件下,农业文化遗产耕作区农民为维持当地农业生产方式,需要付出高额的成本,这些成本理应由整个社会来消化,因此需要得到额外的支持和帮助,而这些又需要政府间的协调;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取决于当前的农业政策导向,如果农业依然以温饱为功能目标,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就会单一,其价值开发与应用就会大大缩水,相应遗产终将成为整个社会的遗憾。而农业文化遗产功能的拓展,需要政府的合理界定与引导。

(二)正确把握原则

农业文化遗产是我国文化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不可再生资源,同时又是当地农业生产与生态保护的重要地区,肩负生产、生态、文化功能。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必须坚持“以保护为中心,以发展为手段”的原则,实施动态保护,通过遗产保护与利用促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从而为遗产保护本身创造更加有利的经济社会环境。

(三)加强机制建设。多方参与机制是国际社会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管理中长期形成的宝贵经验,这种做法有利于开展有效的监督,防止工作中盲目决策与寻租问题发生;同时也能更好地协调农业生产、生态保护、景观管理、开发利用等方面的关系,提高当地自身发展能力。

猜你喜欢

文化遗产景观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景观别墅
与文化遗产相遇
火山塑造景观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沙子的景观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