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2016-03-27社旗县农业局陈冬来
社旗县农业局 陈冬来
落实发展新理念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社旗县农业局 陈冬来
近年来,社旗县农业工作主动适应新常态,抢抓发展新机遇,战胜了频繁发生的自然灾害,经受了复杂形势的严峻考验,圆满完成了“十二五”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实现了粮食连年丰收、农民大幅增收、农业发展持续向好的显著业绩。
一、主要工作成绩
(一)粮食生产再跨新台阶
社旗县累计完成高标准粮田建设面积2.98万hm2,已完成整体规划的64.7%,以此支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高标准粮田建成区粮食单产超出区外15%以上,连年被授予“全市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
(二)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新发展
立足特色优势,锁定特色品种,唱响优势农业品牌,提升产业效益。粮食、油料、蔬菜等特色传统优势产业巩固发展,都市农业、循环农业、设施农业、园区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快速发展。
(三)深化农村改革取得新突破
社旗县累计发展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1 364家,其中省级农民专业示范社2家,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农民专业示范社32家,市级家庭农场10家,市级龙头企业25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600余人。全县开展的规范化土地托管服务面积达到1.53万hm2,占全县耕地面积的17.7%。
(四)农业科技创新推广再获新成果
种子工程、测土配方施肥、高产创建和“千人包千村”活动有序实施。粮食作物优质率达到85%,配方施肥面积覆盖率100%,良种良法推广面积覆盖率100%,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27.7%。
(五)农业标准化生产再创新佳绩
社旗县制定地方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体系3个,全县“三品一标”认定数量累计达到31个,产地认证面积4.17万hm2。进入2016年以来实现农产品进京总量13 518t,销售额8 960万元,认证示范区创建16个。全县农药残留检测合格率100%。
(六)惠农行动再迈新步伐
全面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强化农民负担监管。集中开展农资市场整治行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有序开展。
二、存在问题
(一)从农业实践看,一是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制约呈增强态势。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尚处于薄弱,耕地地力水平较低。劳动力老弱化、兼业化、低质化、妇女化趋势加剧。农村实用人才比重尚低。二是现有生产经营方式对农业生产的制约作用呈强化态势。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仍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形式。龙头企业存在个体差异,大部分发展规模不大、科技创新能力不高、带动能力不强的问题。社会化服务组织规模小,服务方式及水平跟不上现代农业发展需求。三是农业比较效益偏低的矛盾呈突出态势。农资价格上行压力加大,生产用工成本上升的趋势难以改变,而农产品价格的提高又受诸多因素制约,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偏低的问题日益突出。
(二)从发展形势看,一是农产品价格下滑连锁效应逐步显现。目前,国际农产品价格下跌的趋势仍然非常明显,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的逐步下行调整成为常态。二是农产品生产成本上升制约农业发展。农产品成本快速上涨,对农业发展的制约越来越显著,一定程度上制约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加之价格、质量的冲击,农产品进口会不断增加,对农业造成的冲击难以避免。
三、对策建议
(一)着力四个改革
1.要进一步加快农业发展方式改革,在发展思路、技术体系、政策支持、资源配置等方面进行重大调整。
2.要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特别是面对粮食价格下滑、国外粮食入市、国粮入库难的严峻形势,迫切需要提升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增强农业竞争力。
3.要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特别是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等,迫切需要攻坚克难,深化改革,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4.要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改革,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因此,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拿出应对复杂局面的有效举措和实际行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加快社旗县现代农业发展进程,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强基固本,加油助力。
(二)实施七大工程
1.实施高标准粮田建设工程。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农业工作的重中之重,以高标准粮田建设为抓手,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藏粮于地;强化科技支撑,实现藏粮于技;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实现藏粮于民。
2.实施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优化农业结构,发展优势农业,构建农业产业化集群,发展特色产业,推广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农企对接,搞活农产品流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3.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依托美丽乡村、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游观光、养生养老、垂钓采摘、乡村工艺等,建设一批具有复合功能的都市生态农业园区。
4.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着力落实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最严格的监管,重点要做好源头控制,落实例行监测制度,加快质量检测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5.实施农业生态保护工程。扎实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化行动,做好土壤污染普查和防治,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动态监测预警和治理的常态化、规范化。推广秸秆还田,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发展有机肥、秸秆饲料、食用菌生产、建筑板材、秸秆沼气等。
6.实施农业服务提升工程。强化农技推广服务,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完善市场监测预警,推进农业综合执法。深化农村土地制度、农业经营体系、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7.实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工程。在坚持开放招商“引进来”的同时,引导鼓励本土农产品“走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