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泄室“橡皮人”是否应该出现在中学校园
2016-03-27张建人
王 雪,张建人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教育教学研究】
宣泄室“橡皮人”是否应该出现在中学校园
王 雪,张建人
(湖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学院,长沙 410081)
心理宣泄室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隐蔽的环境来抒发负面情绪。心理宣泄室设有“橡皮人”供人们击打宣泄。目前,已有多所中学设有宣泄室。然而,正处于身心成长关键期的中学生,这种通过暴力对“橡皮人”宣泄的手段来处理情绪的方式受到很多学者的反对。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德针对暴力宣泄是否有助于缓解冲动情绪做了一项实验,实验结果并不支持暴力宣泄有助于缓解冲动情绪与心理压力。中学教育工作者应该从有助于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角度出发帮助学生解决情绪问题及心理压力。
心理宣泄室;暴力宣泄;中学生
近年来,我国多所中学校园开设了心理咨询室,同时配有心理宣泄室,这反映了国家对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辛自强与张梅对1992年到2005年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横断历史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在缓慢增加,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呈缓慢下降趋势[1]。方拴锋等人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南宁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做了调查分析,其结果显示有明显心理问题的人数占14.5%[2]。何健等人用中国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MMHI-60)对河南省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也做了调查分析,其研究结果显示该省中学生心理问题检出率为45.7%[3]。姜莹等人岁北京市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状况做了调查研究,其结果显示31.3%的中学生存在轻度心理问题,7%存在中度心理问题[4]。上述调查研究可以看出,普遍地区的中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这也不难解释心理咨询室的广泛出现了。中学心理咨询室普遍设有的宣泄室,为学生情绪及压力的发泄提供了场所,旨在改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然而,宣泄室是否从根本缓解了情绪及心理压力?是否起到了设置心理宣泄室的最初目的?宣泄之后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益吗?如果心理宣泄室不并能解决上述问题,这将对中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很大的危害,并无意推动了中学生的暴力攻击行为倾向。
一、心理宣泄室的来源与引入
心理宣泄室最早是由日本松下公司为了使员工更好地投入工作而开设的。员工们可以对里面的橡皮人拳打脚踢,发泄自己的不满情绪。2003年前后,心理宣泄室陆续进入我国一些一线城市。2004年,成都某中学设置了心理宣泄室,此后,陆续有其他省市的中小学也设置了宣泄室。心理宣泄室的面积通常为10m2~30m2,大小不等,里面通常设有涂鸦墙以供学生在上面随意涂写,设有橡皮人以供学生对其拳打脚踢。学生们可以将自己封闭在狭小的空间内,将产生不良情绪的源头宣泄到不能反抗的橡皮人身上。可以说,这既满足了自己运用暴力攻击手段以缓解压抑情绪的目的,也不至因隐藏的攻击动机为他人所发现,从而维护了在老师同学面前的良好形象。然而,通过对橡皮人进行宣泄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吗,这一问题备受争议。
二、宣泄理论以及宣泄室的作用
宣泄是个体将过去由于所受到的心理创伤引起的不良情绪发泄出来,以达到缓解和消除冲动情绪的目的。合理的宣泄对个体的身心健康都大有益处。早在20世纪,弗洛伊德在对他的病人进行精神治疗时,发现病人将其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压抑的欲望说出来之后,病人的病情得到了好转。心理宣泄室是基于心理宣泄理论而创建的,宣泄理论由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他认为,人的需要、动机、本能、行为等受到挫折后会产生消极情绪,给人造成心理压力,如果不能及时排解,心理压力就会转化为行为的反向动力,使人出现反常行为,如侵犯与攻击他人。该理论间接阐述了攻击行为发生的原因以及心理宣泄室的作用机制。个体的消极情绪不能及时排解,产生心理压力,使个体有了攻击他人的动机,推动个体做出攻击行为。中学生的课业负担重,心理压力很大,再加上他们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情绪非常容易波动,当情绪不能压抑,又意识到自己不能在教室或者其他公共场宣泄出来时,心理宣泄室内的橡皮人或者宣泄墙壁就起到了很有效的隐蔽作用。
三、暴力宣泄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心理宣泄室的作用机制之一便是暴力宣泄。暴力宣泄在心理学中称之为“替代性攻击”(displaced aggression),是指个体受挫折后,因无法直接对挫折来源(人或事物)发泄其情绪,转而以另一不相干的对象为替代者对其进行攻击的情形[5]。心理宣泄室之所以受到很多学者反对的最主要的原因便是通过暴力宣泄的途径进行情绪管理,行为上体现为暴力攻击行为。青少年的攻击行为受到外部环境因素与内部心理因素影响。有研究表明居住地社会风气越差,青少年攻击倾向越强[6]。不仅如此,家庭环境也对青少年的攻击行为也有很大影响。国外学者Stevens发现在学校经常欺负同学的那些孩子,他们的家庭特点体现为亲子交流比较少,冲突比较多,而且父母较多使用身体暴力[7]。也有学者发现个性特征与攻击之间存在关系。庹安写等人发现在心理问题倾向方面,攻击类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冲动倾向、学习和师生关系紧张等问题[8]。不仅如此,心理学研究表明,70%的少年暴力犯罪在儿童期就被认定为有攻击行为[9]。可以看出,攻击行为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中学心理宣泄室的出现,无形中主动为学生提供了攻击的场所,尽管攻击形式上表现为替代性攻击,在一定程度上也避免了正面攻击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然而这种替代性攻击从学生长远的身心健康的角度来看,却是很不利的。
支持暴力宣泄疗法的人们认为,通过对物品的击打可以很大程度上缓解冲动情绪以及压力感,这也是宣泄理论所支持的。然而,美国心理学家布莱德?布什曼做了一项实验,实验结果并不支持暴力宣泄可以缓解愤怒情绪以及压力感。在实验中,所有被试首先被诱导产生愤怒情绪,之后又分成三组。一组被试要求一边想着他们愤怒的人一边击打沙袋以发泄愤怒,一组要求在击打沙袋的时候认为这是在减肥,另一组不要求击打沙袋。实验结果表明用沙袋来发泄愤怒的被试在之后表现出来的攻击性与愤怒感最强,那些想着用来减肥击打沙袋的被试尽管愤怒感比前一组弱一些,然而攻击性却没有降低。没有击打沙袋的被试表现出来的愤怒感与攻击性最弱。这个实验说明个体在体验到愤怒感或者感受到压力时,如果通过暴力攻击来解决,反而更加激发了他的愤怒感,并没有卸掉精神包袱。
同样,中学生在宣泄室击打橡皮人的暴力行为,很有可能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情绪问题,虽然表面上可能会感觉情绪得到了宣泄,然而当需要再次面对引起负面情绪的实质问题时,很可能再次激发当时的愤怒感,促使其作出更激烈的暴力攻击行为。这种暴力宣泄对青少年产生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小觑的。首先,容易使青少年产生暴力宣泄依赖。中学生的认知、情感、价值观等都还处于可塑阶段,如果遇到挫折等压力事件时,就选择到宣泄室对橡胶人进行暴力攻打,很有可能会使其产生依赖。运用行为主义学说可以来解释,挫折(刺激)与暴力攻击(行为)之间形成了很强的联结,这种联结关系会强化其在受挫的情境下产生攻击行为。同时也会强化个体的攻击体验,使其更容易产生攻击行为。如果同学之间发生矛盾的场所是在私密或个人空间内,很可能就会直接对引起其愤怒情绪的个体实施暴力攻击,或者选择攻击个体自己,其结果都是不堪设想的。其次,根据挫折侵犯理论,个体侵犯很有可能与受到挫折有关系。然而,在中学生对橡胶人发泄之后,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而仅仅是针对挫折引起的生理情绪进行应对,这无益于问题的真正解决,只是给中学生提供当时情况下“出气”的管道。暴力宣泄无助于培养中学生处理消极情绪,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无助于建立友好的同学关系。如果中学生在学校不能选择积极的方式面对困难,这对其心理健康以及健康的人际关系都会有阻碍。除此之外,暴力宣泄这种替代式攻击还可能会引发学生之间的效仿。中学生由于对暴力宣泄的认识不足,可能会误导其他同学也来跟从自己的行为,这就无意间起到了宣传的作用,不仅营造了一种更加不和谐的校园风气,而且对中学生问题解决策略产生了错误的引导。
四、结论
上述不良影响都说明了暴力宣泄对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是非常不利的,只有采用合理的宣泄方式才会实现宣泄的根本目的,即维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否则只会起到反作用,因此应该鼓励并帮助中学生采用合理的情绪处理方式,并积极预防消极情绪的产生。
(1)学校应当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学生对情绪管理的正确认知,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处理消极情绪及压力的方案。例如运动、哭泣、歌唱等等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情绪紧张度,舒缓压力。
(2)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包括心理老师,都应当对学生的学业情况、情绪变化有着敏锐的察觉,对学生保持积极关注,因材施教,建立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处理消极情绪的途径,将自己的问题向老师咨询,取得老师的适当的建议,不仅强化了师生之间的信任关系,更使中学生的情绪发展以及认知发展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3)各科老师应当积极组织适宜的课外实践课程,不仅巩固学生对学科知识的认识,更帮助中学生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加深同学之间的友谊,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冲突的发生。
(4)学校与家长应该建立稳定的家校关系。家长与学校都应该认识到任何一方对青少年的教育都是有局限的,但任何一方的作用又都是不可或缺的,唯有家长与学校联合起来,互相配合,积极沟通,才会使中学生的身心更加健康。
[1] 辛自强,张梅.1992年以来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变迁:一项横断历史研究[J].心理学报,2009,41(1):69-78.
[2] 方拴锋,经承学,王琳琳.南宁市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8,16(5):565-567.
[3] 何健,张丁,孙经,等.河南省中学生心理健康现况分析[J].中国学校卫生,2013,34(3):310-312.
[4] 姜莹,游川,丁辉.北京市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2008(24):3374-3376.
[5] 黄希庭.人格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2.
[6] 史俊霞,余毅震.青少年攻击行为社会心理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0):893-895.
[7] STEVENS V,BOURDEAUDHUIJ I D,OOST P V.Relationship of the Family Environment to Children’s Involvement in Bully/Victim Problems at School[J].Journal of Youth & Adolescence,2002,31(6):419-428(10).
[8] 庹安写,邓冰,郭方珍.中学生攻击行为与个性特点、心理问题倾向的研究[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6):598-601.
[9] 王恩慧.“心理宣泄室”对青少年“攻击性行为”的矫治[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7):914-916.
(责任编辑张佑法)
王雪(1989—),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心理咨询与治疗;张建人(1962—),男,副教授,研究方向:临床与应用心理学。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50
王雪,张建人.宣泄室“橡皮人”是否应该出现在中学校园[J].重庆与世界,2016(12):154-156.
B849
A
1007-7111(2016)12-015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