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2016-03-27郭毅
郭 毅
( 重庆邮电大学 国际学院,重庆 400067)
【教育教学研究】
《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
郭 毅
( 重庆邮电大学 国际学院,重庆 400067)
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第一,以语用功能为纲,把一个个相对割裂的语境统一到不同的宏、微观交际功能系统下,并重视语用功能知识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语用功能能力,建立一个基本的汉语功能体系。第二,废止综合+小四门模式,改用“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来设计编排教材。第三,教材内容应增加关于微信、淘宝、支付宝等社交媒体和网络生活方式的内容;增加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或者节日内容;语料选取应更贴近留学生真实生活,对话设计应是大多数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会碰到的场景。
对外汉语;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材;语用功能能力;综合+小四门模式
据美国全美比较国际教育学会(CIES)2015年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超过法国,成为继美国和英国之后的世界第三大留学生输入国,占全球留学生份额的8%。截至2014年底,来华留学生人数达377 054人[1]。快速增长的留学生数量使对外汉语教学持续升温,同时也给留学生汉语教学带来各种问题。可以这么说,当前留学生汉语教学中的问题就是迅猛增长的留学生入境人口和无法与之相匹配的教学体系之间的矛盾。口语课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直接关系到普通高校来华留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学生口语好,则能顺利迅速地融合到中国的学习生活中来,为他们进一步学习专业或者运用这门语言寻找工作都有非常大的帮助。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就要学以致用。而要上好对外汉语口语课,拥有一部好的口语教材非常关键也非常难得,不然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一部好的对外汉语教材不仅应包含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趣味性和系统性”等基本特征[2],同时应重视教材编写的语用功能能力的系统培养。本文就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这本教材为例分析当前对外汉语口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下一步教材改革的方向。
《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是由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该系列教材2012年2月出了第2版,在全国普通高校的使用率较高。作为一本出版多次的汉语口语书,这本教材有很多优点,诸如实用性、针对性和趣味性等,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第一,该教材的编写顺序和语料选择具有较大的随意性,没有在一种统一的教材编写理念下来统筹选择安排教材内容。另外,同一种语言功能的习得分散在多篇语料中,比较零乱。
例如,关于时间表达的练习。上册的第3课“今天星期一”和第9课“今天几月几号”同样是关于日期的表达,应该放在一课来学习、练习才具有统一性和连续性,也便于学生一次性掌握关于日期的表达。教材把“今天星期一,明天星期二;今天9月8号,星期六。明天9月9号,星期日”这样陈述性的语料放在第3课,此时学生的口语能力比较弱,这种陈述性的没有上下文的语料非常不利于教师的讲解和学生的练习。但是如果把这段内容放到第9课,和今天星期几?今天几月几号这样的问句对照起来讲解和练习,就相对更科学一些,练习也更有针对性。
再比如关于“询问”这类交际能力的习得,《发展汉语·初级口语》上册一共有9篇课文涉及到这个话题,分别分布在从第5课、第7课、第8课、第11课、第13课、第16课、第22课和最后一课第23课中,几乎横跨一学期的课程。这样把一个话题分散在多篇课文中,没有统一的规划和安排,弊端颇多。“在初级口语教材中,同一种微观交际功能,涉及的表达法众多,而且零散地分布在各种不同交际情境中。目前口语教材这样只按情境、不考虑微观交际功能的编排法,往往会出现每一种交际情境下,涉及到的微观交际功能知识众多,重点不突出,而同类微观交际功能下的多种表达法又无法集中学习和掌握、相互辨析,导致学生的微观功能能力培养缺失。”[3]口语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对话练习,也即是“口头表达能力”,同时还要培养学生的“口头互动交际能力”和“语用功能能力”。后两者的缺失是我国大部分口语教材都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语用功能能力。“语用功能能力”又分为“宏观交际功能”“互动模式”和“微观交际功能”。所以,在口语教材的编写上应统筹安排这些口语能力的培养和习得。
改革建议:目前的口语教材需要在交际的广度、互动交际模式的种类上进行改进。具体来说:我们建议在口语教材编排时,尝试以语用功能为纲,把一个个相对割裂的语境统一到不同的宏、微观交际功能系统下,并重视语用功能知识的输入,培养学生的语用功能能力,建立一个基本的汉语功能体系。
具体来说:口语教材编写应该按照语用功能能力为纲,以宏观交际能力、互动模式和微观交际功能为目,兼顾口头表达和互动交际能力培养,然后更具不同的目再安排4~5种主要典型、常见场景,并选取真实的交际语料,加强宏微观语用功能能力的培养,使教材的编排具有统一性和一致性,突出交际功能的培养而非简单的听说技能养成,这也符合当前国际上关于外语学习的先进理念[3]。欧洲理事会于2008年制定了关于语言学习、教学、评估的整体指导方针与行动纲领——《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提出“面向行动”的外语教学理念。即“语言教学的价值不再体现为学到某种语言的语法和词汇知识,也不再体现在习得孤立的听说读写语言技能,而是把培养‘多元语言能力’作为提升现代社会公民素质的手段和目标。”[4]。所以,建议《发展汉语·初级口语》下一步改版应该体现这些先进的外语教学理念,提升教材的编排水平。
第二:“综合+小四门”的教学模式导致目前《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和其他教材之间的配合不够密切,教学效果和效率有待提高。
“语言教学的目的不是知识传授,而是能力训练。” “语言教学的目标是使学习者掌握使用目的语交际的技能,语言教学的手段主要是指导学生进行有意义的操练。”[5]按照儿童习得母语的规律,对留学生汉语口语课程的教材的安排应该是要创造各种真实的语言环境,以此让学习者进入到语言环境中,去习得该种语言的使用,而不是简单地讲解词汇和语言用法,简单地进行语言训练。实际上,外语学习更像是一种技能性的学习活动。而基于“综合+小四门”理念下的《发展汉语·初级口语》和综合课、听力课以及读写课之间的配合存在较大问题,而口语课和听力课的区分也很难界定,听和说实际上是不可分割的。听说读写的互相脱节,并不利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和习得。华南大学宗世海在《我国汉语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一文中提出:“‘综合+小四门’模式最好废止。其所依赖的教学模式的教学理念需要检讨;小四门过度分散,重复浪费;综合与小四门之间,以及小四门内部的配合很成问题;该模式教学效率不高。”[6]
目前,《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材体现的教学模式基本上为词汇、课文和练习的顺序教学,而且词汇学习往往成为了教学重心。综合课和口语课教材编排格局相类似。这种教材编排体现的教学方法虽然具有一定的操作性,但不能突出口语课的课型特点。全是对话练习的课文语料编排不能完全覆盖学生日常口语交际情境。导致课堂教学比较枯燥和乏味,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心理。
建议:“‘综合+小四门’模式比起美国的明德模式以及我国1986年以前的综合模式是个大倒退,这种既不科学,又没有效率,还不公平的教学模式最好废止。”建议按照“听说+读写”教学模式来设计编排汉语教材。这种模式符合口语、书面语相对分离,“听说一体”“读写一体”的原理,而且方便排课,方便考核,课程、教材、教师之间的平衡、公平容易得到保证,所以说它是最佳的教学模式[5]。另外,在听说一体教材的编写中,可以考虑教材编写模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增加一些生活场景的视听语料,提升课程的趣味性。
第三,该教材在生活场景和语料选择方面存在不够贴近生活,覆盖面较窄,且文化浸润力度不够等问题。
具体来说,生活场景选择覆盖面不大,且大部分生活场景的选择都是以北京为背景,这对于非北京的初级汉语学习者来说,语料提供的场景现实性不够。另外,诸如现在年轻人的生活方式诸如微信、淘宝、支付宝等信息在口语教材中都未涉及。初级口语上下册都未有专门的课文学习中国传统节日,诸如中秋节、清明节、春节或者端午节等。只是在一两篇语料里简单涉及到了春节和饺子的内容。
口语教材内容的选取应该与时俱进,重视中华文化的嵌入和浸润,同时体现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以帮助度过文化休克期,尽快适应在中国的学习生活,培养他们的汉语交际能力,进而增强他们对中国及中国文化的认同感。语言的学习首先应是对所学语言背后文化的熟悉和了解。只有对所在国、所在地区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有了较多的了解,外国留学生才会较快地度过文化冲击期,较顺利地适应留学生生活,进而激发更进一步学习汉语的激情和信心。汉语口语课更多地承担着提高学生日常生活沟通能力的重任。如何让学生有兴趣学习,学能致用,在用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汉语的信心这是我们教学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首要问题。体现在教材编写上就是口语教材应该贴近留学生的日常生活,所涉及的场景和语料一定是他们生活中真实碰到的,所学的口语技能一定是能活学活用的。
建议:教材内容应增加关于微信、淘宝、支付宝等社交媒体和网络生活方式的内容;增加关于中华传统文化或者节日内容;语料选取应更贴近留学生真实生活,对话设计应是大多数留学生学习和生活中都会碰到的场景。诸如请假、参加社团活动、竞选学习干部等生活场景应该予以涉猎。另外,如果可行,口语教材应该体现地域特色。中国是一个疆域广袤的国家,南方和北方无论是从天气情况到生活方式甚至一些风俗习惯都有很大的不同,口语作为实用性极强的课程,教材内容一定要体现当地特色。所以,在条件成熟的情况下,不同地区应该有体现地域文化和特色的口语教材,以密切贴近学生生活。
当然,发展汉语系列教材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曾经发挥了的巨大的作用,现在也仍然是主要教材之一,它所具有的优点和实用性毋庸置疑,只是距离该系列教材第2版改版的2012年,时间又过去了4年,社会生活和教学理念都在发生变化。所以,根据在教学中的具体使用感受,提出以上意见和改革建议。期望下一次改版的教材能有更新更好的教学理念,语料和语境选择更符合当前中国的社会生活现实,切实帮助留学生学好汉语,用好汉语,进而认同我们的国家和文化。
[1] 2014年度来华留学调查报告[EB/OL].(2016-09-30).http://www.eol.cn/html/lhlx/content.html.
[2] 刘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简论[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
[3] 许静荣.初级汉语口语教材的语用功能能力培养研究[J].海外华文教育,2016(1):49-55.
[4] 岑海兵.论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的语言教育观[J].教育评论,2011(2):165-168.
[5] 宁春岩,宁天舒.试论外语教学的自然法则[J].中国外语,2007,4(2):38-41.
[6] 宗世海.我国汉语教学模式的历史、现状和改革方向[J].2016(1):18-39.
(责任编辑张佑法)
重庆邮电大学国际化教育研究项目“具有重庆文化和地域特色的留学生教育教学研究”(GJJY15-2-22)
郭毅(1975—),女,讲师/编辑,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的文化和地域性特色。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43
郭毅.《发展汉语·初级口语》教材存在的问题及改革方向[J].重庆与世界,2016(12):134-136.
G642
A
1007-7111(2016)12-013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