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于预后的影响分析
2016-03-27王鲁英
●王鲁英
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于预后的影响分析
●王鲁英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于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值法,将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预后指标。结果:护理前,两组MMSE评分、FMA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观察组MMSE评分、FMA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进行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护理工作是,实施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能有效改善预后,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使用。
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预后;影响
随着我国老龄人口的增加,脑卒中这类与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常见老年性疾病相关的病症发病率逐年上升。脑梗死是脑卒中的缺血性症型,该病症起病急,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病程进展极快,在发病后数小时或者一两天内即达高峰,即使经过有效治疗,仍常遗留肢体偏瘫、舌蹇不语等后遗症,患者预后仍不具备生活自理能力,严重影响到老年人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常伴随脑软化等严重并发症,加强临床护理,对于改善其预后生存质量具有积极意义。此次试验旨在分析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于预后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及方法
1.1 基本资料
将2015年6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90例纳入研究,采用随机数值法,将之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两组患者基本资料为:①对照组:男25例,女20例,年龄最大者69岁,最小者44岁,平均年龄为(58.15±5.42)岁;②观察组:男26例,女19例,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43岁,平均年龄为(57.76±5.73)岁。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①经头颅CT及MRI检查确诊,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学术会议上发布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中的脑梗死诊断标准,患者生命体征相对平稳,无严重并发症;②患者均知悉此次试验内容,并签署知情同意书[2]。
(2)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的患者;②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1.3 方法
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护理干预、生活指导、医疗指导等、康复训练等,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指标的改善情况,如有异常及时报知主治医生,采取应对措施。
观察组实施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根据患者的需求,制定标准化的护理流程及操作规范,具体方案如下:①规范化生活指导。护理人员应该依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饮食作息计划,并督促患者按照计划生活,严格控制饮食,限制高脂、高糖事物的摄入,定时吃饭,晚饭(17:30)后尽量不要进食,睡前醒后饮用适量开水,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同时保证充足的休息时间和身心放松的状态;②规范化药物护理管理。降压治疗是脑梗死患者的主要药物治疗内容,严格控制患者服用药物的时间,有利于控压,患者应在早上六点和下午两点准时服药,睡前尽量不要服用大剂量的降压药;③规范化康复训练指导。卧床期进行患侧肢体的被动运动,自主练习翻身、坐立等简单动作,同时按摩刺激患者患侧,指导患者进行写字、绘画、朗读等认知功能训练。离床期可尝试慢慢转移身体重心,进行患侧的手指、肩胛、肘关节、膝关节、腰部等部位的功能训练(比如上肢的伸肌训练、髋的内外收展等)。步行期即可开始开始尝试自主活动,练习穿衣洗漱等生活内容。训练时护理人员在旁指导陪护,合理控制训练时间。
1.4 判定标准
在护理前后,对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进行评价,其中认知功能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价,运动功能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进行评价,二者评分越高说明功能障碍程度越轻[3]。
1.5 统计学分析
选取SPSS1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加以处理,(+S)为计量资料,2组对比采取t进行检验,计数资料采取百分率(%)加以表示,2组对比采取χ2检验,P<0.05表示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认知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MMSE评分为(17.08±2.45)分,观察组MMSE评分为(16.57±3.21)分,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MMSE评分为(19.41±1.42)分,观察组MMSE评分为(22.48±3.25)分,明显高于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2.2 两组运动功能评分对比
护理前,对照组FMA评分为(34.67±6.85)分,观察组FMA评分为(34.92±7.01)分,两组数据无显著性差异(P>0.05);护理后,对照组FMA评分为(55.17±6.39)分,观察组FMA评分为(84.75±4.17)分,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数据对比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临床常见病症,起病急,病程进展极快,致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脑梗死预后遗留的后遗症是该病症最难以解决的一个问题,除了采取高压氧治疗、穴位低频电刺激治疗等方式外,还可以通过护理服务的优化来帮助患者恢复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此次试验中,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实施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护理后,观察组的认知功能评分和运动功能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观察组的护理效果优于对照组。
综上所述:对脑梗死患者实施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其认知功能和运动功能明显改善,因此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及使用。
(作者单位:成武县人民医院 )
[1]党银雪,郭瑾洁.探究急性脑梗塞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效果的影响[J].中国农村卫生,2016,10(20):42-43.
[2]冯媛媛.急性脑梗死临床规范化护理管理对预后的影响[J].中国医药指南,2016,14(11):244.
[3]孟国娟.临床护理路径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愈后的效果分析[J].医院管理论坛,2015,32(05):3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