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
2016-03-27陈炳杏
陈炳杏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 361021)
《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
陈炳杏
(华侨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厦门361021)
摘要:经实践检验和历史证明,《德意志意识形态》在马克思著作中地位举足轻重,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的重要理论的形成,完善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容,标志着唯物主义的诞生和马克思世界观的形成,完成了哲学史上的变革,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揭示了社会发展包括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阐述了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为核心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该著作是马克思主义学习者必修的经典著作。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历史唯物主义;市民社会;交往;意识形态
本文引用格式:陈炳杏.《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理论价值[J].重庆与世界,2016(5):27-30.
Citation format:CHEN Bing-xing.Briefly Describes Theoretical Value of German Ideology[J].The World and Chongqing,2016(5):27-30.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
《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的成书时间是1845年秋至1846年5月,在1924年以俄文的形式发表了第一章,直到后来又用德文和日文发表。它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阐述唯物史观和共产主义的重要著作。当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思想上已经实现了由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由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他们批判了以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为代表的青年黑格尔派哲学,揭示了社会发展的规律和共产主义的实现方式,创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指出生产力与社会交往推动了经济的变革,对市民社会、现实的个人、历史唯物主义、国家和市民的关系都有系统的论述。他们以科学的实践观为基础,批判了当时在的德国流行的哲学意识形态,阐发了新的世界观。由此,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形成和哲学领域的变革。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形态》里第一次提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这个概念,指出了社会结构的组成;第一次明确指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特点,指出了统治阶级可支配的思想体系及意识形态的虚假性、革命性、统治性的特点。马克思对待市民社会的看法在《形态》中有了新的转变。由《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从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解释,提出“市民社会是主语,国家是谓语”的观点,到抛开法哲学的枷锁,认识到黑格尔提出的市民社会的积极意义,开始从市民社会本身的结构着手分析,发现了国民经济学对于研究市民社会的意义,马克思经过研究政治经济学重新发掘出市民社会的真正意义,超越了古典经济学,提出了最完善的市民社会概念。
二、现实的个人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
《形态》详细地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其对唯物史观的阐述贯穿着对唯心主义的批判。
“人”,在之前的哲学概念中并没有现在的意思。从康德时期的纯粹理性批判到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最后经历黑格尔的辩证唯心主义,“人”的概念只是意念上的人,是受思想指导行动的人,不是受历史变革和实践需要而活动的人。只有唯物主义才把物质因素当做自己历史观的前提,而唯心主义历史观认为只有意念是历史行为的前提。马克思在《形态》中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任何历史记载都应该从这些自然基础以及他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出的变更出发[1]11。由此可得,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同时人的活动产生历史。马克思认为,思想、观念、意识是产生于人的物质活动的,现实的、从事活动的人们是自己观念的生产者,只有通过人们的物质交往和现实生活,语言、思想、观念、意识才得以形成和表达[1]16。
就像这里指出的,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并不是任意提出的,它不是教条,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加以抛开的现实的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所创作出来的物质生活条件。因此,这些前提可以用纯粹的经验方法来确定[2]23。现实的个人是以生活为依据,在社会群体中劳作,人与人之间有交往,利用生产资料发展生产力。人具有社会关系,并不是以原子的形态孤立地存在的。承认现实的人就等于承认了人在历史进程中发展丰富自身,人是在劳动中生活的,是现实生活使人之为人,人不是孤单的个体,是自然与历史的统一。尽管人有自然属性,人的思维具有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性,可以操控人的行为,但在根本上,人的思想是受现实中的客观情况的制约,有时也会被别人影响,人所处的历史现实对人的思维起决定作用。
马克思认为社会关系是人们一开始就有的一种物质的联系,这种联系是由需要和生产方式决定的,它和人本身有同样长久的历史。这种联系不断采取新的形式,因而就表现为“历史”,它不需要有专门把人们联合起来的任何政治的或宗教的呓语[1]25。现实的个人是历史存在的前提,人的存在需要靠4种生产活动来维持:生存需要的生产、满足新的需要进行的生产、生命生产、社会关系。而生产本身就是交往,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伴随着这种交往推动历史发展。
三、物质资料生产及人自身的生产是社会历史的基础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一切历史依靠其存在和发展的首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基于唯物主义的实践的现实发展规律的观点,不能用唯心主义理论中的意志的活动来解释。
人们为了生活而不断劳作,通过实践创造历史。所以,人们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为了满足人们的衣、食、住、行的基本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人们通过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形成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历史的基本条件就是这样形成的。从古至今,人们为了满足这种基本生活资料就必须每时每刻都要劳动,就形成了历史活动。这种生产形式属于为了满足生活需要的生活资料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引起新的需要。被满足过的需要本身、满足需要的活动和为了满足需要而用的工具,全都要再次被满足。第一个再次需要就产生了第一个历史,周而复始,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直接影响新的需要不断继续,历史就得以延续。在需要不断被生产的过程中,就构成了生产物质生活本身,是人类历史形成和发展的条件。这是为满足新的需要而进行的生产。
马克思认为物质资料的生产本质上可以归结为人的生命的生产,包括自己生命的生产和他人生命的生产。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与社会的关系都属于生命生产,生产自己的生命和生产他人的生命,其中他人生命的生产属于繁殖。历史是人创造的,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是人组成和推动的,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所以他人的生存同物质资料生产一样重要,属于社会历史存在的必备条件。这种生产属于人类自身的生产。
四、市民社会的总体性概括
市民社会是指18世纪随同资产阶级一起发展起来的近代社会。马克思认为市民社会属于经济基础的领域,代表生产关系,体现了生产方式的矛盾运动,因此得出市民社会决定上层建筑,是近代社会本质最基本的概念,形成了市民社会历史观。马克思在《形态》中对于市民社会概念具体地阐述主要集中在第一章《费尔巴哈》中,“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所制约、同时也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这个市民社会是全部历史的真正发源地和舞台”;“市民社会包括各个个人在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上的一切物质交往”;“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力和交往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观念上的上层建筑的基础”[2]41。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得出市民社会代表了社会进步的机制和实现形式。生产力和交往的存在与不断发展一直伴随着市民社会,市民社会存在于人类社会的一切历史阶段,与统治阶级相对,是整个历史的基础。
生产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本要素,而使市民社会和其他社会有本质区别的是交往这一特殊形式。分工是市民社会交往体系的前提,在私有制的条件下,分工被资本家当成剥削劳动的工具,造成工人和资本家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矛盾激化到一定程度,最终相互对立,导致分工的异化。马克思对待分工的态度是辩证的,承认其是社会发展的必经过程,促进了当时经济的发展,但它又是劳动异化的根源。在私有制下,分工被孤立起来,而分工的社会性是将其被割断的劳动生产再统一起来形成交往,交往是私人所有和分工结合的方式。
交往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生产本身内部的人的活动的交换和人的产品的相互交换,分别对应的是企业分工和社会分工。交换使被孤立的个人和社会结合起来,所以交往被看作市民社会的基本原理,可以看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而在私有制的条件下,交往也被异化,产品的交换和人与人的社会联系转变为对对方的私人占有,社会交换由原来的相互填充彼此的不足而变成了互为手段的利己交换。这就产生了社会交往的异化。
总体来说,市民社会不仅仅是一个人们交换自己物质产品的社会,实际上还是自由的个人以作为人格的外化的私人所有为中介、通过社会交往而实现自我的社会。
五、意识形态的阐述
在《形态》中的意识形态这个概念并不是中性的含义,贬义比较多。直接从文本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具有虚假性,表现为颠覆现实;又是统治意识,把统治阶级支配的价值观说成全体社会成员各个阶层的共同利益,具有欺世性和普世性;还具有革命性,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进程,代表统治阶级的阶级意识。由于生产力的全球化,人类社会阶级利益不断弱化,革命性将演化为全人类的解放。
《形态》里还有共产主义、异化、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实践等观点没有细说。总之这篇著作在马克思哲学史上是影响巨大的,为后来写作《哲学的贫困》《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著作奠定了成熟而又全面的思想基础,也是后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思想。同时,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的相互关系,以及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基本立场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非常丰富的思想资源,是非常正确的方法论,具有指导意义。
因此,如果说经典作家通过对于资本主义的科学批判而超越了以往的哲学的话,那么马克思的异化劳动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商品拜物教批判,就构成了这一批判的不同探索,其中的继承和突破也就不言而喻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2]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责任编辑周江川)
作者简介:陈炳杏(1993—),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oi:【政治与法律】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5.006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5-0027-04
Briefly Describes Theoretical Value of German Ideology
CHEN Bing-xing
(School of Marxism,Huaqiao University,Xiamen 361021,China)
Abstract:Through the practical test and history,it shows that German Ideology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Marx’s works,and it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formation of Marx’s important theory,and improves the content of the system of marxist theory,and marks the birth of the materialism and the formation of Marx’s world view,and complets the change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and founds the science practice view,and reveals the general law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development including the communist movement,and expounds the basic principle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taking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productivity and production relations as the core. This book is classic work that is necessary to Marxism learners.
Key words:historical materialism; the reality of individual; citizens social; communication; ide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