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
2016-03-27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刘国信
文/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刘国信
供给侧改革:推动养殖业转型升级
文/山西省阳城县畜牧局 刘国信
“供给侧改革”,一个略显深奥的经济词,是继“新常态”之后中国改革的又一个核心词,标志着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国家宏观政策指导思想与微观经济的发展路径。“新常态”是中国经济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发展演化的必然结果,一方面表明我国经济发展站上了新的平台,另一方面表明传统行业原有的生产方式、发展路径、产品供求已不适应市场要求。畜牧养殖业作为历来最容易被政策驱动、市场影响的传统行业,面临的挑战更大,转型升级已是迫在眉睫。
随着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畜产品供求关系由偏紧向偏松转变越来越明显。全行业不仅存在产能严重过剩、生产效率低下、低品质同质化竞争等问题,而且随着对外开放力度不断加大,实施自由贸易战略,受进口规模越来越大的严重挤压,在畜产品质量和价格上都逐渐失去优势,由于供给上竞争力不强,市场上话语权缺失,导致近年来市场波动频繁,价格不断下挫,许多养殖场户赢利困难、甚至亏损倒闭。而要彻底解决这一难题,必须转变思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那么,究竟什么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一词最早于1970年由美国经济学家阿瑟·拉弗提出。阿瑟·拉弗认为,政府应注重节约经济成本,提高生产力,而非刺激消费。简而言之,就是从供给一侧而不是从需求一侧来解决经济问题。经济学家们一般认为,供给侧改革有两大核心内容:第一,调整经济结构,尤其是淘汰落后的过剩产能,将发展方向锁定新兴领域,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二,提高经济效率,提升产品质量,使生产、供给适应消费者对优质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而为了达到这些目的,就要提升全要素效率,从土地、劳动力、资本、创新四大要素改革入手,调整产业结构,使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数量。围绕上述四大要素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其实养殖业的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展开。此番有了政策的定调,改革仍将继续深化,可能更加生猛。
从土地供应角度看,养殖业的“地盘”显然将被挤压。比如,对于养猪业来说,目前各地都在规划禁养区、限养区,政府鼓励农民划地为“圈”人人养猪的时代已然过去。究其原因,一方面固然是环保压力所致,另一方面,也是各地政府在工业税收企业与无税养殖企业之间的自然选择。因此,不少养猪人可能被迫告别行业,短期内养殖量很难大规模增加。
从劳动力的角度看,对从业人员的素质要求将大幅提高。这样原来缺乏技术,仅凭出力挣钱的人员将越来越无法满足养殖业的需求,而要招到技术水平较高、有管理经验的精英,只能付出更加具有号召力的工资待遇。因此,养殖业人力成本必然增加,而标准化、自动化、机械化更是势不可挡。
从资本投入的角度看,政策扶持资金和产业资本都会向相同的方向倾斜。无论是政府还是大企业,都会本能地力图抓大放小,与规模化大企业合作,稳住供应量和市场。因此,国内养殖业的规模化速度还会加速。
从创新的角度看,品种、饲料、兽药等生产资料是关键。尽管很多企业宣称自己开发的品种性状优良、产品质量上乘,但我们都知道,目前整个行业最大的弊病依然在于产品低水平同质化竞争,而要想走出这些困境,必须通过观念创新、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产品创新来实现。可以看出,供给侧改革的四大要素,每一个领域都会受到无形或有形的手影响。但决定成败的,依然是创新。只有实现了创新,改革的目的——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才可能真正落地。而能否创新,关键仍在于市场,并不能由政府和政策那只有形的手决定。
人们常常嘲笑,中国人对自己的产品完全不信任,就连一只小小的马桶盖,也要挤到日本去买!在养殖行业,类似的现象更是不胜枚举。比如,由于国人对国产品牌信任缺失,导致国外奶粉在国内需求异常坚挺,外资几大品牌居然占据了国内7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今,跨境电商、海淘代购更是搞得轰轰烈烈,使国产乳企的日子愈来愈难过。其中蕴涵的道理十分清晰——国内养殖业不是缺产品,而是缺好产品;一方面是产能过剩,另一方面是好产品供不应求。
事实上,在中国经济的产能释放上,都真切地出现了经济供给既多又少的现象。所谓多,是我们看到的供应充足,以至于过剩;所谓少,既包含着市场需求的减少,又包含着市场需求无法满足的现象。正是这种内在充满矛盾与悖论的中国经济,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言以蔽之,不是需求端出了问题,而是生产和供给端出了问题。民以食为安,食以安为先,是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当前我国农产品供给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以及我国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带来的食物消费结构的升级,都要求我国畜牧业必须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来加快实现转型升级步伐。
岁末年初,古人念及的首先是农耕和祈祷来年丰收,宋人杨公远曾留下“一犁雨足快耕农,可卜今年几事丰”之句。猪粮问题,历来是国计民生中的头等大事,尤其需要在岁末年初早做筹划。新的一年,努力“去库存、补短板、降成本”,既是为了解决眼前困难,也是为长远发展开辟路径。只有立足现实,着眼长远,调整发展思路,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创新驱动,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并充分发挥市场这只手的作用,让畜牧业生产者真正成为市场经营主体,使养殖结构与市场需求相匹配,使优质畜产品供给能够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同时,更加注重政策的长远导向作用,切实维护农民利益,从源头增强赢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方能使现代畜牧业真正强壮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