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2016-03-27叶小琪张虹彭倩张芷绮
叶小琪 张虹 彭倩 张芷绮
艾灸治疗面神经炎的研究进展
叶小琪 张虹 彭倩 张芷绮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要症状的临床常见疾病,故称“口眼歪斜”,现代医学将面瘫称为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是茎乳孔内面神经非特异性炎症导致的周围性面瘫。大量临床研究表明中医针灸疗法对该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现就近年灸疗治疗这一疾病的情况予以综述。
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云:“偏风口喎,是体虚受风,风入于夹口之筋也”。中医认为本病多因素体亏虚,正气不足,为风、寒邪气乘虚侵袭人体,邪气滞留经络,致气血运行失调,也可因热毒或瘀滞经络而发病。西方医学认为本病因面神经血管痉挛、缺血、水肿,使面神经受压,神经营养缺乏,甚至引起神经变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性感染引起非化脓性炎症所致。
2 面瘫的中西医治疗手段
(1)现代西医对于面神经炎的治疗方法有内科与外科两种治法。内科治法主要包括类固醇激素、抗病毒剂、维生素B族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2004年美国神经病学会颁布的贝尔氏面瘫治疗指南中指出[1],类固醇激素与阿昔洛韦是安全的,并且在改善贝尔氏面瘫患者面肌功能方面有效。近年来,神经生长因子开始较多地应用于面瘫的治疗中。在外科治疗方面,面神经减压术是手术治疗面神经炎的主要方法,适用于面神经损伤后2周之内神经损伤超过90%的面瘫患者。近年来,有学者报告了经上鼓室入路行面神经迷路段减压的方法,其临床疗效还需长期随访评价[2]。
(2)中药治疗面瘫多在牵正散基础上进行辨证加减。有用其他经典方治疗面瘫者,如赵氏[3]使用杨栗山《伤寒温疫条辨》中的清化汤,方解称:“以清邪中于上焦,能以化之,以散其毒也”治疗风痰热毒型面瘫78例,经治疗痊愈率达100%。陈氏[4]用大秦艽汤加味治疗面瘫46例,最终总有效率为95.6%。针灸治疗面瘫疗效确切,但是对于针刺介入时机一直存在异议,但很多文献表明[5],在急性期给予面神经一个良性剌激,可加速面神经炎症局部的淋巴和血液循环,最终促进面神经炎症和水肿的吸收。艾灸在治疗面瘫方面功效独特,施灸方式众多,作用不可忽视。现就艾灸疗法治疗面瘫的相关方法及进展进行相关叙述。
3 艾灸治疗面瘫
近年临床面瘫患者多以针刺、艾灸、药物内服治疗,有不少病人因肠胃不好恶服中药,亦有不少病人惧针怕痛而饴误病机。现代科学实验证实[6]:灸疗能抑制急性、亚急性和慢性炎症大鼠的渗出性水肿;防止肉芽组织增生;灸疗能催化、激活机体的免疫系统,增强免疫功能,从而加强机体的抗炎能力。故艾灸疗法既避免了口服中药对胃肠的刺激,又免除了针刺的疼痛,对惧针恶药的面瘫患者另寻了一条治疗途。
3.1 悬灸
悬灸操作方便,技术要求较小,疗效较好,故患者可自行施灸。李旭东[7]对患侧面部腧穴及双侧合谷、足三里进行施灸,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lO天为l疗程,总有效率为91.83%。钱海良等[8]对急性期面瘫患者病人不同施灸部位进行研究,将85例病人随机分为翳风组和下关组,分别施以温和灸,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疗效进行比较,翳风组69.77%,下关组47.62%,说明艾灸对急性期面瘫有明显疗效,且翳风穴是温和灸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较佳选穴。“热敏灸”是腧穴热敏化的一种艾灸新疗法,热敏腧穴在艾灸时常表现出透热、扩热、传热等热敏现象。张波[9]等人将50例顽固性周围性面瘫分为热敏灸组和常规针刺组进行治疗,热敏灸组愈显率为84%,而常规针刺组的愈显率为44%,表明热敏灸疗法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疗法。
3.2 隔姜灸
隔姜灸法是一种间接灸法,生姜味辛性温,可散寒解表,而艾叶具有一定的抗菌及抗病毒的作用。隔姜灸使得艾火的温热作用直接作用于患者面部的穴位,达到通经络气血,祛风散寒除湿的作用,能够改善患者的面神经血液循环情况,消除水肿,防止变性,进而提高患者的机体免疫力,恢复患者的神经细胞活力,改善机体内平衡环境。李七秀[10]对80例急性期面瘫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给予基础神经营养药及改善微循环药物治疗及针刺局部腧穴,并对观察组患者耳前后手、足少阳循行线进行隔姜灸,结果表明,两组临床疗效观察组(97.5%)优于对照组(90.0%),且周围性面瘫患者不同疗程痊愈例数比较观察组在第一疗程结束治疗后治愈率(66.7%)明显高于对照组(39.3%)。同时笔者发现,在治疗过程中,对面瘫患者耳周有疼痛症状者,灸后症状大部分都能立即缓解,有立竿见影之效,对味觉减退,耳鸣症状也有明显改善。证明隔姜灸在周围性面瘫急性期介入更有利于患者的症状的改善和疾病的愈合。黄跃群[11]对64例面瘫后遗症期患者随机分组,两组均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隔姜灸法治疗。操作过程中均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留针30分钟,施灸15分钟,观察组总有效率93.7%,对照组总有效率68.7%,证明对面瘫后遗症期患者施灸较单纯针刺有更好的治疗效果。
3.3 管灸
管灸疗法最早记载于孙思邈所著的《千金要方》:“以苇筒长五寸,以一头剌耳孔中。四畔以面密塞之,勿令气泄。一头内大豆一颗,并艾烧之令燃,灸七壮”。田丰伟等[12]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100例,在配以普通针刺30分钟的基础上,管灸组每次灸10分钟左右,以患者耳内感温暖发热舒适为准,与悬灸组做对比,治疗与随访共5个月,有效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但临床痊愈时间管灸组较悬灸组更短。田丰伟等人[13]将160例有耳廓外耳道疱疹病毒感染体征的病人随机分为管灸组和悬灸组,两组均予以病侧基础针刺治疗,留针30分钟,管灸组在病侧外耳道行10分钟管灸治疗。对照组选取病侧下关、翳风、地仓3穴,采用艾条悬灸每穴3分钟。治疗结束后结果显示:管灸组总有效率91.0%,悬灸组总有效率72.2%,管灸加针刺方法疗效优于悬灸加针刺方法,且治疗后管灸组的面神经功能和社会功能评分均优于悬灸组。说明管灸可以使艾灸的温热效力更加快速直接地到达面神经管,以消除面神经管内的炎症和水肿,并且对于疱疹病毒感染的面神经炎患者疗效更佳。
3.4 麦粒灸
明代医家龚居中认为麦粒灸“火有拔山之力”,麦粒灸同温和灸相比,麦粒灸局部皮肤升温效应并不明显,但重在短暂的灼痛刺激,并能反射性地增加脑血流量,同时延缓减轻脑组织低氧状态的破坏性发展[14]。张鹏等[15]收治60例急性期面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基础维生素片口服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麦粒灸治疗,取患者患侧面部穴位及健侧合谷穴,行麦粒灸,连续灸5壮;对照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毫针刺法,选患侧面部穴位及健侧合谷穴,面部腧穴行平补平泻,合谷穴用泻法,治疗结束后对两组进行面部静态对称性评分、面部随意运动对称性评分与疗效比较,发现治疗组评分及总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表明麦粒灸与毫针刺均能有效改善周围性面瘫患者的面部静态对称性与随意运动的对称性.能有效提高周围性面瘫患者的整体疗效。与毫针刺相比,麦粒灸更能提高治疗的疗效,同时由于麦粒灸安全、方便、易操作的特点,更容易被患者接受。有研究表明,麦粒灸有调节免疫功能、镇痛、消炎等功效,但相关作用机制仍不明确[16]。
3.5 其他灸法
高丽红等[17]用常规治疗(激素、针灸、超短波)加雷火灸治疗作为实验组,与做常规治疗的对照组进行疗效及免疫球蛋白IgG、IgA及IgM的对比,每组30例病例,经过1个月治疗,雷火灸组痊愈率(46.7%)及总有效率(86.7%)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血浆中免疫球蛋白值与治疗前比较两组都下降明显;两组之间比较,雷火灸组较对照组降低更加显著。齐军[17]使用天灸法取选斑蝥、麝香、巴豆制如蚕豆大小,置药物于胶布中央,按贴于所取穴之上,隔夜后局部发泡去药膏,隔6天左右贴药一次,7次为一疗程,治疗56例周围性面瘫患者,有效率达95%以上。李民兰[19]等取麝香约半粒绿豆大小,放置于患侧下关、阳白、地仓、四白、牵正、颊车等穴,上扣自制面团,面团上放置蚕豆大小艾柱,点燃艾炷施灸,待1壮燃尽,易柱再灸,每次灸7-9壮,每日1次,12日为一疗程,有效率达96.3%。侯林利[20]等对60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予以药线点灸配合牵正散对比常规西药治疗组治疗,治疗疗程结束后,中医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西医组患者(73.33%),中医组患者治疗后面部症状积分积分明显优于西医组患者,且中医组不良发应发生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33.33%),采用药线点灸配合牵正散加减治疗还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疗程短、价格低廉等优点,相较于西医治疗还能有效地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安全性高,更易被患者及家属接受。
4 问题及展望
艾灸治疗面瘫临床疗效确切、易操作,且不良反应少,根据患者病情可选用不同的施灸方法,并且艾灸对面瘫各个时期均有良好疗效,在临床上使用针刺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应该注重灸法的使用,但艾灸治疗周围性面神经炎仍存在报道的样本量较小,缺乏样本、多中心的研究;各种灸法对于面瘫疗效的横向比较研究较少;对于不同时期运用不用灸法治疗面瘫的疗效评价也缺乏相应研究;艾灸治疗面瘫部分机制不明确等问题,还有待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作者单位: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
[1]Grogan PM, Gronseth GS.Practice paramater:steroids,acyclo vri,and surgery of Bell’s Palsy(an evidence-based review):report of the Quality Standardrs Subcommittee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Neuorlogy.Neuorlogy 200l;56:830-6.
[2]赵全义,彭华山,王爱莲,杨月如.听骨链完好者面神经膝节神经节扩大减压术[J].解剖与临床,1997,2(1):18-21.
[3]赵学勤.清化汤治疗风痰热毒型面瘫78例[J].北京中医,2006,25(8):486-487.
[4]陈国亮.大秦艽汤加味治疗面瘫临床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2):51.
[5]潘江,章薇,陈武善,石文英.针刺治疗周围性面瘫(急性期)的系统评价[J].针灸临床杂志.2011,27(4):60-63.
[6]唐照亮,宋小鸽,章复清,侯正明,陈全珠,刘先华.艾灸抗炎免疫作用机制的实验研究[J].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03,22(2):31-35.
[7]李旭东.悬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中国保健营养[J].2012,(6):157
[8]钱海良,付勇,熊俊,陈日新,罗小军,李君仙. 温和灸治疗周围性面瘫不同灸位的临床疗效观察.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4,30(3):221-224
[9]张波,迟振海,宗重阳,陈日新.热敏灸与针刺治疗顽固性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对比观察[J].江西中医药,2011,1(1):41-43
[10]李七秀,隔姜灸少阳经穴为主治疗急性期面瘫疗效观察.医学信息[J].2015,9(28):287-288
[11]黄跃群,论针刺加隔姜灸治疗面瘫.大家健康[J].2016,10(5):34
[12]田丰伟,路瑜,李宁,“管灸”疗法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观察.针灸临床杂志.2002,18(5):50-53
[13]田丰玮,王竹行,路瑜,苟春雁,李宁,王红.管灸与悬灸治疗疱疹病毒性面神经炎对照观察[J].中国针灸.2006,26(3):166-168
[14]王玲玲.麦粒灸临床特点及适宜病症[J].上海针灸杂志,2013,32(11):889-891.
[15]张鹏,叶海敏,杨智慧,李丹丹.麦粒灸治疗周围性面瘫30例疗效观察.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J].2013,23(1):58-59
[16]蔡玉梅,郑继范,黄文燕.麦粒灸的临床应用和实验研究进展[J].针灸临床杂志,2008,24(9):61-62.
[17]高丽红,胡雪艳,路学荣.雷火灸对面瘫患者血浆中免疫球蛋白的影响[J].中医中药,2014,12(36):256-257
[18]齐军.天灸疗法治疗面瘫56例[J].健康天地.2010,11(4):81
[19]李民兰,刘建玉.麝香灸治疗面瘫320例[J].中国针灸,2004,24(10):708
[20]侯林利,丁笔拓,梁潇.药线点灸配合牵正散加减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研究[J].黑龙江医学.2016,2(40):126-127.
叶小琪(1991~),女,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硕士,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
张虹(1960~),女,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循证医学与针灸临床疗效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