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
2016-03-27刘虹邑
刘虹邑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 400065)
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
刘虹邑
(重庆邮电大学,重庆400065)
摘要:民族传承、国计民生和文化发展息息相关。当前,文化发展水平在全球领域内已成评价一国社会进步、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以当前时代背景与全球文化发展现状为依据,十八大以来,国家主席习近平多次围绕国内的文化强国理念以及文化发展现状,提出了系列新论断、新观点、新理念,现代中国思想理论体系就此形成,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文化强国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习近平;文化强国;文化建设;软实力
本文引用格式:刘虹邑.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时代特征与现实意义[J].重庆与世界,2016(2):15-19.
Citation format:LIU Hong-yi.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XI Jin-ping’s Culture Power Thought [J].The World and Chongqing, 2016(2):15-19.
一、习近平关于文化强国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
当今社会,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国际间的竞争却越来越激烈。国家竞争面也由传统的军事竞争、经济竞争逐渐蔓延到文化上的竞争。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但文化产业不同于制造业对外贸易顺差,这个领域的对外贸易始终是逆差状况。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这是无可否认的事实。但我们并非文化强国也不容辩驳,基于持续增强国民自信、加强文化输出、提升全球竞争力等所需,建设文化强国势在必行。
(一)国际软实力竞争激烈
约瑟夫·奈率先提出了“软实力”一词。他认为,经由吸引而非收买、强迫手段把己方愿望实现的能力,就是软实力[1]。在约瑟夫·奈看来,综合国力主要包括软实力、硬实力。前者主要涵盖一国意识形态、吸引力以及凝聚力等无形力量,“吸引力”是其本质,能让他国家不由自主追随;后者主要指一国科技、军事、经济等有形力量[2]。因此,无需运用强迫、威胁手段,他国自愿接受一国文化,自觉自愿地成为一国的追随者、崇拜者,这就是软实力。分析表明,此类无形力量其实指的就是文化力量。所以,软实力同样能叫做文化软实力。
软实力能显著影响到公众行为规范与生活方式,因此越来越受到各国关注,各国也纷纷注重提升自已的文化软实力。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将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纳入其中,而且将其看成我国长期的战略性任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此进行了又一次强调。这些都充分表明,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在打造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完成民族复兴梦想这一战略中的地位与重要性。伴随中国持续提升的综合国力,持续拓展我国文化的全球号召力、影响力,有效打造出和中国当前所处的全球大国地位相匹配的文化软实力,自然就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强调建设文化强国的必然性
首先,是国际环境发展的必然。自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的文化竞争愈演愈烈。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政治主张、价值观念等文化形态正逐渐占领全球市场,这使弱势国家的文化生存空间受到巨大冲击[3]。文化强大同样能提升政治、经济实力。世界政治和经济发展差距巨大的一个主要原因就在于文化差距过大,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既重要又紧迫任务。
其次,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必备条件。新时期以来,尽管国内文化发展成就瞩目,但由世界经济政治霸权衍生而出的文化霸权,正对本已失衡的全球文化发展造成深深的伤害,我国更是深受其害,成为其实施文化颠覆与思想渗透的重点对象,面临着巨大的文化安全压力。与此同时,文化自觉、自信不足加剧了我国文化强国的发展难度。由历史上的“天朝大国”变成清末的“东亚病夫”,这种巨大的落差让国人数度悲观,而在不同文化理念的冲击、交织中,国人更觉迷茫。因此,我们要加大文化建设力度,以开阔和客观的眼光准确地定位自己,从而更好地发展自己。
二、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主要内容
自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一系列有关文化强国建设的思想,总结起来,主要有5个方面。
(一)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对文化方向与性质具有决定功能的最本质因素就在于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体系。习近平同志与北大师生交流时就指出,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而言,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就是最深层、最持久的力量源泉。核心价值观展示出了对是非曲直的社会评判的价值标准,承载着国家与民族的精神追求。中国有56个民族、近14亿人口,把能体现全体国人一起认同并支持的“最大公约数”这个价值观确立起来,让全体国民团结奋进、戮力同心,事关公众安康幸福,事关国家前途命运。
(二)弘扬文化传播主旋律
传播思想文化的一个主要途径就是新闻舆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主要目标就是要壮大并巩固健康、积极向上的主导舆论。必须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把全体社会成员团结一致、奋发进取力量进行有效激发,就此形成强大的坚持和发展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舆论支撑与精神源动力。
首先,新闻舆论工作要想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正面宣传的功能体现出来,就必须要把光明进步的社会本质、积极进取的社会主流全面体现出来。其次,全面统一党性与人民性。围绕“人民”这个基本中心,把提升素养与满足需要、对群众加以引导教育与服务群众相结合。再者,倡导网络主旋律。提升主流媒体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及传播力,全面促进新型媒体与传统媒体相互融合。最后,开展舆论斗争要坚持有理有利有节原则。奉行正面宣传原则并不表明要把舆论斗争放弃。只要和政治原则、大是大非问题有关,就有必要把握主动权、提升主动性。
(三)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理清脉络,弘扬传统文化。华夏民族的精神基因与深层精神追求均深深蕴藏在中华文化内,并且历经数千年积淀,历久弥新,提供了民族发展壮大、生生不息的丰厚土壤。华夏民族之根、之魂就在于中华传统文化,传统、根本一旦遭到抛弃或疏远,民族精神命脉必将遭受割裂,后果必然是迷失在全球文化之林里。
1.对待我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地继承
中国是一个文化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华夏民族文化传统在5 000多年历史长河洗濯下,更加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但并非所有的传统文化资源都是优秀的、先进的,其中也不乏消极的、封建的、落后的文化思想。因此,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既不能采取毫无选择的继承,如传统的等级观念、迷信思想、男尊女卑、民主意识淡薄等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应该摈弃的地方;也不能毫无保留度抛弃,盲目崇拜和吸收外来文化,搞全盘西化,走向极端的民族虚无主义,这样的民族文化只是其他民族文化的复制品,其生命力可想而知。事实上,继承并非固守,它与抱残守缺是两个概念,其涵盖着丰富的变革、创新因素。由于每个时代均有其自身独特的特征与属性,而不同的时代文化又必须与既往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沿袭历史文化,在历史文化基础上来发展、创新,富有特色的某一时代文化才会形成。分析文化的本质会发现,它是必须要完成时代性和传统性的结合,因此文化的发展、生存就在于对文化时代性、双重性等不同关系的有效处理。对待我国传统文化,总的指导思想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积极扬弃,在批判中继承。
2.拓展传统文化内的积极因素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上,我国改革开放持续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日益提升,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逐步加速,面对如此一个社会急剧发展变化的时期,公众在面对市场上形形色色、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时,不管是直接的感官还是更深层次的价值观都受到强烈冲击。此时,如果在新时代传播旧文化,固守传统文化思维,这和当代文明、社会发展必然不协调、不适应。结果就是,丰富、优秀的传统文化吸引力、影响力逐渐下降,民族凝聚力和民族文化认同度也会产生危机。因此,必须积极开发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并进行现代化转型,在保持民族性的同时又体现时代性。
(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
强基固本,增强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在现代中国所以受到如此重视,本质原因在于:全球一体化更加凸显了文化因素在一国综合国力中所具有的主导功能。通过外化并展示文化资源的自身魅力,就此实现主体文化价值,以此来影响文化主体的外部系统等,这就是文化主导力的涵义。文化主导力一方面体现在对国内主流文化、大众文化、精英文化等发展方向的控制上;另一方面表现在国家交往中一国的主要文化价值观念是否拥有较强的感召力和影响力,是否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吸收,是否拥有较强的话语权等能力上。由于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差异以及全球化深入到文化方面的事实,许多发展中国家正面临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如何加强文化的主导力也就成为了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方面。
(五)有效掌控意识形态体系
坚守主阵地,传播正能量,搞好意识形态领域内各项工作。把前行的号角吹响,把精神的火炬点亮,这是宣传思想工作的主体功能。习近平同志一直把意识形态工作看成中国共产党的主导性工作之一。他表示,意识形态工作做得质量如何,和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国家长治久安以及中国共产党党的命运前途等均紧密相关。首先,加强思想理论建设的基础目标是“两个巩固”,即在意识形态范畴内,必须要有效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有效巩固全党同志、全国群众共同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抓住抓好思想理论建设工作,就会牢固把握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把强大精神力量创造出来,助力中国梦的早日实现。其次,宣传思想工作必须遵循的主体原则在于:进一步强化管理新型媒体的工作力度,以舆论引导为基础,展开正面宣传,实现稳定团结。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以此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领导权。最后,依据社会科学来探索宣传管理,科学促进意识形态领域的基本发展趋势,全面促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时代化、中国化,提升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号召力,以此实现对意识形态工作的主导权、领导权。
三、习近平文化强国思想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理论价值
1.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继承与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本质,其根本宗旨在于服务、保护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其价值目标就是要促进人类全面自由发展,因此其属于科学的、辩证的、唯物的文化观。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在习近平同志的文化强国理念之中被全面吸收、阐释,他通过辩证的、历史的文化观对文化强国战略意义进行了分析,对民族、国家强盛与文化兴盛这个支撑点的重要关系进行过多次强调。他认为,文化弘扬与繁荣如果缺失,就不可能实现中国梦。发展传统文化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态度,要推陈出新、古为今用,厚今薄古、厚古薄今都不可取,必须学会辩证的扬弃。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文化观在习近平同志的论述内就此得到了集中展示,是对其进行的有效继承与持续创新。
2.是对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理论的健全与发展
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都能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为依据,和中国共产党、中国不同历史时期基本任务相结合,把和时代要求相契合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创造性地提出来。习近平同志将当代党情、国情及世情相结合,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弘扬进行了强调,对中华民族之“根”之“魂”进行了强调。他认为,必须要全面把握意识形态领域内的领导权、话语权,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的这些新论断、新思维全面发展、继承了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各个时代领导核心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
(二)实践价值
1.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凝聚力
民族文化由精神文化、制度文化以及物质文化等不同部分构成,具有多层次、多因素特征,属于综合性、整体性结构。其中,精神文化是文化的核心所在,属于深层要素;处于中层部位的制度文化具有调节点与中介性质;物质文化是基础条件,属于表层要素。它们相互联系,共同作用。随着时代发展,能不能合理调整民族文化内核心支柱和其他基本元素的关系,决定着民族凝聚力强弱、大小。民族文化内核组合调整得越充分、越合理,其所产生的民族合力便会越有力。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文化构成的3个层级都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升华,但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不协调仍然存在,诸多不和谐因素同样存在于物质与生态文明(物质文化)中,对比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来说,制度文化明显滞后。因此,对民族文化基本层级进行科学调整,对民族凝聚力要素的协调发展有利。只有实现三大基本要素的合理组合与协调发展,才能持续提升现代华夏民族的聚合力与凝聚力,才能全面打造出一个文化强国。
2.建设文化强国,打造硬实力的发展基础
文化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就在于它具有强大的内聚力。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多民族国家,若没有共同的国家核心价值观和民族精神将国人凝聚起来,就不可能团结全民族力量,齐心协力推动经济建设、军事建设和国防建设。中国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变化巨大,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形成,物质财富日益增加,国家整体实力稳步提升。但在公众的精神文化层面却没有及时跟进,逐渐模糊了公众的共同价值、目标、理想、信念。相比革命战争年代的中国,现代中国的内聚力差距明显。因此,只有加强文化建设,通过强大的文化软实力来持续提升、强化我国国内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民族共同理想,全面弘扬民族精神与传统文化,提升民族向心力与凝聚力,把我国军事、国防、经济硬实力共同推动向前,促进中国综合国力的实质提升目标才能有效实现。
3.建设文化强国,增强文化软实力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基础上,世界各国的利益、发展关系不断重叠、交错,极为复杂。中国当前急需的就是良好的政治安全与经济发展外部环境。而一旦失去安全的外部环境,全球化不但不会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更可能阻碍我们的民族复兴大业。要打消西方国家宣扬的“中国威胁论”,消除他们在和我国交往时运用的两面派手法的影响,就必须提升文化软实力,以此彰显中国魅力、中国文化与中国形象,逐步获得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中国民族意识、发展模式、意识形态以及文化价值观的全球感召力与辐射力,给国内各方面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吸引力。
4.建设文化强国,有利于提升公民文化素质
公民素质对提升文化软实力有着决定性影响。而公民道德建设则决定了公民素质的提升,其同样会对我国现代社会价值取向产生影响。提高国家软实力,强化公民道德建设,才能让中国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因此,当前我们必须以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为前提,紧抓公民道德建设发展良机,全面提升我国公民整体素质,寻找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基本途径[4]。公民素质的提高,道德人格的健全必须依靠具有良好道德和素质的国民,必须依靠诚实守信、开拓创新、爱岗敬业、踏实肯干的国民,必须全面提升公民素质,中华民族的发展基础才能铸成,才能持续提升文化感召力、吸引力和影响力,文化软实力也才能就此提升。所以,必须以提升公众素质、道德这一基本动力以及以人为中心、以人为本来提升文化软实力。想要认识、把握道德本身涵义,全面践行社会主义道德价值观,且在认可基础上向自身道德意识与行为标准转化,就必须对各种道德标准进行主动学习、接纳,将其转化为个人意志、信念、思想,这样道德方可完成向个人特有品德的内化,才能在实质上提升人的素质。而且要通过外化行为来对社会关系产生正面引导,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快速发展,个人行为标准、规范是个人道德自觉性、稳定性的基本体现,会对稳定社会关系产生最终影响。
5.建设文化强国,有助于参与世界文明对话
全球文化不管在哪个时代都会表现出多样化、多元化特征,它们是全体人类共有的精神食粮。如果从地域范围来对其进行划分,世界范畴便存在着中国和东亚文化、印度和南亚文化,俄罗斯和东欧文化,非洲文化、阿拉伯文化、拉美文化、北美文化以及欧洲文化等。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正是通过这些多样性文化才得以展示的。世界一体化基础上的文化共生、文化多元化之声与文化强权、文化霸权、文化冲突之声同时存在清晰地表明,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上发出更多的“声音”,拥有更多的国际话语权,将优秀的中华文化传播出去,为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为人类文明的向前发展肩负起应有的责任。
参考文献:
[1]约瑟夫·奈.软力量:世界政坛成功之道[M].北京:东方出版社,2013.
[2]解澄宇.以孔子的名义——汉城孔子学院成立始末[J].神州学人,2005(9):32-33.
[3]佟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内外背景与现实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12):37-40.
[4]翟玉丽.当代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困境及出路[D].北京: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2.
(责任编辑周江川)
作者简介:刘虹邑(1989—),女,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doi: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02.004
中图分类号:A8;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111(2016)02-0015-05
Characteristics of Times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n Xi Jin-ping’s Culture Power Thought
LIU Hong-yi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Chongqing 400065, China)
Abstract:National heritage, national economy and people’s livelihood are closely linked with cultu-ral development. Today, cultural level has become the measure of a country comprehensive national strength an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social progress, cultural construction relations with people’s livelihood and national heritage. Since 18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based on the background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of global culture in the current era, XI Jin-ping, the general secretary, put forward a series of new thoughts, new ideas in view of the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many times around the cultural power problem and formed a relatively complete system of thought and theory,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n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a’s culture power.
Key words:Xi Jin-ping; cultural power; cultural construction; soft po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