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思考
2016-03-27杨娜刘翅琼
●杨娜 刘翅琼
关于儿科护理学教学的改革现状与思考
●杨娜 刘翅琼
目的:改革现有的儿科护理教学现状,培养现代化儿科护理人才。方法:针对儿科护理学的教学展开探讨,从现状出发,结合参考文献以及实践经验提出几点优化建议。随着我国医疗需求规模的不断扩大,不仅是医学本身受到广泛关注,护理学的研究与发展也成为近年来医学领域的热门课题。结果:现代化护理人才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存在较多的问题,阻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充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本文提到几点建议以外,更希望与广大教师、学者共同分享、探讨。结论:儿科护理人才培养过程需要相关领域的教师、专家共同努力,为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
护理学是医学研究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合作学科,对于治疗的顺利进行、学科自身发展均具有重要意义。就目前而言,护理学的人才培养主要在中等、高等教育系统中展开。在护理学科体系中,儿科是护理技能要求较高的一个分支,该分支的教学任务较复杂,在理论、实践方面对“教”与“学”均提出了较多的难题。从近年来的教学实践可知,儿科护理学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较多问题,本文对这些问题做出简要总结,并提出相应的改革建议,以期为后期护理学科教育的有效发展提供可参考依据。
1 儿科护理学教学的发展现状分析
儿科护理学是护理学专业中的一个分支,其主要针对小儿疾病、保健等方面的护理知识进行理论、实践技能上的具体阐述。据有关资料显示,目前而言,我国的儿科治疗以及护理需求极大,且仍处于不断增长的趋势中。因此,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质量十分必要。然而,从我国目前众多高校、职校的儿科护理学教学现状看来,仍然存在较多短板,不利于教学的有效开展,对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儿科护理人才也产生消极影响。对此,笔者将其常见的教学短板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1)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无法满足现代化护理人才的培养需求。这主要表现在教师本身专业水平不够、教师的护理细分方向不全面、教师教学脱离实践以及教师对教学的重视度不足等方面。(2)学生对儿科护理学的重要性认知不足,未能真正投入到学科的学习以及技能的发展上来。(3)教学手段、教学案例相对落后,教学模式单一,课堂多位“一言堂”,学生未能真正成为教学的中心。(4)学校的教学设备不足,对于儿科护理学而言,相应的道具、设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形成至关重要,但部分学校缺乏相关教学资源的建设,导致实验教学、临床教学等细分课堂无法得到真正有效落实。总而言之,目前儿科护理学教学仍存在较多突出问题,不利于人才培养的有效开展。
2 关于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改革建议
2.1 制定儿科护理学教师教育计划
教师的综合素质是保证儿科护理学教学有效性的根本,从现阶段的教学情况来看,提高教师水平应成为改革的基础。笔者认为,高校可在一定条件下制定教师教育计划。从内容上看,主要致力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以及技能水平;其中,理论知识除了基础知识以外,更包括学科前沿发展情况、案例的学习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涉猎等;技能水平知识也应在先进的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定期培训、加强。其次,从计划的实施形式来看,课主要包括讲座、现场或远程课程、交流学习、实践观摩等,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从计划实施的主题来看,主要可包括教师、专家、学者、护理一线工作者等,其中,教师指不同细分学科方向的教师进行相互之间的学习、研讨与交流。对教师的教改理论走“中庸”之道,传统教学模式有填鸭式的不足,但是可以在短时间内给护生传授大量知识。而过于对儿科教师的教学改革,往往让儿科护理老师在课堂前、课堂上、乃至课后为了应付教改而疲于奔命,这样就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所以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最适合的教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长处,保证护生获得最大教学效果。
2.2 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
学生是教学的主要对象,从现代化教学意义来看,也是教学的中心。儿科护理学教学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学生在专业选择、职业认知以及人生态度上的缺陷。因此,笔者认为,要提高儿科护理学教学有效性,首先要从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培养入手。职业道德素质培养首先应该关注学生对待儿科护理专业的态度,教师应在充分了解学生看法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职业态度正确性进行判断;其次,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针对性的教学、教育,例如,学生在毫不了解的基础上认为儿科护理相当于保姆,而在临床儿科护理工作中,有些知识水平较低的患儿家属也如此认为。加上儿科护理工作量大,工作内容耗费体力和脑力与回报不成正比,给儿科护理教育带来较大压力。此时,教师应通过案例等形式解释护理学的专业性与社会价值,并提倡职业的平等价值观。教师可以在媒体上呼吁提高儿科护理人员待遇水平,同时针对儿科护生的临床儿科护理问题及时给予解答,提高护生的儿科护理工作人际适应能力。实现从学校到终身为护生服务的连续性儿科护理教育。总的来说,要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教师首先应了解学生的需求,并在大量专业理论知识教学基础上逐步帮助学生建立起正确的护理医学价值观。
2.3 优化教学模式,与时俱进,理论实践相统一
教学的具体形式也是影响儿科护理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对此,笔者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提高,教师在理论教学上可采用“线上”转移、“生活”转移的策略,使学生通过在线教学等形式自学基础知识,并在一定的课题要求下分组进行相关模块的理论知识的探索性学习。其次,将更多的教学精力放在实践技能上来,包括实验教学、案例讨论等,使学生能从生活中、从手中真正体验到儿科护理学的操作性、重要性,从而为其未来综合素质的提升奠定基础。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儿科护理学作为医学教育中的重要学科之一,其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问题,阻碍教学有效性的提升。要充分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本文提到几点建议以外,更需要相关领域的教师、专家共同努力,为儿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作者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
[1]毕桂芝,张莹.PBL教学法在儿科护理学教学中的探索与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7,35(08):146-147.
[2]朱艳.高职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改革探索[J].才智,2016(20):27.
[3]姚珍.基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改革的中专护理专业儿科护理学教学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 2016, 34(13): 55-56.
刘翅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