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火灸联合自拟温经止痛汤治疗55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
2016-03-27刘英杰
林 静,刘英杰
(1.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北京 100075;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北京 100700)
雷火灸联合自拟温经止痛汤治疗55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观察*
林 静1,刘英杰2
(1.北京市东城区永定门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妇科,北京 100075; 2.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妇科,北京 100700)
目的:评价雷火灸联合自拟温经止痛汤治疗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11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给予雷火灸和自拟温经止痛汤联合治疗,对照组给予自拟温经止痛汤治疗,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停药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1次。观察2组治疗前后及2组间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痛经疼痛程度、理化指标等方面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后临床疗效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痛经疼痛程度评分(VA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理化指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2组治疗均能缓解痛经症状,但观察组联合雷火灸能够更加有效地治疗原发性痛经。
雷火灸;自拟温经止痛汤;原发性痛经;寒凝血瘀型
原发性痛经是妇科门诊常见疾病之一,它无明显的盆腔器质性病变,主要临床表现为经期及行经前后明显的下腹部痉挛性疼痛、坠胀或腰酸痛等,部分严重痛经者可影响到日常生活及工作。原发性痛经属于中医学“经行腹痛”“经期腹痛”“经痛”等范畴。我国妇女痛经的发病率约 33.1%左右,其中13.59%的女性出现严重影响工作的病态[1]。本文对55例原发性痛经患者采用雷火灸联合自拟温经止痛汤进行临床观察,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6年3月我中心就诊的116例原发性痛经患者,中医辨证属寒凝血瘀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观察组年龄19~42岁,平均年龄(28.6±6.3)岁,病程1~20年,平均病程(6.18±4.23)年;对照组年龄18~44岁,平均年龄(27.4±6.2)岁,病程1~16年,平均病程(5.65±3.41)年。2组在年龄、病程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西医诊断标准根据月经期下腹坠痛,妇科检查无阳性体征,并除外其他可能引起痛经的疾病即可诊断[2];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妇科学》教材中有关痛经的诊断标准制定[3],中医辨证分型参照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制定执行[4]。
1.3 纳入标准
符合西医原发性痛经诊断标准和中医辨证为寒凝血瘀型;年龄18岁至45岁之间;月经周期基本正常(28±7)d;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不符合上述纳入标准者;妊娠、准备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经检查证实由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肿瘤等所致的继发性痛经;合并心、脑、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者;有药物过敏史、过敏体质者。
1.5 治疗方法
1.5.1 对照组 给予自拟温经止痛汤口服:姜黄15 g,桂枝10 g,吴茱萸6 g,当归10 g,生蒲黄10 g,五灵脂10 g,元胡10 g,川楝子9 g,水蛭4 g,细辛3 g,生鸡内金10 g,黄酒20 ml,随症加减。每次月经前1周开始服药至经净停药,每日1剂,早晚分服,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停药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1次。
1.5.2 治疗组 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联合赵氏雷火灸(重庆市渝中区赵氏雷火灸传统医药研究所),具体灸法为患者取仰卧位,点燃雷火灸条1根,取任脉上神阙至曲骨段,手持雷火灸条距皮肤3 cm处来回施灸,5个来回用手按揉1次,再进行施灸,持续5 min。配合曲骨、中极、关元3穴,在距离皮肤1 cm左右施雀啄灸,每穴灸28次,每7次用手按揉1次。施灸部位以皮肤发红、深部组织发热为度,如有烫伤可用酒精、紫草油、油纱条作即时处理。每次月经前1周开始治疗经净停用,每日1次,每次20~30 min。3个月经周期为1个疗程,停止治疗3个月经周期后随访1次。服中药期间除配合赵氏雷火灸以外,应停服所有药物。
2 疗效观察
2.1 临床疗效评价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5]。采用尼莫地平法进行评分,计算方式为:[(治疗前积分 -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积分减少≥95%;显效:症状明显改善,积分减少≥70%;有效:症状稍有改善,积分减少≥30%;无效:症状无明显改善,积分减少<30%。
2.2 中医证候评分
分为主症和次症,主症为经前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次症为经血量少、色黯有块、畏寒肢冷、带下量多质清稀、面色白光白、腰骶冷痛等。将主症、次症分级量化,根据权重赋予相应的分值,进行治疗前后及2组间分值比较。
2.3 痛经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简称 VAS)[6]。具体做法是:在纸上面划一条10 cm的横线,横线的一端为0,表示无痛;另一端为10,表示剧痛;中间部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让病人根据自我感觉在横线上划一记号,表示疼痛的程度。0分提示无痛;3分以下提示有轻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提示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提示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于试验前后和随访时分别进行疼痛程度评分,判定痛经疼痛改善效果。
2.4 安全性观测
试验前后各进行1次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方面检查,比较2组治疗前后理化指标的变化,从而判断本试验的安全性。
2.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检验,疗效比较采用Ridit分析。
3 结果
3.1 试验完成情况
观察组完成55例,脱落3例;对照组完成56例,脱落2例。脱落病例为失访、数据填写缺失等原因。
3.2 临床疗效评分结果
表1显示,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 中医证候评分结果(表2)
3.4 痛经疼痛程度评分(VAS)结果(表3)
表1 2组临床疗效比较[例(%)]
表2 2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
表2 2组中医证候评分比较(±s)
注: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2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个月 随访观察组 55 18.20±2.47 11.54±2.57 8.13±2.30 5.90±1.56组 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第1个月 第2个月 第3 5.36±1.70对照组 56 18.41±2.22 13.59±3.29 11.22±3.05 9.34±3.08 9.29±3.22
表3 痛经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s)
表3 痛经疼痛程度评分(VAS)比较(±s)
注:观察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P<0.05;2组治疗后比较:P<0.05
个月 随访观察组 55 7.40±1.29 4.56±1.09 3.22±0.89 2.27±1.03 2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第1个月 第2个月 第3 .29±1.01对照组 56 7.38±1.23 5.84±1.17 4.88±1.19 4.13±1.24 4.14±1.60
3.5 理化指标结果
2组治疗前后血尿便常规、心电图、肝肾功能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原发性痛经又称为功能性痛经,严重者可影响日常工作和学习,及时规范的治疗能够明显改善症状,缓解患者的痛苦。女子因经、孕、产、乳等特殊生理功能,决定了其易受内外环境的变化而发病,尤其是现代女性,经期前后贪凉、频繁熬夜、工作压力过大等外因,加之房劳过度、多次人流等内因直接损伤胞宫胞脉,出现气血不足、寒凝血瘀、“不通则痛”,使之痛经。任脉与胞宫胞脉有着紧密的联系,任脉主一身之阴,凡精、血、津、液等阴精都由任脉总司,故称“阴脉之海”。又任脉“起于胞中”,沿腹正中线上行,在腹部与肝、脾、肾三经分别交会于曲骨、中极和关元,取三精之精血以为养。在雷火灸治疗中将三穴配合应用能起到温阳补肾、培元固本、通调冲任的作用。
赵氏雷火灸是一种创新型灸疗产品,是在古代雷火神针的基础上创新发展而成,具有攻补兼施、温经散寒、活血化瘀、扶正驱邪等作用。该疗法属于非介入性治疗,治疗时缓和舒适,无毒副作用、无疼痛。研究证实,雷火灸相对普通艾条有着很大的优势。首先其成分不同,普通艾条的成分仅仅只是艾绒,而雷火灸不仅含有艾绒在内,还含有沉香、穿山甲、干姜、茵陈、木香、羌活、乳香、麝香及其他保密成分在内;其次功效不同。雷火灸具有火力更强、渗透力更强、见效速度更快的优点,它燃烧时产生的辐射能量是红外线和近红外线,通过对人体面(病灶周围)、位(病灶位)、穴形成高浓药区,在热力的作用下渗透到组织深部来调节人体各项机能,这是普通艾条所无法比拟的。在痛经治疗中施灸于任脉腹部循行路线及曲骨、中极、关元等三阴经交会穴,能充分发挥药物和火热的温通作用,通过经络的传热和神经的传递对盆腔脏器产生热效应,从而抑制子宫平滑肌和血管收缩,改善局部微循环,达到止痛的目的。
中药内服方为自拟温经止痛汤,方中姜黄和桂枝相伍为君,桂枝温通经脉有助于血液的流畅,从而加强姜黄的活血止痛之力;姜黄的破血行气又有利于桂枝通达阳气、温经散寒作用的发挥,共奏温经散寒、利血通脉之功效。吴茱萸配当归,吴茱萸温散,当归行血以助之,当归温补,吴茱萸温经以行之,共奏温经散寒、祛瘀养血之功;生蒲黄与五灵脂合用,出自《太平惠民合剂局方》中失笑散,为治血瘀作痛之经验药对;元胡和川楝子源自《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金铃子散,两药一入气分,一入血分,行气助活血,活血助行气止痛之功显著,同时而无伤正之弊;水蛭功善破血逐瘀,细辛具有散寒祛风、止痛等功效。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细辛有镇静、镇痛作用,两药相伍活血止痛效果倍增。以上诸药共为臣药,共同辅助君药以达温经止痛、活血化瘀之目的。生鸡内金可顾护脾胃,防止活血化瘀药物伤正气,是为佐药。黄酒为引经药,能引诸药直达病所,加强治疗作用。以上诸药配伍刚柔相济、相辅相成,共同起到温经散寒、祛瘀止痛之功。笔者临床试验证实,雷火灸联合自拟温经止痛汤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单纯温经止痛汤,且起效快、预后好、不易复发,操作简单安全,患者易于接受,因此适宜在中医妇科临床实践中进一步的普及和推广。
[1]尤昭玲.中西医结合妇产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0:453-458.
[2]乐杰.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380-381.
[3]马宝璋.中医妇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79-84.
[4]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239-243.
[5]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62.
[6]AICHER B,PEIL H,PEIL B,et al.Pain measurement:Visual Analogue Scale(VAS) and Verbal Rating Scale(VRS) in clinical trials with OTC analgesics in headache[J].Cephalalgia,2012,32(3):185-197.
R245.81
:B
:1006-3250(2016)06-0958-02
2015-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