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成长插上翅膀
———走进沈阳市铁西区青少年空间
2016-03-27黄书满田庆贺
黄书满 田庆贺
给成长插上翅膀
———走进沈阳市铁西区青少年空间
黄书满 田庆贺
舞蹈课
卡乐米绘画
与主持人关键合影
马书记现场指导
粘贴画合影
编辑/黄书满
学习尤克里里
2015年5月15日,是铁西区青少年空间正式启动的日子。这天,一群来自不同学校的孩子们,正簇拥地走进空间。这些孩子大都来自于附近的薄弱学校。由于家境的原因以及学校师资所限,他们无法接受正规的艺术培训,所以共青团铁西区委员会整合社会资源,搭建了这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让更多的青少年受益。
青少年空间(区属空间站)位于铁西区云峰北街33甲2号,面积约176平方米,内设活动大厅、心理咨询室、茶水间、阅览室、综合教室等,配有音响、投影、电脑、心理沙盘,以及钢琴、古筝、吉他等乐器,并有图书近千册。走进活动大厅,一行醒目的大字跃入眼帘:“倾听青少年心声,维护青少年权益,满足青少年需求,服务青少年成长。”这是青少年空间创建的宗旨,帮助青少年在这里展开飞翔的翅膀,让艺术的梦想绽放。
青少年空间的主创人是团区委书记马晓齐。她曾在铁西区科技局担任副局长,2014年9月起任团区委书记。经过摸索和创新,她带领团队打造了铁西团组织的亮点和品牌——青少年空间。马书记说:“如今,北京的‘青年汇’、重庆的‘市民学校’等都是典型的个案,它们均依托共青团的阵地,充利发挥自身优势,竭力打造为青少年成长服务的综合性平台。青少年空间也有自身特色,它是按照‘有阵地、有队伍、有项目、有成效’的标准创建的,为区内青少年提供‘兴趣爱好培养、就业创业服务、思想教育引领,心理咨询辅导、合法权益维护’等方面的公益性服务,任何活动都不收费。我们也积极联合社会机构,不断丰富空间站的服务项目,以满足不同人群的需要。”目前,十余家社会机构加入青少年空间,为青少年进行艺术、拓展等方面的培训,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比如:速音音乐工作室讲授尤克里里和非洲鼓课程,启人仁发展中心提供公益拓展训练,张琦声乐舞蹈教室提供合唱和舞蹈课程教学,小核桃俱乐部讲授古诗课程,冷冬古筝教室专门提供古筝课程教学。还有卡乐米陶瓷彩绘课程,更是让学生乐在其中。“一边听老师讲解,一边按照自己的意愿设计图案,将动脑与动手结合起来,去完成自己的作品。”另外,青少年空间还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写观后感等,活动形式多样。马书记说:“我们还邀请沈阳电视台节目主持人关键与学生们面对面,上演了一场精彩的‘脱口秀’,效果良好。‘脱口秀’是以百科类知识的客观传播为目的,对青少年‘说话’。以一个生活细节(或事件或场景或人物)为切入点,横向延伸知识面,通过传播‘旮旯’式的知识,使学生获得轻松、幽默的感受,其也可以转换成生活中与人交流的谈资。主持人还结合职业特点,讲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趣事,让学生看到了名人的另一面。”其实,薄弱学校的学生更需要这方面的尝试与体验,走出学校,去接触新事物,去获取新知识,这对他们来说将是受益匪浅的。
光明二校、保工一校、凌空小学等校的部分学生都是青少年空间的常客,他们在这里唱出心声、舞出美丽、弹出喜悦、诵出经典……一位同学说:“青少年空间是一个温暖的家,不仅让我结识了新朋友,还接受了专业的培训。以前,我是一个内向的孩子,不喜欢参加集体活动,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展示自己。然而,青少年空间给我提供了平台,使我获得了更多的自信。虽然家里条件一般,但只要努力,丑小鸭是也能变成白天鹅!我对自己非常有信心。”不仅如此,青少年空间还经常组织老师深入校园进行集中培训。“这既能避免来回路上的奔波,又能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而且,我们还针对青少年的实际需要,不断增加项目,使这个空间站更完善。”比如:拓展服务领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我们邀请心理咨询师为街道团干部进行心理咨询及辅导,并通过心理游戏等方式,引导团干部释放心理压力,关注内心世界,以更好的姿态去迎接工作、面对生活。”不仅如此,青少年空间还加强对学生的心理疏导,针对成长中遇到的问题及时提供帮助。“有的学校还建议,先集中培养教师,再由教师为学生答疑解惑,这样心理健康工作才能更深入。另外,我们将开展法律咨询,聘请律师、法官等深入校园,开展普法活动,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用法。”
目前,铁西区创建了17家青少年空间站,城区15家、乡(镇)2家。除区属空间站外,14家街道空间站均依托社区办公用房,面积最大的1500平方米。空间站均由团区委统一制作牌匾,并为大部分空间站投入电脑、投影、音响、桌椅、图书等,两年来总投入达到50余万元。而且,区属空间站、艳粉街道“铁丝团”已建设成为“省级青少年示范性综合服务平台”。自区属空间站运营以来,其已开展各类课程百余场次,参与青少年达到千余人。最后,马书记说:“我们争取3年左右的时间,将空间站打造成为全国示范性的团属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并适当复制,使其成为团组织联系青少年的重要依托,推动团的组织网络、形象标识、工作力量、服务项目等在青少年身边实现有形化、常态化,为青少年提供持久、有效、广泛的服务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