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助推深圳经济高质量稳定增长

2016-03-26

人民论坛 2016年7期
关键词:公共服务供给深圳

深圳的实践证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效应对新常态,实现“双中高”目标的有力举措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央立足发展新阶段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深圳作为经济特区,较早进入新常态,为应对新时期的新问题,按照中央总体要求,着力创新制度、产品、公共服务供给,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十二五”时期,在外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深圳经济年均增长9.6%,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近20%,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由28%提高至40%;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企业由38家增至65家,其中超千亿企业由2家增至8家,进一步增强了经济持续发展动力。深圳的实践证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有效应对新常态,实现“双中高”目标的有力举措。

着力创新制度供给,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激发新常态下发展活力

近年来,深圳坚持以体制机制创新优化制度供给,以改革红利释放发展新动能,在重点领域主动谋划了一批重大制度创新,为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创造了良好的制度环境。

率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活力“井喷式”迸发。市场准入机制直接影响到一个地区的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深圳早在2013年初就在全国率先实施新的商事主体登记制度,推进商事主体网上登记,改“先证后照”为“先照后证”,改注册资本实缴制为注册资本认缴制,“多证合一、一照一码”,企业名称自主申报登记等,激发了创新创业活力。加快实施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供给端行政约束持续松绑。行政审批程序过长、政府干预过多是束缚市场活力的重要羁绊。近年来,深圳努力做好政府职能的“减法”,实施简政放权工作方案,大力推进行政审批、投资审批、权责清单等七大改革,全面取消非行政许可事项,行政许可事项从2011年的487项减少至2015年的234项。梳理优化政府审批流程,制定和公开政府权责清单和运行流程,进一步提升政府效率和服务质量。着力突破社会投资体制改革,建立以“备案告知为主、核准审批为辅”的社会投资项目管理新体制,压缩90%的社会投资审批事项,激发了社会投资活力。

积极探索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存量建设用地占土地供应总量超七成。提高土地资源的供给和产出效率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针对土地资源日益稀缺的现状,深圳不断探索拆除重建、综合整治、复合式更新、“整村统筹”等城市更新和土地整备模式,推进城市土地二次开发利用,建立了节约集约用地机制,2015年存量用地占土地供应量超过70%。率先探索原农村建设用地入市,敲响我国“农地入市”第一拍,成为继1987年深圳首创国有土地拍卖后的又一次历史性改革破冰之举。

着力加大优质产品供给,主动适应和引领消费升级,推动经济迈向中高端

深圳抢抓消费升级的新机遇,坚持需求牵引和供给推动并重,突出创新、转型和消费三者联动,着力扩大有效供给,努力提供更高质量、更有市场的产品。

加快发展新产业。这既是主动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抢占发展制高点的重要举措,也是以供给创新促进需求扩大的有力抓手。深圳把握产业发展趋势,前瞻布局了新一代信息技术、互联网、生物等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生命健康、航空航天等未来产业,支持开发新产品、创造新功能,挖掘和释放消费潜力。2015年战略性新兴产业进出口超过1.5万亿元,占进出口总值60%,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占比45%。航空航天技术产品出口增速从2013年的17.1%增至2015年的97%。

大力培育新业态。这是应对消费升级新需求的有效途径。深圳充分发挥消费升级对产业升级引领作用,加强市场和消费心理分析,围绕新需求实施健康养老、文化体育、旅游休闲等消费热点培育工程,采取完善电商基础设施、举办高端赛事活动、政府购买基因检测服务、加快太子湾邮轮母港建设、探索发放居家养老服务券等方式,推动基因诊疗、邮轮游艇等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不断创造新产品。传统产业并不意味着夕阳产业,经过改造,仍可激发新活力,催生新的产品,进入新的生命周期。例如,深圳把握消费需求趋势,大力推动“互联网+”“文化创意+”“工业设计+”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出了一批功能强、品质高、定制式、个性化的产品,获得市场青睐。深圳品牌女装在全国一线商场市场占有率达70%,“深圳制造”钟表品牌占国产品牌的65%,黄金珠宝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70%;高端眼镜产量约占全球70%,是全球中高档品牌眼镜最大生产基地。

着力创新供给模式,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效率,打造发展新引擎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包括一般产品供给方式的改革,也包含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通过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创新,既可以提供更多优质服务、更好惠及市民群众,也可以加快服务业发展、扩大服务业开放、引导有效需求,还能为其他产业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

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在公共领域引入PPP模式,既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本,又可提高公共产品的质量和效益。近年来,深圳在医疗、文体、教育、交通、保障房等领域探索引入PPP模式,先后实施了地铁轨道龙华线、深圳湾体育中心、龙岗大运中心、香港大学深圳医院等PPP项目,仅龙岗区在2015年就推出了18个PPP项目。

不断扩大政府购买服务。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是政府承担公共服务的有效模式,有利于改善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深圳持续加大公共产品购买服务力度,制定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意见及配套措施,率先推出购买服务“正负”两张清单,其中政府购买服务目录涉及两大类40款240项服务内容。在确定购买服务的价格和数量方面,主要根据国家、行业标准,结合实际需要和工作目标,以及综合物价、工资水平等因素科学测算,目录内的事项通过竞争择优方式选择。

鼓励支持社会资本提供优质公共服务供给。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需要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合力。面对快速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深圳注重发挥市场的作用,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提供。出台鼓励社会资本举办三级医院若干规定,通过享受医疗用地地价优惠、税收返还奖励、医疗设备的采购优先使用配额等政策,大力吸引社会资本办医,华为片区综合医院等4家三级医院均由社会资本投资建设。制定加快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意见,鼓励社会力量将符合规定要求的闲置厂房、民用服务设施,改建成养老服务设施,推动老龄服务产业向社会资本开放,2015年推进的16个养老工程项目中,社会投资占投资额85%。大力引进优质教育资源,采取合作办学等模式,建设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清华-伯克利深圳学院等10所特色学院。不断加大文化体育设施、轨道交通、市政公用事业等公共领域向社会资本放开力度,初步构建了政府引导、企业决策、公平公开的公共领域新型社会投资和运营体系。

着力推进质量标准品牌信誉“四位一体”建设,构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实支撑,实现更高水平有效供给

质量标准是提高供给体系水平的重要保障。深圳坚持市场导向、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着力打造深圳标准、铸就深圳品牌、树立深圳信誉、提升深圳质量,努力实现产品和服务的高质量,成为首个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

发挥政府引导作用。深圳在全国率先开展广义质量标准体系建设,出台加强标准建设若干问题决定等法规和政府规章,加快制定深圳经济特区质量促进条例,实现质量工作有法可依;实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加强社会建设、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建设文化强市、打造廉洁城市等六大决定,以及创造深圳质量行动计划、质量发展“十二五”规划等文件,出台建设质量强市的指导意见、五年建设方案和年度行动计划,明确各领域质量发展的目标任务,形成全市各行业各领域共同打造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的强大合力;率先设立市长质量奖,激励全社会创造高质量。

发挥企业主体作用。5年来,企业主导研制的国际标准超过650项,居国内大中城市首位;参与制定修订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2083项,建成中兴通讯等4家“卓越绩效示范基地”。率先在企业推行首席质量官制度,开展标准化、知识产权专业技术资格评审试点,建立了一支超过万人的质量专才队伍。积极推动企业“走出去”,开展技术输出、标准输出和品牌营销,促进深圳优势特色技术、战略产品和关键技术转化为国际标准。

发挥社会组织支撑作用。探索构建开放式标准建设体系,引导和支持行业协会开展标准建设,推动建立官产学研中介联合的“质量创新技术联盟”。由社会组织创立的“深圳知名品牌评价”、“优秀质量管理小组”等特色活动超过20项,1万多家社会组织成为推动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深圳市计量质量检测研究院、标准技术研究院等成为打造深圳质量和深圳标准的重要创新载体。

(调研组成员:杨轲、吴思康、聂志刚、王西星)

责编/高骊 美编/李智

猜你喜欢

公共服务供给深圳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当下深圳,魅力何在?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拉萨市公共就业服务供给现状研究
深圳改革叙事起点:
“供给侧”何以流行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感应电机的直接速度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