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三境界
——生境、画境和意境
2016-03-26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李雄(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
北京林业大学副校长李雄教授在此次论坛上以“风景园林境界的多义性”为主题,阐述了风景园林的缘起以及当下中国园林的发展,分析了当下中国园林生态性、艺术性和文化社会性的三个境界,认为中国传统园林的审美境界是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的融合。李教授对中国传统园林意境的理解,正体现了园林人对园林事业的热衷与奉献。
东西方园林根本不同之处在于境界
园林是精神文化追求的结果,园林实体与艺术境界是形与神的关系。在喻物寄情、情景交融创作手法上,园林与文学、绘画等姊妹艺术有相似的基本特征。反映在表达方式上,园林境界寄情于自然景物及其组合关系上,情生于境而又超出境域之外,给感受者以思索或遐想余地。
当客观境域与人的主观情感相激发时,便产生超越情境之外的艺术思考,产生诗外情、景外意。
园林境界体验受“相”、“时相”、“气象”、“龄相”和物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也受观赏者思想情操的制约。“春和景明”、“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淫雨霏霏”、“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触景生情体验的境界是不一样的,正如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所描绘的那样。
在境界世界里, 以最佳状态出现而又有一定频率的情景为境界主题。所谓“ 一鉴能为、千秋不朽”。
境界主题有时隐含于园林风景中。东晋陶渊明在《桃花源记》追求的境界并非“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丽风景,而是风景背后作者对安居乐业休养生息的渴望。
这与西方园林强调物质造型,热衷几何构图、人工修剪和透视关系,缺少境界和思想内涵,是根本不同的。
传统园林中三个境界叠次推进
快速城镇化和全球环境的变化,使风景园林在构建安全的城市生态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方面的生态价值凸显。风景园林作为人类文明的文化载体,其意义和价值需要强化。
中国传统园林的境界可大致分为自然美、艺术美和意境美三个层次,即生境、画境和意境。
所谓生境就是创作出一个生意盎然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的境界和浓厚生活气息的生活美境界。
而画境则是对自然、生活中美的素材,根据中国传统山水画意,通过艺术加工升华为艺术美的境界。意境则是通过艺术加工过的高山流水、清风明月、鸟语花香,使人触景生情,情景交融,是园林艺术的最高境界。
三个境界叠次推进,后一境界为前一境界的深化和提高。
生境—第一层境界
代表园林:苏州拙政园
中国传统造园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生机盎然的,“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的自然美境,在充溢自然灵气的生境里使人的生活更为美妙。这种将自然美和生活美相结合的境界即是中国造园的第一境界—生境。
生境是画境、意境的源泉和前提,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在园林艺术中的反映。计成提出“虽有人作,宛自天开”,概括指出了生境原则,既含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亦即天然图画是也。
传统中国园林凝炼自然美的同时,刻意追求生活美的境界。“小桥、流水、人家”,以及“村里处处闻箫鼓,家家门前泊舟舫”便是理想生活的写照。筑亭台以登高赏景,铺游路以行走其间,造厅舍以居憩无忧,园林生活,美哉!
画境——第二层境界
代表园林:扬州瘦西湖五亭桥
中国园林的第二层境界为画境或称艺术美。是对生境美的素材进行艺术加工,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笔意,通过取舍、概括、提炼和升华,上升到艺术美的过程。
中国园林的画境,取天下名山秀水之精气神,追求“一峰而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的艺术效果。
清人钱泳说得好:“造园如作文章,必使曲折有法,前呼后应,最忌堆砌,最忌错杂,方称佳构 。”
这种裁剪自然,追求的诗情画意境界,就是中国传统园林的第二层境界—“画境” 。
意境——第三层境界
代表园林:圆明园之方壶胜境景观、滕王阁
传统中国园林的第三层境界,即是意境美。是将富有生机的生境上升到富有画意的画境,透过生境、画境诱导,使观赏者触景生情,产生浪漫主义激情的过程。
意境是园林创作的最高境界,是审美的灵魂所在。观赏者透过大区域的园林形势关系,生境、画境、点题和氛围等意境信息,强烈地感受到景外之情、情外之意,从而达到情景交融、景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境界。感受庄子所言:“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的精神享受。如圆明园方壶胜境所寓意的天地人和、四海升平、万方共乐境界。
又如南昌滕王阁巧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天时景观,衬托滕王阁的雄浑浩渺之美。表达“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从而产生“胸罗宇宙、思接千古”的联想,这就是滕王阁及其艺术境界所引发的人生感悟。
正如宗白华先生指出:“当然以上的许多境界,并不是像飘落在水面上的落花一样互不相干,这种情感、抱负、品格和理想是和园林中的空间布局以及动态布局中的生境和画境交融在一起的,最后达到‘以情写景,以景寓情’的理想境界,是现实主义、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高度结合的体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为终极追求
当下中国风景园林发展建设日新月异,无论是规模、功能、尺度和需求上都与中国传统园林差别巨大。因此,在传承和发展中国园林优秀传统的基础上,风景园林的建设应达到生态性、艺术性和文化社会性三个境界层次的高度统一。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明人计成在《园冶图说》一书中对造园艺术的精妙总结。
对于此话,李雄有三个层次的认识:第一层次是表象理解。关注园林营造景观风貌的自然度。第二层次是立法理解。中国园林本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对自然的艺术提炼和抽象概括,“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理法。第三层次是哲理理解。
园林不单纯是艺术性的问题,园林的营造应合自然之道、宇宙之法,应法天象地,与自然贯通,天人合一。
园林,作为社会形态的一种存在形式,始终是文化和审美的产物,而又寄托着精神追求。上溯至秦汉时期创立“一池三山”, 及至魏晋南北朝,文人士大夫开创了自然风景园和写意山水园时代,后历经完善至明清园林鼎盛,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