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细读三北工程规划 大力实现五期目标

2016-03-26陈隽情

中国林业产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三北沙化防护林

陈隽情

走过这30多年的风雨历程,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林业生态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就曾多次就生态文明建设和林业改革发展发表重要讲话,并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

在深入内蒙古、新疆、宁夏、青海等地视察后,在回顾过去、思考当下、展望未来的基础上,总书记对加强三北工程建设、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作出了许多重要指示,为林业改革发展特别是三北工程建设提供了基本遵循,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总书记的讲话中叙述了筑牢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要求以及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的新期待,但目前三北地区仍然分布着全国84%的沙化土地和70%的水土流失面积,是全国范围内林草植被最稀少、生态问题最突出、生态产品最短缺的地区。

四期工程10年间创下“三个第一”

回顾过去,该项建设工程仍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史上的骄傲。按照前期计划,三北工程超额完成了三北防护林体系一期(1979—1985年)、二期(1986—1995年)工程规划任务,三期(1996—2000年)工程建设,到1999年底,累计造林3亿多亩。截至三期建设结束,三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从5.05%提高到9%以上。重点治理区的环境质量有了较大改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北防护林第四期工程从2001年起至2010年结束,10年间创下了年均造林面积、年均中央投资、年均增长森林覆盖率“三个第一”。10年完成造林面积790.9万公顷,完成中央投资84亿元,森林覆盖率净增近4个百分点。通过前4期工程的持续建设,生态效应累积发挥,综合效益逐步凸显,工程区生态状况出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态势。

首先,重点治理区的风沙危害得到全面遏制,四期工程主攻防沙治沙,在重点风沙区营造防风固沙林158万公顷。与上世纪末相比,工程区沙化土地面积首次出现净减少。据最新监测结果表明,工程区有陕、甘、宁、青、蒙、晋、冀、黑等8省(区)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减少,年均减少1500平方公里,缩减面积占全国的85.3%。重点治理的毛乌素、科尔沁两大沙地已实现了根本性逆转,已进入改造利用的新阶段。

其次,经过第四期治理局部地区的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尤其在以黄土高原为主的水土流失区,10年间累计营造水保林和水源涵养林150多万公顷,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3.3万平方公里。其中作为重点治理的黄土高原更是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近50%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不同程度治理,年入黄泥沙减少20%以上,彻底实现了水土流失面积和土壤侵蚀模数双下降。

再次,平原农区防护林体系也基本建成。例如在东北、华北、黄河河套等平原农区,各级单位大力营造农田防护林,截至第四期工程结束基本建成了规模宏大、县县毗邻、互为一体的大型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区农田林网化程度更是高达68%,农田面积和粮食产量呈双增长。据长期定点观测,由于农田防护林的作用,工程区粮食亩产竟由建设前的100公斤/亩提高到300多公斤/亩,总产量由0.6亿吨提高到了1.53亿吨。

不仅如此,区域性特色林产业基地也初具规模:在大力推进区域性特色林产业基地建设的过程中,前后共营造各类经济林基地63.41万公顷,初步建成了以苹果、红枣、香梨、板栗、核桃为主的一大批特色经济林基地。工程区经济林基地总面积达432.1万公顷,年产干鲜果品1308.26万吨,年产值177.8亿元。

森林资源的增长也催生了以林为主的种养加工业、沙产业、苗木产业、森林旅游等产业的蓬勃兴起,并将此发展成了振兴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增长点。

最后,在前期建设过程中,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更是得到了不断强化。三北工程作为我国生态建设的一面旗帜,为我国大规模开展林业生态建设开创了先河,发挥了示范和带动作用。在生产过程中,三北区域的广大干部群众艰苦奋斗,锲而不舍,铸造了感人至深、催人奋进的“三北精神”,为丰富和发展林业行业精神、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注入了新鲜血液。

五期内容更加丰富,投资明显增加

有了前四期建设的成功经验,2012年国家正式批准了三北五期工程规划。规划确定,三北五期工程建设共分为4个建设区域进行布局,按照不同区域功能定位,科学治理,整体推进。

一是风沙区,主要是指华北北部4大沙地为主的半干旱地区;二是西北荒漠区,主要是指200mm年降水量线以西的干旱荒漠区;三是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主要是指陕甘宁晋蒙青的黄土自然分布区;四是东北、华北平原农区,含与风沙区过渡的山区、浅山区。

第五期工程建设仍以增加和恢复森林植被为主要任务,力争到2020年,三北地区新增森林面积988.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提高2.27个百分点,对规划范围内的未成林造林地进入有林地、特灌林地,应在充分考虑每个树种的成林年限、常年调查的保存率后综合确定。

对于有造林条件的宜林地,努力营造(封、飞、造)乔木或灌木树种(符合特灌林认定标准)进入有林地、特灌林地,应充分考虑每个树种的成林年限、常年调查的成活率与保存率。

对于疏林地、灌木林地改造进入有林地,则可采用补植改造、采伐改造后重造等方式,在此过程中同样应考虑每个树种的成林年限、常年调查的成活率与保存率。

五期工程还要求50%以上的可治理沙化土地得到初步治理。对此,国务院发表相关建设规划,希望一边通过封沙育林育草、设置防沙林带、农田防护林、固沙林、草牧场防护林以及飞播造林种草、人工种草等植物治沙措施来控制沙化土地,一方面通过物理治沙措施来加以强化。

除此以外,对于60%以上退化林分得到有效修复、70%以上水土流失面积得到有效控制以及80%以上农田实现林网化的目标,国务院及各级省市单位也作出了详细规划说明。

在工程造林的同时科学造林,按山系、流域、通道、地区集中连片、成规模营造人工林,其土层厚度一般不少于30cm,坡度一般在25度以下,土壤中石砾含量一般在30%以下,并保证水资源能满足造林成活的需要。

或选择有天然下种或萌蘖能力的疏林、灌丛、草地、采伐迹地,人工造林困难的高山、陡坡以及风沙危害大、水土流失严重及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采取封、改、造、管相结合的方式,通过封禁和人工辅助手段,进行封山(沙)育林等。

与四期工程相比,五期内容更加丰富,投资明显增加,任务更加繁重。

猜你喜欢

三北沙化防护林
我的三北
三北工程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三北工程:将沙海变成林海
三北防护林与植树造林
土地沙化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五年累计治理沙化土地一千多万公顷
我国荒漠化土地和沙化土地面积持续“双缩减”
我国荒漠化和沙化面积连续10年实现“双缩减”
云南防护林工程建设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