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浙江省蚕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17年1月12日第十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2016-03-26

蚕桑通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蚕业蚕桑会员

浙江省蚕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工作报告(2017年1月12日第十四次会员代表大会通过)

浙江省蚕桑学会第十三届理事会产生于2011年12月1日在杭州召开的第十三次会员代表大会,正值我省蚕桑产业步入下行通道,由传统优势产业向历史经典产业过渡时期,学会在省科协的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和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围绕本届理事会主要工作目标,以促进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为中心,积极发挥广大会员在技术创新、科技普及等方面的作用,较好地完成了各项任务。

一、发挥智囊作用,为蚕桑产业发展作出新努力

(一)分析蚕桑产业趋势,引导树立新常态下的发展观

2014年我省的蚕桑生产虽然没有遭遇严重的自然灾害,但受到了茧价明显下降,桑螟严重暴发的市场与自然叠加影响,全省蚕茧产量成为2008年以来的七连减,降到50000吨以下,至1970年代水平,并将持续下滑;与全国2008年以来基本稳定在65万吨左右的产茧量,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这浙江蚕桑发展新常态的重要关头,为利用学会的平台,引导蚕业同仁正确认识蚕桑产业的历史地位,树立新常态下浙江蚕桑发展观,正确定位,增强信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学会于12月29日在湖州召开了理事扩大会,除全体理事外,还请11个非理事的重点市县蚕桑业务主管部门、蚕种生产单位领导,嘉兴、湖州市蚕桑学会秘书长参加会议。会上理事长吴海平研究员分析了蚕桑产业新形势,要求树立正确的发展观,理清工作新思路;副理事长计东风研究员介绍蚕桑科技新成果为主题的报告,引导科技人员认清形势,发挥科技支撑作用。

(二)为政府部门决策提出建议,统一蚕桑业务人员思想

近年来,浙江茧丝绸行业在全省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越来越小,蚕桑生产也从2008年以来连年减产。2014年,省政府决定将“丝绸产业”与茶叶、中药材等产业一起列为全省“十大历史经典产业”,这是省政府在经济新常态下对茧丝绸行业的新定位。省政府认为,“丝绸是中华文明的象征和典范。我省在我国丝绸发展史上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素有‘丝绸之府’的美称。丝绸产业是我省历史经典产业,有着近5000年的悠久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针对丝绸产业存在的创新设计能力不强、产品附加值不高、人才青黄不接等问题,同时也面临着替代纤维快速发展、消费需求深刻变化、桑蚕种养量缩质降等较大挑战,为此,省政府办公厅于发出了《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浙政办发〔2015〕114号)。提出要按照原料基地化、技术高新化、品牌国际化、人才梯队化、产业和文化一体化的要求,着力推进丝绸原料基地等建设,进一步巩固和提高我省丝绸产业在全国的领先地位。在《指导意见》起草过程中,学会主要领导多次参与了修改讨论,提出的“按开发一批、整合一批、提升一批优质蚕桑基地要求,在省内外建立相对稳定的优质蚕桑基地,打造我省高品位丝绸原料建设;大力推广产业化的蚕桑企业基地等多种经营模式,积极探索‘品牌企业+原料基地’的经营方式;支持工厂化养蚕的创新研发,建立健全桑园流转机制,将桑园建设列入造林政策扶持的范围”等建议,均被采纳。同时,还向省农业厅报送了“十三五”我省蚕桑产业转型发展的建议,提出了“十三五”浙江蚕桑发展的指导思想与目标、主要任务与措施以及相关的对策建议。

面对2015年蚕桑生产较大幅度下降的新形势,以及省政府对茧丝绸行业的新定位,学会有关领导在杭州、嘉兴、湖州等重点市县相关会议,以及全省有关专题会议上,多次引导广大蚕桑技术人员,要认清新常态下浙江蚕桑产业趋势,适应丝绸产业的新定位;切实转变思想观念,探索新工作方式,创新技术模式;突出重点抓好示范,促进蚕桑产业新发展。

二、搭建多方平台,为会员参与活动创造条件

学会是会员之家,不仅是沟通会员的桥梁,也是会员交流学术成果、了解新技术新信息的重要平台。五年来,学会共举办了16次学术研讨会,承办了2次全国性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参加了15次中国蚕学会召开的学术研讨会,参会会员累计达1100余人次,提交论文250余篇。与12届相比,举办会议增加10次,组织参加会议增加1次;参与活动会员增加630余人次,为上届的1.3倍,实现了上届理事会提出的“进一步增加学会举办的学术活动,扩大会员参与活动面”的期望。针对制约蚕桑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技术瓶颈,选准主题开展学术研讨、技术交流,通过技术理论研讨、实用技术交流、典型现场参观,为新常态下蚕桑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减缓竞争力衰减引起的下降速度。

(一)改革活动举办方式,拓展学术研讨内容

为拓展学术交流内容与交流面,本届理事会举办的学术活动,采用联会办会的方式,对传统的办会方式进行了改革。在举办的16次活动中,除一次学会单独举办外,其余既有与国家级学会联合举办(2次),又有与省外(江苏)学会联合举办(8次),也有与市级学会(主要嘉兴)联合举办(5次)。五年来,共有690余人次参加活动,撰写论文160余篇。

1.与中国蚕学会联合举办学术研讨活动

2013年12月4日在海宁召开的“全国桑树育种与桑产业学术研讨会”,为省科协重点学术活动,会议汇聚了全国16个蚕桑主产(区)的80余位桑树育种和相关研究与应用领域的专家,收到论文、报告32篇。学会理事长吴海平研究员到会致辞,中国蚕学会副理事长、省蚕桑学会咨询委员楼程富教授作总结。学会副理事长计东风研究员,会员陈伟国研究员等省内外专家的7人作专题发言。会上全面介绍了我省自新中国建立以来,以荷叶白、桐乡青、团头荷叶白、湖桑197号等四大良种全面替代历史混杂品种,以农桑系列品种取代四大良种的二次桑品种更新换代,以丰田、强桑为代表的新一代桑品种的推广情况。桑树是蚕桑产业的基础,每次桑品种的更换对促进蚕桑产业技术进步,蚕桑生产的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会议还交流了桑树多功能(养蚕桑、生态桑、饲料桑、景观桑等)、多元化(蚕桑、果桑、茶桑、药桑、菜桑等)研究开发的新成果,利用桑椹资源开发桑椹饮料、桑椹酒、桑椹食品、桑椹药品等产品。研讨会是国内桑学术研究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学术活动,通过研讨,有利进一步推动我国桑育种及基础研究,为蚕桑产业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会议达到了主题突出、氛围活跃、组织严密、影响较大的效果。2013年11月18~19日在浙江大学举办的“茧丝加工学术研讨会”,围绕蚕茧生产、蚕茧收烘、茧丝加工及茧丝加工技术发展趋势等主题进行了专题报告和交流,会议规模虽小,但信息量很大。2次研讨会的顺利召开,实现了本届理事会“组织1~2次有全国影响的学术活动”的重点工作目标。

2.与江苏省蚕桑学会联合举办学术研讨活动

江、浙两省同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蚕桑生产历史相近、比重相当、方式相似、困境相同。为了共同商讨蚕桑产业遇到的新矛盾新难题,经江、浙两省学会研究,从2012年开始共同举办学术研讨会。2012~2016年,围绕蚕桑产业面临突出问题,先后举办了蚕桑高效生态、创新蚕业生产模式、蚕种疫病防控等学术研讨会;还围绕养蚕安全召开了四次学术研讨会。

2012年,针对微粒子病蔓延的形势,于4月5~6日在杭州举办了“江浙两省蚕种疫病防控学术研讨会”,来自江、浙两省三十多个从事蚕种管理、生产、经营及蚕业科研、教学单位的50余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25篇(其中浙江代表30人,论文15篇)。学会理事长吴海平,副理事长周金钱、曹锦如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有关专家作了《家蚕微粒子病防治技术》、《基于案例的家蚕微粒子病防治》专题报告;介绍了江、浙各省近年来蚕种生产概况及微粒子病发生情况,加强和规范质检体系建设确保蚕种质量的经验;生产单位介绍了加强疫病防控的有效措施和经验。通过研讨,与会代表对微粒子病的持续性、可控性、须常抓不懈等方面取得了共识;一致认同,目前微粒子病防控“环境清洁是基础、防止食下传染是关键、生产无毒蚕种是重点”的技术路线。

为交流高效生态蚕业生产技术,促进江、浙优质茧丝生产基地稳定,2013年6月5~6日在江苏射阳召开了“江、浙两省蚕桑产业高效生态新技术研讨会”,来自江、浙两省29个从事蚕桑生产、管理、推广、科研、教育等单位的近5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17篇(其中浙江代表15人,论文8篇)。学会理事长吴海平、副理事长周金钱等参加了会议。会议邀请了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调研员封槐松、中国农科院蚕研所常务副所长张国政研究员、浙江大学鲁兴萌教授分别作了《发挥优势,改变劣势,努力稳定江浙两省优质茧生产基地》、《新四化背景下现代蚕业之路的思考》、《养蚕规模化与农业现代化》的专题报告。江苏、浙江两省有关蚕桑业务主管部门介绍了当前蚕桑产业基本情况;8个市、县代表就嘉湖地区稳定传统蚕业生产基地和苏北蚕区提升蚕桑规模经济效益、蚕桑产业高效生态新技术与新模式等进行了大会交流;代表们还深入研讨了蚕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与新对策。会议期间,代表们还观摩了射阳县特庸镇蚕桑规模化、专业化生产基地。会议认为,江浙两省是我国主要蚕区,同为东部优质茧生产基地,面临的问题相同,挑战相似,机遇相当,在传统蚕业向现代蚕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进行专题研讨,很有必要又非常及时;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两省要“坚定一个目标,发挥两大优势,突出三项创新,解决四个制约”,即:坚定打造优质茧基地的目标,发挥蚕桑生态、蚕丝文化的优势,突出体制机制、生产技术、政策支撑的创新,解决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市场竞争力的制约瓶颈,促进东部蚕桑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同时,与会代表还一致认为,这次研讨会主题切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两省学会组织的学术活动是东部蚕区技术交流的一个很好平台,两省蚕桑学术界之间要加强交流,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学术水平、产业发展水平,为实现东部蚕区蚕桑新优势作出新贡献。

为了探讨新形势下促进蚕种业健康发展的对策,交流加快家蚕新品种繁育与推广的经验,2014年8月22~23日在绍兴召开了“创新蚕种生产方式与新品种繁育推广”学术研讨会。来自江、浙两省28个从事蚕种生产、经营、管理、推广、科研等单位的近40位代表参加了研讨会,会议收到论文18篇。围绕会议主题,省农科院蚕桑研究所、桐乡市蚕业公司、德清县莫干天竺蚕种公司等10个单位的有关专家,就创新蚕种生产方式、探索蚕种繁育技术新模式、加快新品种育繁推一体化等方面进行了交流。这次研讨会主题鲜明、紧贴现实、内容丰富、深受启发,既是一次学术交流的活动,又是一次产业发展的探索,对江浙地区的蚕种业的健康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江浙两省,创新蚕种生产方式与繁育技术模式十分必要与紧迫,需及早谋划、大胆探索实践,其核心目标是提高效益,途径是依靠技术创新、组织方式创新,要从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入手,重点解决蚕种生产的集约化、省力化、高效化的问题,实现提高蚕种业的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市场竞争力。学会理事长吴海平,副理事长周金钱、曹锦如等参加了会议。省科协学会部谢牧人部长专程到会,充分肯定了学会工作,并提出了新要求。

针对我国东部优质茧生产基地不断萎缩,新技术与新机械研究缓慢等突出问题,2015年5月11~12日在江苏东台召开了“江、浙两省创新蚕业生产模式现场观摩交流会”,来自浙江、江苏、安徽三省蚕桑重点市、县技术推广部门,重点蚕种生产企业,以及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单位共80余人参加了会议(其中浙江代表26人)。与会代表观摩了东台市现代蚕业技术试验示范基地、江苏农村科技超市便利店,东台富安茧丝绸产业园、东台蚕业技术信息化社会化超市式服务方式展示、江苏民星茧丝绸股份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展示等;湖州等8个单位的代表介绍了规模化连续化养蚕技术模式、全年多批次养蚕技术模式、蚕桑安全保险制度建设、创新技术服务与信息服务、创办家庭农场等方面的经验。学会理事长吴海平研究员作了会议小结。会议认为,东部蚕桑生产已进入调整、转型的关键时期,要围绕提高蚕业生产效率和打造国际茧丝绸先进制造基地为目标,创新蚕业生产方式、技术模式、服务形式、经营思路和体制机制,用现代技术“嫁接”传统蚕业,努力稳定苏、浙、皖优质茧丝生产基地,为“十三五”苏、浙、皖茧丝绸产业可持续发展创造物质基础。交流会后,我省代表们还考察了江苏东台市蚕业“八统一”社会化服务、海安县家庭农场、如东县人工饲料养蚕示范基地建设的先进经验。

3.与嘉兴等市蚕桑学会联合举办学术研讨活动

几年来,嘉兴市蚕桑学会(省蚕桑学会嘉兴会员小组)结合嘉兴市科协学术活动周,与省蚕桑学会在每年11月举办一次学术研讨活动,确定主题邀请有关专家作学术报告,组织考察现代农业典型,讨论交流学术论文。会员们踊跃参与,积极撰写论文,每次编印一本论文集。通过研讨,了解了新信息新动态,学到了新技术新经验,得到了新启发新提高。

(二)组织参加全国性学术活动,了解与交流最新学术动态

五年来,根据中国蚕学会的学术活动安排,共组织了200余人次参加了15次国内外学术活动,提交论文60余篇。每次活动我省不仅有人参加,而且均有重点论文在大会上报告。

1.组织参加了“全国生态桑及桑树生态产业学术研讨会”

会议于2012年8月17~21日在西安杨陵召开,中国工程院院士向仲怀教授、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舒惠国副主任、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首席专家鲁成等专家代表共100多人参加了会议(浙江代表5人)。向仲怀院士作了“蚕桑产业的转型与创新”的专题报告,与会专家分别以桑椹资源综合利用、新疆药桑育苗、十省古桑资源调查、陕西省桑树发展现状等为主题作了专题发言,会议还对桑树在黄土高原地区的应用和桑树生态产业的发展趋势作了热烈讨论。副理事长计东风研究员在会上作了《推进新疆生态桑产业发展的背景、现状和思考》的专题报告。

2.组织参加了“中国蚕业经济管理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蚕学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主办,蚕桑产业技术体系经济研究室、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承办,于2012年11月10日在杭州召开,来自江苏等8省区,以及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等6个单位的46位代表参加了会议(浙江代表18人)。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封槐松调研员到会并作了专题报告,强调了今后我国蚕桑生产要“坚持稳定面积、提高单产、提高品质、提高效益的方针,坚持稳定东部、提升中部、适度发展西部的原则”,浙江大学经济学院李建琴教授作了《中国蚕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的报告、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副所长李龙研究员介绍了国家茧丝绸产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有关情况;学会理事长吴海平作了《浙江蚕业转型升级的探索与思考》的报告。

3.组织参加了“首届国际热带、亚热带蚕业研讨会”

会议于2013年9月12~13日在广西南宁召开,来自我国蚕桑主产省及越南等8个国家的100多位代表到会。会议对热带、亚热带蚕业生产发展趋势与愿景,热带、亚热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建议进行了讨论。会上,12位代表做了学术报告(浙江代表7人)。在9月14日的“新丝绸之路书法摄影展”上,我省徐俊良教授、杨逸文理事的多幅书法作品入选。

4.组织参加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学术研讨会

会议由中国蚕学会、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举办,湖州市农科院等承办,于2014年12月4~5日在湖州召开,来自全国20个省、自治区有关研究所、院校、蚕业技术推广部门、相关企业共220余人参加了会议(浙江22个单位的6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收到论文79篇。学会副理事长朱良均,常务理事费建明、时连根等14篇论文,浙江、四川等8个省区的代表在大会进行了交流。这是历届蚕桑资源利用会议参会规模最大、收到论文最多的一次盛会。会议交流了近年来全国蚕桑资源多元化利用的新进展、新模式、新技术、新产品,主要省区蚕桑资源利用的现状,研讨了蚕桑资源利用发展的思路与重点。会议还参观了湖州澳特丝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丝胶粉、丝肽粉、雄蚕丝素等产品生产,湖州优洛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桑枝地板家具展销产品,荻港渔庄蚕桑丝绸文化馆。

三、积极组织稿源,为确保《蚕桑通报》出刊而努力

自本届编委会成立以来,就面临着《蚕桑通报》的稿源问题,且一年比一年严重,为确保会刊正常出版,在各位理事及广大会员的大力支持下,编委会对栏目设置进行了改革,千方百计组织稿源,基本保持了每年四期的出版任务,据统计,五年来,共收到稿件近500篇,出版19期,刊用稿件450余篇。同时还组织召开了《蚕桑通报》创刊60周年纪念会。

(一)调整栏目设置,努力提高刊物质量

为使《蚕桑通报》更加适应形势,2013年经编委会研究,一是调整了栏目设置。将原来的“科技专论”、“试验研究”、“试验简报”、“调查总结”、“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和“信息动态”等7个栏目,调整为“科技专论”、“试验研究”、“经营管理”、“技术推广”、“历史文化”和“信息动态”等6个栏目。二是进行刊载论文“重复率”查询。为了有利提高稿件质量和推动端正学术风气,从2013年第四期开始对录用稿件,通过网络进行论文“重复率”试行查询。三是全面实现电子收稿、审稿、返修、改稿、编排等的电子化。

(二)纪念《蚕桑通报》创刊,表彰优秀作者、先进单位

《蚕桑通报》60年来,坚持了正确的办刊方向、推出了大批优秀论文、培养了几代科技人才、塑造了鲜明办刊风格,成为了会员的心灵家园。在创刊60周年之际,于2014年11月8日在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举办了纪念《蚕桑通报》创刊60周年座谈会。省科协、中国蚕学会、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业科学》、《丝绸》、《中国蚕业》等杂志社,省内蚕桑界的老前辈、学会老领导,部分退休老专家,重点市县蚕桑站、受表彰的优秀作者、发行先进单位的代表,13届理事会常务理事,《蚕桑通报》全体编委,共50余人参加了座谈。会上大家畅谈了《蚕桑通报》60年的发展史,充分肯定了其对蚕桑产业、科技人才培养所作的贡献,提出了进一步办好通报的建议。省科协学会部谢牧人部长到会并充分肯定了《蚕桑通报》具有特色性、实用性、针对性的特点,继续发扬密切与生产结合、与教学结合、与科技结合的办刊风格,扩大影响、提升质量、保持特色。中国蚕学会常务副理事长张国政研究员,肯定了《蚕桑通报》在全国蚕业期刊中名列前茅的地位,全国蚕业界的重要刊物,在蚕业科技、教育、生产作出的重要贡献。纪念会上还根据2005~2014年发表文章的作者、发行通报的单位,评选表彰了陈伟国等12个优秀作者,杭州市农业局经济作物处等10个发行先进单位。

四、加强能力建设,为进一步发挥学会作用做好工作

(一)调整充实学会办事机构,创新学会工作机制

换届后为有利学会工作,对办事机构进行了适当调整:一是学会办公室由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调整到在省农业厅,并聘请了学会办公室主任;将《蚕桑通报》编辑部由浙江大学华家池校区调整到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并聘请了编辑部主任;将学会财务调整到省农业厅,并聘请了财务人员。

五年来,学会办公室根据省科协要求,及时推荐优秀,主要有:一是2013年学会推荐的省农科院蚕桑所青年博士沈卫锋副研究员荣获“第十二届浙江省青年科技奖”;推荐淳安县茧丝绸总公司余荣峰理事参评“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二是2014年学会推荐的浙江大学时连根教授被评为第六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三是2015年推荐了浙江大学杨明英教授参评“第十二届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被省科协作为浙江的3位候选人之一推荐到中国科协;推荐了省农科院王永强研究员参评“第十八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以上两项全国每年均仅评10名)。三是2016年推荐的省农技推广中心吴海平研究员被评为“浙江省优秀科技工作者”;2016年底学会推荐的吴海平理事长被选为浙江省第十届科协委员。

学会根据《章程》,建立了理事长、副理事长分工负责制,制订了任期目标;首次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并列入参加理事会。按《章程》规定,每年召开一次理事会,不定期召开理事长办公会、常务理事会。同时,根据蚕桑产业出现的新情况,以及学会工作的需要,适时扩大参加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人员。学会于2013、2014连续二年被省科协评为“学会工作先进单位”。

(二)建立蚕桑科普基地,组织开展科普与咨询活动

为了宣传推广蚕桑生产先进适用技术、蚕桑新品种,为广大蚕农排忧解困,每年在德清县新市镇蚕花庙会期间,会同湖州市蚕桑学会等单位,组织10余名省、市蚕桑专家到新市蚕花庙会发送蚕桑资料,开展咨询服务。根据省科协项目实施要求,组成省级有关单位、湖州、海宁、桐乡、杭州、淳安等市县专家的科技服务团队,开展技术培训、技术咨询、技术解难等活动,推广蚕桑先进适用技术。

“蚕乐谷”是近年由德清莫干蚕种公司创办的面向广大中小学学生的蚕桑体验基地,仅几年时间,接待学生每年就达近10万人次,利用这一平台,使广大中小学生感知蚕桑,普及蚕桑知识的极好机遇。2015年学会将“蚕乐谷”列为“浙江省蚕桑学会科普基地”,除了传统的春、秋体验游旺季以外,还增加了夏令营、野外拓展训练等项目,较好地提升了基地的利用率,增加普及蚕桑知识的机会。

按照省科协的要求,2014年学会组织开展了具有鲜明特色的科普活动周活动。一是学会于5月17、18日,在德清县莫干“蚕乐谷”开展了系列蚕桑科普活动,有认知蚕桑、了解蚕桑辉煌历史、丰富蚕桑知识的理论讲授;又有科普动画片、蚕博馆的现场,还有种桑苗、采桑叶、喂宝宝,学编蚕网、摇蔟具、剥丝棉,采桑果、蚕花节等的体验,共有300余名小学生参加。二是会同微信“壹问”送彩色蚕。为了向社会宣传蚕桑科普知识,省农科院会员小组依托本单位的优势,订做了100套“蚕工房”礼盒,配香肠式人工饲料、结茧的格子以及全套工具,通过《钱江晚报》送给喜欢蚕宝宝的家庭饲养。“蚕工房”礼盒能让孩子们完整地观察到家蚕生长发育、吐丝、结茧、化蛹、化蛾、产卵等过程,写观察日记。对此《钱江晚报》进行了专题报道。三是蚕桑科普进学校。省农业厅会员小组专家到杭州市江干区杭州师范大学城东实验学校,向学生们普及蚕桑科普知识,并制作了100份养蚕标本盒及桑叶送给学生们饲养观察,感受养蚕的乐趣。四是组织蚕桑科技之旅。湖州市会员小组联合湖州旅游亲子俱乐部组织了20多户家庭60余人参加蚕桑科技之旅活动。在科普周活动结束后,撰写了《省蚕桑学会科普周活动丰富多彩》的报道,在“省科协大众科技网”上刊登,并被评为“2014年上半年大众科技网优秀稿件”二等奖(全省一、二等奖共20篇)。

(三)积极申报与实施科协项目,增强学会活力与知名度

传统以来,省科协对每个省级学会常规资助5000元,列为重点学术活动的资助10000元,2012、2013年学会各有1个学术活动列为省科协重点学术活动计划。从2014年开始,省科协改革了对省级学会的经费资助方式,从普惠制改为项目制,获批项目补助经费显著增加,省科协立资助项目约为申报数的2/3。2014~2016三年,学会共申报并实施了4个项目,主要有:《蚕桑通报》提升工程、专家组科技帮扶活动、推进蚕桑产业传承发展论坛等,得到项目专项经费15万元,比以往每年的资助呈几何级增长,极大地改善了学会活动经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切实按照合同,严格财务制度,并做好项目审计。

(四)开展学术奖评选,表彰优秀论文

根据省科协、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办法》,学术奖每二年评选一次,每届评一等奖不超过20项,二等奖不超过100项。在本届理事会进行了二次学术奖评选活动。

2012年第二届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各会员小组推荐参评论文50篇,学会初评后推荐上报参评22篇,经省自然科学学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李有贵等完成的论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二等奖,黄凌霞、屠振力、陈伟国等完成的3篇获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三等奖。张学明等17篇论文、陈伟国等的著作,获“浙江省蚕桑学会优秀论文奖”。

2014年第三届浙江省自然科学学术奖评选,学会专门组织召开了10个会员小组组长会议,讨论评选的具体事项,明确有关奖励办法,成立了以副理事长计东风为组长的推荐工作组。各会员小组根据学会通知精神,发动会员申报,并进行了初评筛选。经推荐工作组对上报的论文、著作初审,确定推荐上报18篇论文(其中一等奖2篇,二等奖11篇,三等奖5篇),1部著作(推荐二等奖),根据中央关于清理、整顿各类评奖活动的通知精神,省科协暂停评审。经2016年12月常务理事会研究决定,由学会授予“浙江省蚕桑学会优秀论文奖”,予以表彰。

(五)积极发展新会员,增添学会新鲜力量

五年来,共发展新会员77个,其中省农业厅会员小组2个,省农科院会员小组8个,浙江大学会员小组2个,杭州市会员小组13个,嘉兴市会员小组8个,湖州市会员小组14个,金华市会员小组4个,衢州市会员小组7个,绍兴市会员小组19个,现有会员1080个。

本届理事会在全体会员的大力支持下,在开展多层次学会活动、增加会员参与面,做好学会工作、争取更多支持等方面取得较好的成绩。但问题也十分突出,主要的:一是针对蚕桑产业的快速萎缩,发挥学会作用,建言献策的建议不多;针对制约产业发展的技术瓶颈创新探索的可应用成果不多。二是会刊《蚕桑通报》稿源匮乏,针对突出矛盾,没有提出新办法,采取新措施,使通报的正常出版发行受到制约,也对刊物质量的提高带来一定影响。三是学会改革举步维艰,承接政府职能、实施创新驱动助力工程是近年来学会的重点改革任务,由于产业性质、产业地位等原因,与新形势下学会工作要求的相距越来越大;没有按照要求积极参加民政厅组织的社团等级评估。

2015年底,省政府出台了《关于推进丝绸产业传承发展的指导意见》,对蚕桑产业作了新的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面对产业的新定位新要求,建议下一届理事会:

一是进一步引导会员认清形势,群策群力,发挥科技对产业的支撑作用。浙江蚕桑生产历史悠久,是我省的传统优势产业,曾经对浙江经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浙江地处沿海经济发达地区,随着市场化进程,城镇化发展,传统产业逐渐被其他产业所取代,是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省政府的新定位也是对新形势下对蚕桑生产的重视。要按照传承发展历史经典产业的新要求,集聚会员的良策,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以减缓蚕桑生产的衰退速度。

二是调整《蚕桑通报》办刊思路,拓展稿件来源,确保会刊正常运行。《蚕桑通报》创刊的60多年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针,在省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坚持到如今是几代理事会努力的结果,在省级所有学会中也是不多的。目前,由于多种原因,稿源成为《通报》能否坚持的突出矛盾,只有解放思想调整思路,通过改革寻找出路。《通报》还是全体会员的“精神家园”。希望克服困难,改革创新,使会刊继续发挥促进产业发展应有的作用。

三是进一步优化学术交流平台,积极开展学会改革探索。在继续搭建好省际学会、省市学会交流平台的基础上,要注重发挥学组的作用,深入开展制约浙江蚕业传承发展关键技术的研讨,为促进产业发展提供强力的技术支撑。要按照省科协的部署,积极开展学会能力提升、创新助力工程建设、承接政府职能转移等的探索。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参加省民政厅组织的社团等级评估活动,以促进学会能力建设,推动学会健康有序发展。

“功崇惟志,业广惟勤”,未来五年是我省蚕桑产业从传统优势产业向历史经典产业转变的关键时期,也是茧丝绸行业传承发展的关键时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要坚定信心,发扬奋发的精神,聪慧的才智,坚韧的作风,为传承发展好浙江蚕业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蚕业蚕桑会员
会员之窗
四川蚕业2021年总目录
南部县蚕桑多业态发展探索
仪陇蚕桑园区化发展思考
普格县蚕桑产业扶贫的实践与成效
会员之窗
蚕桑产业 富民增收
会员之窗
会员之窗
《四川蚕业》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