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逻辑视角下的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中国梦

2016-03-26谢佛荣

关键词:表现形式异化劳动者

谢佛荣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逻辑视角下的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与中国梦

谢佛荣

(南华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衡阳 421001)

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审视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劳动者的劳动是贯穿其异化劳动理论四种表现形式的逻辑线索,人与人的异化关系是其异化劳动理论最具本质的表现形式;其二,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成立的逻辑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在此前提下,异化劳动理论衍推出重要的逻辑推论是关于人的解放。在当代社会语境中,它对于中国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现实意义,即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拒斥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异化,而拒斥两种异化的核心是拒斥人发展的异化。由此,拒斥异化有效的解决途径是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拒斥人发展的异化,进而有效解决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异化。

马克思;异化劳动;人与人的异化;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马克思在其《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一书中提出了其异化劳动理论,在其理论中给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即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人与人的异化。由此,本文试图在逻辑的视角下着重阐述异化劳动四种表现形式间的逻辑线索和归宿,同时,进一步探讨其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前提与逻辑推论。在此基础上,结合当代社会现实语境,探究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于实现中国梦所具有的重要的启示与价值意义。

一、逻辑视角下异化劳动理论的四种表现形式

马克思在其《手稿》中给出了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第一种表现形式是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的异化。对于马克思来说,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并不能由劳动者自己拥有和支配,由此,劳动者生产的产品和财富越多,劳动者就变得越贫穷。在这种语境下,劳动者通过劳动所生产的产品就与劳动者形成了对立,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存在着。马克思说:“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1]47-48第二种表现形式是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劳动者作为一个无产者,劳动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作为一种谋生性质或是作为一种手段的劳动,这种劳动只能是一种奴役性的劳动,而不是一种本真、使人幸福的劳动;第三种表现形式是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所谓人的类本质主要是指,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所具有的本质特征及它与一般动物的根本区别。它主要表现为人在劳动活动中表现出一种人的自由自觉性、创新性、自我意识性的类本质。如马克思所言:“人是类存在物,不仅因为人在实践上和理论上都把类——他自身的类以及其他物的类——当作自己的对象;而且因为——这只是同一种事物的另一种说法——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因为人把自身当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1]52在他看来,人的这种类本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发生了异化,使人类本来的自觉性、自主性、自我意识性的活动异化为一种手段性的存在,仅仅成为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第四种表现形式是人与人之间的异化。马克思说:“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1]47这说明,异化劳动的最直接结果是人自我本身的异化,而人自我本身的异化是由他与他人之间的异化得到表现。马克思指出,在异化劳动的条件下,每一个人都会把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视为一种异己关系,自己与他人之间处于一种支配与被支配、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两者之间形成一个对立关系。

对于马克思来说,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之间并不是一个相互孤立、相互独立的关系,四种表现形式之间实质是一个彼此关联、层层推进的关系。由此,笔者从逻辑的视角来审视四种表现形式之间的关系。联结四种表现形式关系的逻辑线索是劳动。在马克思的文本中,劳动主要有两种内涵,一种是把劳动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它是“劳动者自身生命的再生产”,是维持其生命的基础,同时,也是为整个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必要生活和生产基础;另外一种是把劳动视为一种创造性劳动,它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一种展现,它是人自我实现的活动。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成为了雇佣性劳动,劳动成为了一种“最贫贱”的商品。在这种局面下,工人的劳动在生产中无法成为一种主宰,代替它的是资本主义最具活力的因素——资本,它代替工人的劳动成为了资本主义生产的主宰。如任雪平、黄志斌所言:“然而,在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取得了霸权话语,‘劳动’失语臣服于‘资本’,劳动在生产关系领域表现为劳动雇佣化,在生产力方面表现为劳动的机械化,表明劳动已经沦为资本扩张中的一个工具和手段。”[2]110由此,工人与劳动产品之间必产生异化,工人越努力劳动,他占有的劳动产品越少;他创造劳动产品的价值越高,他就越显得没有价值,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成为了一种畸形的关系。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产生异化的前提下,劳动者的劳动必定只能成为一种谋生性、手段性的劳动,或者是一种奴役性的劳动。而在劳动本身产生异化的前提下,劳动者与人本身具有的类本质也必然产生一种异化,劳动者在这种条件下,劳动者在生产中无法表现出人本身具有的创造性、自我意识性。而在上述异化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也必然产生一种异化,他与他人之间成为了一种异己关系。由此可知,劳动者的劳动成为了四种表现形式的一个逻辑线索,它把四种表现形式关联起来,使四种表现形式成为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推进、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劳动者的劳动作为异化劳动四种表现形式的逻辑线索的语境下,人与人的异化在异化劳动四种表现形式中成为了最具本质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异化劳动其它三种表现形式的直接结果和归宿。在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及人的类本质产生异化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也必然产生一种对立,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也就是说,在上述三种异化劳动表现形式的前提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工具性、手段性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下,人与人之间无法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对立、异己的关系。马克思说:“正像他把他自己的生产变成自己的非现实化,变成对自己的惩罚一样,正像他丧失掉自己的产品并使它变成不属于他的产品一样,他也生产出不生产的人对生产和产品的支配。正像他使他自己的活动同自身相异化一样,他也使与他相异的人占有非自身的活动。”[1]56-57这说明,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是异化劳动其它三种表现形式的直接诉求,异化劳动其它三种表现形式都是围绕人与人之间的异化而构建,都是为其服务的。马克思提出异化劳动四种表现形式的直接目的,是揭示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能是一种奴役与被奴役、强制与被强制及工具性、手段性的关系。在这种语境和条件下,马克思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关系进一步阐明了,在资本主义生产的条件下,人的发展只能是一种片面的发展,在人处于一种片面发展的条件下,人的价值必然被否定,人的价值必然不能充分地得到展现和表现。

二、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前提与逻辑推论

我们在逻辑的视角下重新审视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厘清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的四种表现形式之间的逻辑线索和归宿,进一步勾勒了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基本概貌。但要全面理解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我们必须进一步阐释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逻辑前提及逻辑推论。对于马克思来说,异化劳动理论成立的一个必要的逻辑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也就是说,劳动产生异化的一个重要逻辑前提是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因为,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生产资料完全归资本家私人占有,劳动者一无所有,但其生产却是以社会化的方式运行。在这种情形下,一无所有的劳动者要获得生活资料及维持自己的基本生存,唯一的途径就是把劳动力作为一种商品出卖给资本家,通过出卖劳动力换取维持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劳动成为了谋生的唯一手段。温迪·林恩·李说:“因为无论如何,劳动者必须出卖‘他的’劳动以换取工资维持其生存,进而,不仅仅是‘他的’生存的愿望,而且还要实现他的愿望:获得由资本家所代表的相应之物——财富、地位和相对闲暇。”[3]43由此,劳动者和资本家之间成为了一种雇佣和被雇佣的关系,两者建立起了一种剥削关系。

在这种条件下,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劳动本身、人的类本质及与他人之间必产生一种异化关系。也就是说,劳动者的劳动异化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作为一个逻辑前提,在这个逻辑前提下,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才能够成立,继而勾勒出劳动异化的四种表现形式。由此可知,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实质是对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一种抨击。资本主义私有制导致了对人本质的否定,使“人”成为了“非人”的现实。

在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逻辑前提的条件下,异化劳动的一个重要逻辑推论是人的解放。因为,对于马克思来说,由于劳动者与劳动产品及劳动本身的异化,必然产生劳动者与资本家及他人的异化关系,在这种异化关系下,必然衍推出私有财产,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直接产物。马克思说:“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对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对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劳动的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对自然界和对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1]57而马克思通过异化劳动到私有财产的逻辑推演,实质是进一步揭示劳动者的劳动与资本、劳动者与资本家的相互对立关系,通过揭示他们的对立关系,呼喊出对人的解放。劳动者的劳动付出越多,资本就越集中于少数资本家的手里,劳动者的劳动与资本就形成一种对立关系。劳动与资本形成对立的关系,劳动者与资本家之间的被剥削与剥削的关系或异化关系进一步加剧,在这种情形下,要消除这种异化关系,必须对劳动者进行解放,即人的解放。如马克思指出:“从异化劳动同私有财产的关系可以进一步得出这样的结论:社会从私有财产等等的解放、从奴役制的解放,是通过工人解放这种政治形式表现出来的,而且这里不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类的解放。”[1]58由此可知,异化劳动的一个重要逻辑推论是人的解放。对于马克思来说,他对于异化劳动理论的阐述主要是阐明异化劳动主要产生于资本主义这种生产关系,要消除这种生产关系,必须通过人的解放这一途径来获得,使人不再束缚于这种异化关系,使劳动者的生产劳动成为一种人真正本质的活动,而不是一种异化活动,使人真正得到自由、解放和全面发展。

三、当代社会语境中的异化劳动理论与中国梦

由上可知,马克思提出劳动异化理论的实质,是试图通过批判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下人的异化,倡导建立共产主义社会,促进人的全面解放和发展。而中国梦主要是关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而其最终目的可以归结为是关于人民幸福的梦,因而在一定意义上可以把中国梦表述为它关于以人的幸福和发展为核心的梦。习近平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是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的梦想,而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的追求;中国梦的实现,不是成就哪一个人、哪一部分人,而将造福全体人民。因此,中国梦的深厚源泉在于人民,中国梦的根本归宿也在于人民。”[4]29中国梦的这一梦想追求实质上与马克思劳动异化理论最终追求人的解放和全面发展是一致的。但是,当前我国社会现实的语境是国家当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仍不平衡,贫富分化加剧,经济制度仍然只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发展,同时,长期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及多元文化的冲击,使得当前国家面临的异化问题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现实的社会语境中,如何通过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探究,帮助我们认识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问题及在实现中国梦的阶段中防止和减少异化问题,对于真正实现中华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和指导意义。因此,下面着重阐明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须防止和减少的异化问题。

(一)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防止经济发展异化

唯物辩证法认为,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的产生,旧事物的灭亡。而新事物之所以能够代替旧事物,主要在于新事物能够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事物的发展方向,相比于旧事物来说,它优越于旧事物,同时,它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要求。由此,一般来说,所谓“经济发展异化”主要是指经济发展不科学、经济发展不创新、经济发展不协调及经济发展不统筹,最终使经济发展陷入片面发展模式、恶性循环的发展模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GDP几乎每年以将近10%的速度增长。但是这种以“GDP”论英雄,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经济发展模式却使我国遇到了越来越严重的问题,比如,资源消耗严重过度、经济结构发展不合理、生态环境日益遭到破坏等。这些问题已严重透支着我国经济发展能力、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及经济的协调发展能力。因此,我国要真正实现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完全复兴,必须摈弃不持续、不科学、不创新的经济发展模式,防止经济发展异化。习近平说:“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是我国经济发展到现阶段的必然要求。”[4]58这表明,如果继续以GDP论英雄,中国梦的实现必受到阻碍,甚至只能成为空谈。

要切实防止经济发展异化,必须建构一种具有科学性、创新性、协调性及统筹性的经济发展模式。首先,在遵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原则和前提下,构建科学、创新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在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创新科学、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而目前构建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比较有效的途径是科学地转变产业发展模式,调整经济结构。以高端化、无污染化、绿色化的现代科学技术为核心的经济发展模式来代替高消耗、高浪费、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此模式的构建,建立既注重发展质量,又兼顾效率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防止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异化,防止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带来经济发展的后遗症。其次,进一步科学促进和处理好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防止经济发展异化。目前,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差距比较大,东西部经济发展严重失衡、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因此,我国要切实解决和防止经济发展异化,必须缩小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使区域经济协调、平衡、科学发展。通过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城乡经济的统筹发展,提高整个国家经济系统整体性、系统性、全面性。最后,科学、创新的经济发展必须以尊重人为前提,以人为本。经济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使人幸福,使经济发展的成果让大部分人受惠。为此,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必须以人为本。使人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焕发创新力,充分显现人在经济发展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和创新作用。

(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防止社会发展异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在经济方面取得巨大成绩的同时,社会结构也发生了深层次的变化,贫富差距也逐渐拉大。造成我国贫富差距越拉越大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社会处于一个转型期、社会资源分配不公、地理环境、某些制度不合理等原因。随着社会转型,很多劳动力的谋生方式和劳动技能已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造成一大批工人的下岗或转岗,同时,因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公及地理环境的因素等原因也促使了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对此,要实现中国梦,必须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公平,防止社会发展异化。因此,笔者认为,防止社会发展异化主要有两个方面的根本性措施:

其一,用制度化的措施,促使社会财富分配公平,保证社会的公平正义。目前造成贫富差距主要是在社会分配制度、教育、税制、计划生育、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这些领域的不公平促使了我国的贫富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因此,要防止社会发展的异化,必须通过完善制度和机制保障这些领域的公平,如收入分配的公平、受教育和教育发展机会的公平等。实现中国梦,必须防止重蹈马克思所描述的那样“劳动者创造的价值越多,自己就越没价值”,使社会的发展走向了异化。

其二,通过防止人发展的异化来防止社会发展的异化。我们知道,社会发展的核心和终极目的是人,因而社会发展的最终成果也是由人在社会中的发展得到表现。一个社会发展的好坏终究由人在社会中的发展价值得到体现。但是,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及部分私有制经济一定程度上的存在,使得人生产和生活中越来越被商品所统治和支配,使得人对于商品顶礼膜拜,商品表现出一种神秘的超自然能力,使得人与人的关系逐渐变为物与物的关系。这种现象马克思把称成为商品拜物教,即人类创造了商品,但人类反过来又被商品所控制,受制于物。如马克思所言:“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5]88-89而商品拜物教所带来的一个重要后果是拜金主义的盛行。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生活的幸福在于拥有丰富的物质,丰富的物质是生活幸福的源泉,由此,他们把金钱视为是万能的,金钱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把追求物质利益视为人生的追求和目标。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崇拜金钱至上,使得他们道德沦丧,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盛行,使自己纵欲在物质解释中而不能自拔。在这种语境下,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完全被视为一种物化关系,人在发展的过程中完全被异化。由此,要实现中国梦,必须防止人发展的异化,通过防止人发展异化的方式来防止社会发展的异化。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认为,防止人发展异化的一个重要途径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质是对人发展异化的一种扬弃,它首先强调的是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理念,这种价值理念的培育实质摈弃了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人从物化的庸俗化、对人发展的一种扭曲,对于规避人发展的异化具有重要意义,其次,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人的主体性地位,对于规避人的片面化发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最后,它是对民族精神和公民道德价值的一种引导,对于培育公民正确道德的审视力和道德责任、道德良心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这种引导有利于抵制和祛除拜金主义观的盛行,抵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产生的各种异化。总而言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们每个公民正确行动的向导,它对于培育正确的道德价值观,提升人正确、合理的精神世界,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防止人在社会主义阶段中的异化,祛除拜金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逻辑审视下,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是用劳动者的劳动把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的异化、劳动者与劳动本身的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的异化及人与人的异化四种表现形式内在地逻辑关联起来,进而把人与人的异化作为马克思异化理论最具本质的表现形式,通过阐明人与人的异化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无情的批判和揭露。同时,马克思异化理论的逻辑前提和重要逻辑推论分别是资本主义私有制和关于人的解放。马克思的这种揭露和批判对于我们当代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必须拒斥经济发展的异化和社会发展的异化,同时,应强调的是,不论是拒斥经济发展的异化还是拒斥社会发展的异化,其核心都是防止人发展的异化。由此,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核心是防止人发展的异化。对于防止人发展异化来说,其最有效的解决途径是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公民的正确价值观和道德观,换取人性的自我净化,祛除拜金主义,最终根治人发展的异化。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

[2]任雪平,黄志斌.马克思恩格斯对资本主义劳动异化的哲学批判[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0,(11).

[3]温迪·林恩·李.马克思[M]. 北京:中华书局,2014.

[4]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4.

[5]马克思. 资本论(第一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编辑:黄航

Marx’s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and Chinese Dream Under Logical Perspective

XIE Forong

(School of Politics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iversity of South China, Hengyang Hunan 421001,China)

Under logical perspective, Marx’s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mainly in the following aspects: first, labor is logic clue which the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of four forms, the alien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is the most essential form of expression in Marx's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second, formed the logic premise of tMarx's labor theory of alienation is the capitalist private ownership, under the premise, alienation theory inferenced important logical reasoning about people's liberation. In the context of contemporary society, it is important inspiration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hat China realize chinese dream, namely, in the process of achieving chinese dream must alienation of rejec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society, and the core is the rejection of two kinds of alienation , the core of two kinds of alienation are rejecting the alienation ofthe development of people. Thus,the effective way is Construct core socialist values to reject the alienation of human development, and solve the alienation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social development effectively.

Marx; Alienated Labor; Alienation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Chinese Dream; core socialist values

10.3969/j.issn.1672-0539.2016.06.001

2016-02-30

谢佛荣(1983-),男,江西赣州人,讲师,哲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逻辑哲学与分析马克思主义。

B03

A

1672-0539(2016)06-0001-05

猜你喜欢

表现形式异化劳动者
多元归一——中国画表现形式探析
劳动者
农村聘礼的异化与治理——基于微治理的视角
商品交换中的所有权正义及其异化
劳动者的尊严不应被“扔”在地上
石材产品设计中几种错误的表现形式
异化图像的人文回归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在云端
汉语动结式在维吾尔语中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