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2016-03-26江苏省苏州市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朱晓燕

新教育 2016年4期
关键词:周长长方形图形

⎰江苏省苏州市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朱晓燕



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江苏省苏州市汾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实验小学朱晓燕

【摘要】小学生的个人探究能力和学习方法都十分有限,个人单独去探究只会使学生越来越迷惘;与大家合作学习,经历一次次的“互动”,既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集体精神,还能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切实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合作学习数学课堂合作任务

“合作学习”是当前课程改革所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小组团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经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这种方式既提高了学习的效率,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交往技巧,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大意义。

一、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能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唤起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提高他们的社会交际能力,是实现素质教育的良好的教学方式。但是在目前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在我们数学课堂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

1.缺乏自觉的合作意识。学生的合作学习有时可能是在老师的要求下进行的,并非学生的自身意愿。而实际上,小组合作学习应该是学生间的自发性行为,是自己想和小组成员一起探究某个知识(点)的学习过程,可见有时孩子的合作意识比较缺乏。

2.没有明确的合作任务。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没有对学生的合作学习提出明确的学习任务。在学生对于小组合作要做些什么还不清楚的情况下,教师就直接让学生去合作,学生无所是事,不知所措,结果就出现了只是“几个人围在一起,漫无目的地合作”这么一种结果。

3.忽视学生个体的培养。合作小组是几个人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而组合在一起的学习共同体,往往我们在合作学习中只看重某一小组学得怎么样,关注他们的小组学习成果,却忽视了小组的组成——每个成员在小组学习中获得的发展。是不是每个学生都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到了相应的知识?这才是我们教师都应该去关注的。

4.忽视学生的差异性。每位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表现是不同的,这是由于学生不同的个人生活经验、不同的原有知识水平、不同的学习能力、不同的表达能力等。这就要求教师合理处理好小组中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关系,使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充分展现自我,发挥自己的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小组合作学习中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理应生动活泼,人人尝试成功的喜悦;使数学课堂由单纯传授知识的殿堂转变为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构建自己有效的数学知识的场所。但切记,小组合作学习只有在该用的时候、在适宜的时候运用,才会收到比较好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把握好应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从而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1.探究问题时应用。在教材中许多知识需要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操作来发现、探究总结规律。有时单靠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完成,这时就要组织合作学习,集思广益,挖掘集体潜能。

例如,在教学“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虽然学生已经认识了各种多边形及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但在计算组合图形的面积时,能根据组合图形的条件,正确地选择计算方法并解答,还是存在一定困难的。这里教师在教学时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集思广益:学生以4人为一组,在组内讨论计算方法,并把自己想到的方法在图上画一画。有人想到分割成两个熟悉的图形,也有人想到补上一块变成自己熟悉的图形。但想到了方法,却并不表示就能得到答案,还需要自己经过计算去验证能否得到结果。在计算时我们仍然可以小组内分工合作,每人选一种方法进行计算,节约时间、有些方法看似合理,但在计算时根据已有条件却并不能求出结果,那这种方法就不可取,就在小组讨论中被否决掉。

通过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既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又增强了集体荣誉感和互助意识;既达到了学生个体在与群体交往中发展自我的目的,又培养了个体之间的合作意识,体现了小组合作学习在数学课堂中的重大作用。

2.突破重难点时应用。在教学重点或难点问题时,教师一遍一遍地讲,反反复复地强调,学生依旧会记不住,究其原因,还是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没有理解透。如果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再加上老师适当点拨,学生的思路就会茅塞顿开。

例如,“认识图形(二)”这节课的重难点是为了让学生体会“面在体上”。在课堂教学时,教师首先出示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这些平面图形,告诉学生这四个平面图形都是桌面上的这几个物体留下的“脚印”,让学生小组合作去寻找这几个平面图形都是谁留下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能组内有的学生只能找到某一两个脚印是谁留下的,但是其他成员可以给予补充,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力量。在提问时,教师要让学生说清楚每个“脚印”是在物体的哪个面上找到的,从而切身体会到“面在体上”这一知识点。这样在后面的“画一画”中,就可以清楚地知道应该在哪个面上把几何图形描下来。另外,在“找一找”中,还可以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后说一说还能不能通过别的物体的面也可以画出这样的图形,加深学生对“面在体上”的体会。

3.学生思维受阻时应用。单个学生的知识面有限,经历不够丰富,思维的开阔性也有限。学习中如果让学生相互启发,问题的解决或许会变得相对容易,尤其是解决一些与实践联系紧密的问题,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会更有效。

如对于“长方形的周长计算”一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形的特征及周长的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师出示一个长为6厘米、宽为4厘米的长方形篱笆,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学习,计算出这个长方形篱笆的周长。学生各自在小组中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对如何求出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发表自己的意见,用相应的方法计算出长方形的周长。最后小组总结得出求长方形周长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1)6+4+6+4=20(厘米)。

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长+宽。(2)6×2+4×2=20(厘米)。

即:长方形的周长=长×2+宽×2。

(3)(6+4)×2=20(厘米)。

即:长方形的周长=(长+宽)×2。

小组合作学习不仅使学生自己找出了求长方形周长的三种计算方法,而且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使他们的思维在相互碰撞中擦出火花,提高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

4.学生意见产生分歧时应用。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生活经验不同,性格不同,所以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往往不同。在遇到某些问题时难免产生分歧,如果教师硬生生地把“正确答案”告诉学生,学生有可能仍然一头雾水,这时候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启发,补充修正,可能会有更好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相遇问题”时,如果教师直接告诉学生相遇的条件是“两地、同时、相向、相遇”,那学生对于这个知识点还只能处于字面的了解,并不能真正理解透彻。在这里教师可借助游戏来创设情境:请同桌两名学生从各自桌子的一边各拿一块橡皮(模拟小车)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直至相遇交换橡皮的全过程,来模拟“两车相遇”,使相遇的条件从字面理解转变为学生的动手操作,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充分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的含义,为后面“相遇问题”计算方法的学习扫清障碍。

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方法,营造了良好的教学氛围,突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的求知欲,使他们从心底里愿意和老师及同学一起学习探究新知识。

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探究知识,让学生相互间动手、动脑、动口的合作学习方式,使学生学习的环境更为宽松,自主发挥的空间更为广阔,让他们在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得到愉悦的情感体验,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新感悟◎

猜你喜欢

周长长方形图形
我爱长方形
周长与面积
巧求周长
巧求周长
分类数 不出错
巧替换 妙解答
巧算周长
长方形的困惑
分图形
找图形